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人无法保卫本国的领土,使之免受中国人在珍宝岛上发动的那种
突然袭击,将迫使莫斯科承认,迄今由苏联控制的主航道中国一侧
的岛屿的主权属于中国,还将使中国人像过去的许多年中一样,继
续在苏联领土上四处活动,因此(在新的紧张环境中)而使发生军
事冲突或宣传战的可能性大增。
  不过,中国人毕竟稍稍开启了恢复谈判的大门。苏联人看重这
一点,所以没有完全拒绝中国的要求。在1969年6月13日给中国
的照会中,①苏联在拒绝中国五项条件的同时,对两国在边界问题上
的分歧作了详细的阐述,建议双方在两三个月内举行会谈,达成一
项明确的协议。苏联的这种克制态度在照会中表现得很清楚:
     苏联方面赞成下述各点:〈1〉对边界线上没有争议的地段,双方申明一致意见,并
以条约文本为基础,经共同协商,就边界线的勘定达成一项谅解;〈2〉对发生了自然变迁
的地段,双方可以根据已有的条约,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边界
线进行划分;〈3〉双方签署共同认可的文件,把达成的协议记录在案。
  关于条约,苏联坚持的是“信守公约原则”,而对边界线的勘
定,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变迁部分和对已有边界作更精确的划分
上。中国对条约坚持“情势不变原则”,提出了恢复谈判的先决条
件,但对边界的划分,也同样注重已发生的自然变迁——当然是有
利于中国的——变迁。①
  由于存在这些分歧(它们源于中共和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
同立场,更源于俄国人的军事优势),谈判并未马上恢复就不足为
奇了。由于中国人拖延策略,且不愿与苏联人面对面进行谈判,莫
斯科不得不做出抉择:或者让问题继续悬而不决,或者迫使其有所
进展。由于1969年春末夏初边界事件仍持续不断(这显示了自由放
任政策的危险性),也由于边境河流航行谈判已表明中国人可以被
推到谈判桌边,所以莫斯科决定通过集结军队、蓄意扩大边界冲突、
威胁使用更严厉的暴力手段和要求在不带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举行谈
判,以迫使北京就范。这个过程贯穿于整个1969年夏,但直到9月
初,中国人仍不屈服。就在这个时候,胡志明逝世了。他在遗嘱中
特别要求俄国人和中国人了结他们的分歧,他在河内的葬礼可为中
苏双方代表提供一个中立的会面场所。莫斯科马上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建议,但是北京不愿在整个夏季都遭受军事打击和核威胁以及中
国国内局势仍不稳定的情况下与苏联会谈。所以,由周恩来率领的
中国代表团在碰到参加葬礼的苏联代表团之前,就从河内回国了。①
  然而,俄国人还是给北京送去了明确的信息。苏联代表团团长
柯西金在从河内回国途中(他的飞机已降落在苏联的塔吉克共和
国),接到了莫斯科要他前往北京与周恩来会晤的电报。9月11日,
这两位政治家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②曾竭力避免与俄国人见面的中
国领导人明确表露了他们的不快:会晤只持续了不到三个半小时,
而且是不顾苏联人的反对在北京机场而不是在市内举行的。此举与
过去几个世纪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蓄意侮慢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二
人达成的协议实现了苏联一直寻求的目标:恢复边界谈判,停止边
界冲突。虽然双方都未正式公布机场协议的内容,但据半官方消息
透露,柯西金提出了下述建议:③
     1。维持边界地区的现状。
     2。避免再发生军事冲突。
     3。在边界地区的某些地点建立非军事区。
     4。恢复边界谈判,以已有条约和边界现状为谈判的基础,对边界线进行调整。
     5。恢复边界居民的迁移活动,特别是苏联工人在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黑龙江沿岸地区
的迁移活动。
  对苏联而言,这显然是一个胜利,因为苏联对要谈的问题和谈
判的基础作了详细的阐述。不过,前三点对中国也有好处,因为它
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军事威胁。在何处建立非军事区及非
军事区面积的大小问题将使双方产生争议,中国人将利用这些问题
阻止或拖延有关边界问题的实质性会谈。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终于
同意恢复谈判作为消除苏联的威胁的一种手段,而这也正是俄国人
所希望的。
  9月11日机场会晤之后,情况马上发生了有益的变化:苏联人
停止了对中国人的抨击;①边界事件未再发生;②贸易谈判得以恢复;
③此外,两国都在采取步骤互派文化大革命初期召回本国的大使。不
过,中国人还在拖时间。恢复谈判的确切日期尚未确定,人们甚至
不清楚中国人在北京是否同意了柯西金的建议。况且,即使达成了
一项协议,双方的解释也会是大相径庭的。事实上,除9月11日发
表了一份简短的无具体内容的公报之外,④没有迹象表明双方达成了
协议,甚至没有就努力达成一项协议取得一致意见。
  身为新闻记者的苏联间谍维克多路易斯于9月17日在伦敦《新
闻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发出了苏联要对中国采取进一步
军事行动的暗示性恫吓。文章特别提到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内涵—
—断言苏联有“权”单方面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事务,也提到
了对罗布泊核基地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这是双方未达成协议的证
据之一。证据之二是中国人在东京会见了当时的全苏工会主席谢列
平。①谢列平说:“中国人对解决边界问题的态度看上去是积极的”
以及“我们希望谈判……得以恢复”。这表明中国人尚未接受苏联
的建议,甚至在9月30日尚未给予莫斯科正式的答复。据驻莫斯科
的外交官报告,北京甚至在10月1日的国庆节之后仍未作出答复。

