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城呈方形或长方形,每面正中辟一门,四角置角楼,南门内偏西为献殿。陵台在内城西北部。6号陵内城南北长183米,东西宽134米。有的陵内城外又有一重外城。外城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封闭式,如最南面的1号陵;一种为开口式,无南墙,如三区西部的6号陵。城墙多为分段夯筑,每段长五米左右,有的用石块垒砌。陵园最外一周四角有四个夯土角台,可能用以标示兆域范围。

  图11 西夏王陵6号陵园平面图(采自韩兆民、李志清《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五)

  陵台呈塔式,平面为八角形或圆形,高约20米,分为五级、七级或九级。原来每级出檐、上覆瓦件。陵台前为鱼脊状的墓道封土。已发掘的6号陵,地宫在陵台前18米,距地表深18米。主室为横长方形穹隆顶土洞,长7。8米,宽5。6米,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地表墁砖。甬道两壁绘武士像,前有斜坡墓道。

  陵台、内城、神墙以及双阙外表均涂饰含赭石的朱红细泥。每座陵园地面散布大量砖瓦和琉璃构件残块。琉璃有黄绿和深蓝两种,其中一件绿色琉璃鸱吻残件复原高达1。52米,可以想见,当时陵园的建筑是十分宏伟的。

  陪葬墓在王陵南或两侧,规模小、形制简单。一般无角台、阙台,墓园大小不等,仅有南门。有的由坟丘和一城、一碑亭组成,有的加月城,有的南门有照壁,个别有献殿;有的由坟丘、内外城、月城、门楼、双碑亭组成。坟丘有圆丘式、圆柱式、圆锥式、三级圆墩式,封土皆为木骨架夯筑。墓室都为方形穹隆顶土洞。有的墓园内还有二三个从葬墓。

  西夏陵区发掘的墓葬早年均被破坏盗掘,所存随葬品不多。101号陪葬墓出土的重188公斤的镏金铜牛和重355公斤的石马,造型生动,是难得的冶铸、雕刻精品。陵区内还发现一些汉文和西夏文的残碑石。

  陵区北端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坐北朝南,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290米,东西宽170米,由围墙、门厅、殿堂、厢房、夹屋、行廊等组成三进院落。它可能是西夏宗庙所在。

  西夏集中建设陵区,陵墓四周筑围墙,每面各辟一门,以及陵园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墓道作斜坡式,玄宫为土洞穹隆顶等方面,显然深受唐宋埋葬制度的影响。明代《嘉靖宁夏新志》说西夏陵“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是符合事实的。同时可以看到西夏陵与北宋诸陵不同的自身特点:陵园内无陪葬的后陵,无下宫,陵园设二重城墙,内城平面长方形,内城前加月城,地宫偏处内城西北部,建塔式陵台等。这些对了解西夏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 明代帝陵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至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下诏在江苏泗州为其祖父修建“祖陵”,在安徽凤阳为其父母修建“皇陵”。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崇祯明亡共历16帝。其中第二代皇帝朱允炆〔wen文〕在与成祖朱棣〔di地〕争夺皇帝的内战中下落不明,第七个皇帝代宗朱祁钰由于前代皇帝英宗朱祁镇复辟,死后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后虽复帝号并经扩建,规模仍小于其他陵。其他各帝共建陵园14座。

  太祖朱元璋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其余13座帝陵均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10公里天寿山南麓,统称“明十三陵”(图12)。

  明代皇帝迷信风水之说,非常重视陵址选择。明孝陵曾两迁寺院,十三陵选址历时两年才由数处备选陵址中选定。陵区选择在背山面水,诸山环抱,溪水夹绕的地区。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背依群峰,面对平原,泉壑幽深,林木葱郁。十三陵位于天寿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南面温榆河蜿蜒流过,山青水秀、景色壮丽。十三陵以长陵为主左右排列,形成相对集中的陵区,成为明代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图12 明十三陵分布图

