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月初五日,风尘仆仆的楚江秋终于赶赴到了北京,距离会试还有几天的样子。
赶了这么天的路,楚江秋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脸上有风尘之色,神色也极为疲惫。
楚江秋还是低估了在明末赶路的艰难和艰辛的程度。
要是早知如此的话,就应该再提前半月动身,路上慢慢走,也不至于会这么辛苦了。
到了北京之后,想了想,楚江秋还是直接去拜访了袁继咸。
老袁这个人官职虽然低了些,但是人品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明末的诸多大臣之中,老袁眼光深远,是最有真知灼见的一位。
并且当初袁继咸返京的时候,就和楚江秋提起过,等楚江秋返京的时候,务必要到他府上去。
现在还有几天就要会试了,到现在楚江秋还没找到住的地方。
其实到了这个时间,找客栈神马的已经不太好找了。
现在就算现去买宅子恐怕时间上都来不及了。
所以楚江秋准备先去拜访老袁,然后直接告诉他,哥们还没地方住呢。
就不信老袁不留宿。
然后楚江秋买了些礼品,带着自己的行礼,就来到了袁府之上。
恰好这一日袁继咸没有上班,正在家看书呢。
得到门子通报,说外面有个一叫楚江秋的书生前来拜访。
听到是楚江秋来了,袁继咸不由得大喜,将书本一丢,匆忙迎了出来。
来到大门外之后,看到楚江秋带了那么多东西,匆忙之中也没有细看,就上前热情地挽起楚江秋的胳膊,高兴地说道:“鸿飞,你到京了,真是太好了!你说咱俩什么交情啊?来就来吧,干嘛还要带这么多东西?”
楚江秋咳嗽了两声说道:“其实吧,这些东西也不全是都给你的,还有一些是我的行礼!我刚来到北京就到你家来了,到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没找呢,你看我够意思吧?”
楚江秋决定还是以见面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好。
万一老袁这家伙不够意思,直接来一句:那你还不赶紧找住处去?
哥们也好找下一家去。
嗯,虽然在京城认识的人不多,但是还是有几个的。
还有洪承畴和史可法,这两家总不至于都不留宿吧?
当然了,其实还有一个极为妥当的去除,那就是吴家。
如果楚江秋去的话,必定会享受贵宾待遇。
因为楚江秋不但救过吴应熊的性命,现在还救了吴纤云一命。
就算吴家心里并不感激,单纯为了面子,也必须得隆重接待才是。
不过楚江秋是真的不太想和吴家有多少牵扯,因此上,楚江秋真的没准备去吴家。
就在楚江秋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听袁继咸哈哈大笑道:“鸿飞啊鸿飞!你啊,还真是一点都没变啊!”
“得,你都来到老哥府上了,老哥还会让你走吗?哪里也不用去了,就住在老哥府邸上就是!”