  这时轮到中国人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作出必要的让步以恢复谈
判了。他们分别于9月18日和10月6日向俄国人递交了正式信件
(在此期间,苏联显然作过答复,但内容一直未披露),③最后又于
10月7日和8日公开发表了重要声明。在10月7日的声明中,中国
宣布两国政府已同意恢复1964年中断的边界谈判。声明还说,中苏
两国将在北京举行副部长级谈判(高于莫斯科最初提出的谈判级
别)。声明还明确指出,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分歧是由俄国或苏联
违背“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所造成的。对此,
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时交换的中国地图上(未公开出版)有详细的
标示。10月8日的声明驳斥了苏联6月13日的照会。④不过,在声
明的最后,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确立了
北京在即将举行的谈判中所持的立场。就其实质而言,前三项原则
与上文述及的中国政府在5月24日的声明中提出的条件是一致的。
后两项原则重复了柯西金9月建议的许多内容。这首次表明,中国
人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不过,这些原
则也显现出了中苏之间的两点重要分歧。
  第一,中国人想以重新划定两国边界全部走向的新条约代替过
去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与他们在1964年的立场没有区别,但
与苏联的建议相去甚远。苏联建议对现有边界作更精确的划分,但
不同意在新条约签订之前取消所有旧条约并承认其“不平等”的性
质。第二,中国重申了原来的主张:为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双方都
撤出一切有争议的地区,如中国人所说的俄国人违反“不平等”条
约而占据的那些地区。苏联人显然不可能同意这个条件,因为它威
胁到了伯力和其它重要地区的安全。
  然而,苏联对中国的声明作出了积极的反应。1969年 10月 20
日,谈判终于开始了。这样,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六个月之后,两国
又同意——主要是由于苏联的压力——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了。对中
国来说,谈判的恢复至少可以部分地减轻苏联的军事压力。现在看
来,1969年北京显然根本不打算达成任何妥协性的协议,即不符合
它所阐述过的诸项“原则”的协议。参加谈判的苏联代表团于10月
19日抵达北京,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另有成员七名。
中国代表团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首,也另有成员七名。① 

   

 
 
① 鲁宾逊:“中苏边界争端”,第1177—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