  明代各陵规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大致相同。朱元璋的孝陵和朱棣的长陵,因为一是祖陵,一是北京的首陵,规模都较大。其后各陵,凡是皇帝生前亲自督理修造的陵,都比较高大、讲究;死后由子孙办理修筑的,则规模较小,也较草率。思宗朱由检自缢死后,葬于田贵妃墓中,规模最小。

  明代各陵园附近设有神宫监,掌管祭祀等事务。各陵还设卫,以驻军保卫陵寝。今天南京中山门外有孝陵卫镇,北京昌平县城内有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等胡同。据沈国元《两朝从信录》载,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在昌平州“以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演,有警赴各隘口把截”。可见当时陵寝的防卫是多么森严。

  明代初期葬制规定,每陵葬一帝一后,其他宫妃大都殉葬从死,多葬于长陵东南、西南,称为东、西井。自英宗正统以后,多数陵墓为一帝二后或一帝三后,宫妃从死殉葬的制度被废除。宫妃死后多葬于北京市西郊金山一带。这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腐败、生活上的荒淫无度。

  明孝陵和明十三陵陵园的布局形制基本相同。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陵园大门、神道,后部为陵寝、地宫。由陵门两侧随地势修筑垣墙环绕,各山口设关,置敌楼,派兵把守。陵园建筑历经破坏,已残缺不全,但多数遗迹尚存。

  孝陵陵园根据记载,周长约22。5公里。陵区正门叫大金门,门前有“下马坊”和崇祯皇帝树立的“禁约碑”。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表示这里是陵园的入口处,大小官员必须下马步行。“禁约碑”碑文数百字,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当时农民起义已经席卷全国,它既不能庇佑明王朝,也没有使孝陵免遭破坏。由下马坊北至陵丘总长约2。6公里。大金门门楼已毁,仅存三个门洞。门后为神道,呈弧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梅花山,总长约一公里。神道南端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亭顶早毁,仅存围墙和门洞。碑通高8。87米,为一块完整巨石制成。碑文工笔楷书,长达2700多字,由明成祖朱棣撰文,历述明太祖一生功绩。神道向西北行,两侧立石象生12对,造型均为两立、两蹲,其中象和骆驼最为高大。神道北拐,两侧立华表一对。华表圆柱形,高6。25米,色白如玉,缠柱镂刻云龙纹。再北为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各有一对年轻无须者和一对年老有须者。武将身穿甲胄〔zhou宙〕,手执金吾,腰佩宝剑;文臣头戴朝冠,手持朝笏。这些石刻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再前为棂〔ling灵〕星门,门已坍毁,现仅存六个石雕的柱础。经棂星门,绕梅花山北麓,有御河桥。神道曲折并以一座山作为屏障,此为前代陵墓所未见,但为后来清东陵和清西陵沿用。这种作法可使神道延长,给人以神秘幽深的感觉。由御河桥往北缓坡而上,建筑物沿正南北轴线排列。进陵门拾级而上,有稜恩殿的石砌残基。其北为方城,下部有拱形隧道,上部原建明楼,早年已毁,现经整修。方城后面是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封土坟丘,称为宝顶,周围砖砌垣墙,称为宝城。

  明十三陵四周沿山以片石或卵石砌筑围墙,山口处建有关隘,周围约34公里。陵区正门名大红门,居两山之中,东名蟒山,西名虎峪山,象征青龙、白虎,分列左右,守卫陵寝大门。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和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通宽约34米,高约11米,全部用汉白玉石雕成。托脚浮雕云龙,上立圆雕卧兽。大红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下部三条券洞,全部砖石结构,红墙黄瓦,十分庄严雄伟。

  门后为总神道,直达长陵,长约六公里。南端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亭为方形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四面有门洞。碑高6。5米,下为巨大龟趺座。碑文长达3000余字,由仁宗朱高炽撰写,记述明成祖一生经历。碑的背面刻清代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的记载。碑亭外四角各立白色石华表一座,上雕云龙纹。碑亭以北长约800米的神道两侧仿照孝陵立石像生。共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个,皆两卧两立;文臣武臣各四个,另增加了四勋臣。石刻都用整块白色石材雕成,形象生动。神道北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