说完之后,吩咐下人将楚江秋的东西都送进府上去,自己直接把着楚江秋的手臂进了家门。
袁继咸的态度,令楚江秋微感差异。
因为这有些不太像是老袁的态度啊,先后变化有点大。
殊不知,袁继咸心里也有抱负,也想做一番事业。
袁继咸的眼光在整个明末都是非常独到和超前的。
但是他的眼光有多么独到和超前,他心里就会有多么痛苦。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真心的不好受。
在见识过楚江秋的种种神奇之后,袁继咸已经忍不住将楚江秋当成了自己的知己。
袁继咸的满腔抱负,也不由得坐落到了楚江秋身上。
第494章 会元
由此,楚江秋便在袁继咸府上住了下来。
这几日,一直到会试考试开始,都没人前来打扰,楚江秋一直在温书。
额,不是在温习四书五经,而是在温习这个世界上历年历届的科举考试范文。
这些范文都是以前曾经出过的题目,汇集起来的优秀答卷,里面多是状元、榜眼、探花,或者是解元会元等的答题。
而之所以看这些题目,目的也不是为了借鉴,而是楚江秋想看看,自己实现准备好的试题,到底和这些文章有没有重合。
算算时间,现在还远不到返回现代的时间,因此也不用想着通过返回现代来联网搜查考试题目了。
不过不要紧,楚江秋事先早就有所准备,已经事先将历朝历代的状元考题答卷给下载了下来,当然了,不止是状元答卷,会元、解元答卷都一一下载了下来。
楚江秋现在要做的,就是将两个世界里重复出现的答卷去除掉。
否则的话,要是抄袭个这个世界上已经出现过的答卷,到时候可真是闹了天大的笑话了。
在楚江秋一一校对之后发现,重复的答卷竟然寥寥无几,但毕竟还是有的。
楚江秋将那些重复的答卷全部都去除掉,这下就可以放心了。
其实楚江秋倒是不太担心题目的问题,因为科举考试已经有了太多年的历史,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已经被出遍了。
很快,就到了会试开始的日子,袁继咸派人将楚江秋送进了考场之中。
然后又经历了一次被搜身的痛苦……
果然如楚江秋所猜想的那般,不出意料的,考试的题目都是能够搜的到的。
楚江秋需要做的,就是工工整整的将文章抄写上去就是了。
当然了,或许有个别字句是需要更改的。
不过现在楚江秋的文学功底,要自己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不成的。
不过若只是更改其中的某些字句的话,还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就算你已经答完题了,也不能提前交卷,只能老老实实地等着。
等待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三场考试结束,走出考场,楚江秋竟然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这种经历,一辈子都不想有第二次。
幸好,这辈子其实也不会有第二次了。
能不能高中头名不太能肯定,毕竟就算是用的会元答卷,也未必就能中的会元。
这还需要看其他考生的答卷质量,还要看改卷老师的偏好问题。
但是考中是必须的。
只要能够考中,对楚江秋来说就足够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是帮着太子朱和城做一些事情了。
现在楚江秋已经将以后的事情设想好了,先用三五年的时间,帮太子将大明的局面稳定下来。
其实大明的危机,归根结底还是农民吃不上饭和国家财政危机的问题。
而农民吃不上饭的问题,通过花生、玉米和地瓜和三种新型农作物就能够解决。
只要解决掉农民吃不上饭的问题,那么民间起义基本上没有大规模发起的可能性。
历朝历代的农民都是很淳朴的,只要有口饭吃,日子能过的下去,没几个人想要去造反的。
其实包括现代的农民也是。
记得在老家的时候,楚江秋就问过村上的一个老大娘,问他现在的社会到底好不好?
这个问题如果是问年轻人和中年人,有九成的人肯定会说这个社会这里不好哪里不好,有这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那个老大娘的回答让楚江秋大感意外。
老大娘是这么说的,现在农民不用交皇粮了,种地政府还给钱,六十岁每个月还有五十五块钱的养老金,你看看历朝历代,开天辟地以来都没有过这样的好时候!
是的,这就是那个老大娘的回答!这是真实发生的!(这个答案,其实是烟雨母亲的话,发自肺腑的,听到这个答案之后,烟雨也极为震惊)
可见无论古今,农民都是最质朴的,政府所做出的任何事情,只要是对他们好的,他们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解决了农民吃不上饭的问题,整个大明的问题就算解决了一大半。
至于满清的威胁,对没有内忧的大明来说,真的算不上一个问题。
至于剩下的问题,楚江秋准备在五年以后,让大明的财政收入更上一个台阶。
这个其实也很好解决,只要太子肯听自己的意见的话。
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手里有余粮了,只要官府重视手工业,对商业进行适当的保护和扶持。
那么随着商业的兴起,国家的税收势必会大大增长。
税收上来了,国家富有了,到时候操练军士,区区满清,一扫而过的事儿。
至于改革的问题,楚江秋只负责一点点建议,没准备自己赤膊上阵。
改革问题太过凶险,历朝历代的改革,都伴随着滚滚落地的人头。
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现代,你想来个医疗改革,改变看病贵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