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点是要警惕“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分子”的“颠覆和破坏,以及
他们的军事入侵”。最后一点是讲反修斗争中的“一元化领导”。①
  事实上,毛泽东确信中国很快就能够赶上苏联的生活水平,不
仅是它的中亚部分,而且要赶上苏联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1964年
1月他对路易斯斯特朗说:
     赫鲁晓夫认为,现在中国是五个人穿一条裤子,大家喝清水汤。他说这个话的时候,
正是他那里裤子太少而清水汤太多的时候。他的日子比我们好过不了多少。②
  不管毛实际上是否相信这点,但他确信,苏联试图用它在社会
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地位来扩大它自身的经济利益。1960年在他关
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读书笔记中,毛就已经批评了莫斯科在
“经互会”中的经济专业化政策。“经互会”是苏联支配东欧的经
济组织。这一政策的图谋是使某些国家对它们的某些先进邻国,尤
其是对苏联处于农业原料供应国的地位。①这一点一直使他气愤,在
1964年1月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宣称,“社会主
义国家的问题是赫鲁晓夫想让他们生产单一的经济产品以满足苏联
的需要……当儿子真难当”。②
  因此,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毛泽东的语调日益表现出坚
定的民族主义倾向,这不仅仅是对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反应,也是
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回击。与这种倾向和中苏关系的一般演变相
联系的,是日益增长的激进主义,首先表现为对阶级斗争的强调。
这种左的转向,就像在本章第1节所指出的那样,是大跃进政策的
自然派生物,但是又被毛对赫鲁晓夫“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的
厌恶进一步予以推动。此外,由于对苏联内部出现修正主义的震惊,
毛泽东开始觉察到中国本身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因而,又有另一因
素注入了这一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终于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高潮。
 
内部的敌人:毛泽东逐渐沉湎于阶级斗争
 
  正如本章第一节结尾所指出的,1957年夏天毛大大地改变了他
对中国社会矛盾性质的看法,这种转变对经济政策的后果我已作了
探讨,它在哲学领域的某些含义也已提及。既然对1957年以后毛的
思想倾向与中苏冲突之间的关系已作了回顾,现在该是研究中国中
心主义,对马克思的一种激进解释,以及由于对过去英雄品质的怀
恋所引起的“左”倾情绪等诸种因素合在一起如何导致毛进行史无
前例的试验的时候了。
  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的思想和政治态度日益激进,其中
的关键因素当然是他更加尖锐而固执地强调中国社会内部阶级斗争
的存在和重要性。因此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
命前夕一段时期内毛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的演变。
  在1957年10月9日召开的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毛第一次系统
地论述了他的新观点。他放弃了前一年在党的“八大”上正式通过
的观点。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他本人在1957年2月还重复了这一
观点,大意是说现阶段中国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现在毛却断言: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过去主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那个任务
已经完结了。那末,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锋芒是对着
资产阶级,同时变更小生产制度即实现合作化,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集体
主义和个人主义,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八大”的决议
没有提这个问题。“八大”决议上有那么一段,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①
  以上所引的毛的被修正了的提法在现在的中国当然被认为是不
正确的。无论正确与否,强调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
线”之间的阶级斗争却成了毛晚年思想的主要特征。在随后的19年
中,毛泽东在提倡阶级斗争的热情和严厉性以及在分析现存阶级关
系方面当然有很大的偏差、转折和波动,但大方向没变。
  在大跃进前夕,毛用相当古怪的术语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阶级
结构的看法。他指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于三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右派分子
以及他们的代理人”;(2)“民族资产阶级”,他说这里所指的是
除右派分子以外的这一阶级的所有成员;(3)“左派,即劳动人民、
工人和农民”,对于最后一类,毛泽东后又附带作了补充:“其实
是四个阶级,农民是另一个阶级”。①
  在1958年4月6日汉口会议上的讲话中,毛纠正了一种反常现
象——没有指出农民的特殊作用,却继续把“帝国主义”包括在中
国现存的阶级当中。这一次,他对这一问题作了如下阐述:
     ……国内有四个阶级,两个剥削阶级,两个劳动阶级。第一个剥削阶级为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残余,30万右派也包括进去。地主现在分化了,有改造
过来的,有没有改造过来的。没有改造过来的地、富、反、坏和右派分子。这些人坚决反
共,就是现在的蒋介石、国民党,是敌对阶级,如章伯钧等。党内的右派分子也是一样的,……
这些人加起来大约占人口的5%,就是3千万……这是敌对阶级,尚待改造。一要斗,二
要拉。要把10%分化出来,就是大胜利。……几年以后,他们把心交出来,真正转变,可
以摘掉帽子。②
  第二个剥削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农村富裕中农。毛把
他们说成是摇摆不定的和机会主义的阶级。关于“两个劳动阶级,
工人和农民”,毛指出:“过去心不齐,意识形态,相互关系没有
搞清楚。”他接着指出:“工人农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做工,种
田,我们在相互关系问题上,过去处理不恰当。”
  大跃进的后果,使毛以前结合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的关于阶
级问题的观点因一点新因素的加入而被修正。这种新因素就是干部
和知识分子中的特权分子构成了萌芽状态的阶级的观点。这一倾向
是同上面所谈到的一代人的变化相联系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
为,因为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习惯了某种生活水平,所以必须
付给他们高薪。关于这一问题,中国报纸在1956至1957年曾展开
过广泛的讨论。1957年1月,毛本人也为他所说的出了“一点钱”
就“买了”资本家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观点
进行辩护。①显然,同样的照顾并不适用于新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他
们没有这样的奢望,也许他们被认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我已经提到,在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提倡“供给制”。
当然,他的这次讲话当时没有公开发表,但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1958
年10月《人民日报》转发的张春桥的文章中得到了体现。张的文章
于9月份在上海首次发表,实际上绝不仅仅是张和毛的观点偶然巧
合的一致,这是一种精明的政治谋略的结果。上海的“左派”市长
柯庆施出席了北戴河会议,他在电话里向张春桥通报了他关于毛讲
话的笔记。这给张春桥的文章提供了灵感。一看到这篇文章,毛就
决定在北京转载。因此,毛的这一举动既表明他易于接受奉承,也
表明上海环节(如果此时尚未形成上海网的话)在此时就已经开始
发挥作用了。②
  毛在《人民日报》上为张春桥的文章写了编者按。他说,文章
所表达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有“一些片面性”,
而且,对历史过程解释得“不完全”。③但是,即使毛认为张对破除
“资产阶级法权的观念”或马克思所界定的资产阶级法律规范过于
急躁,用这一用语所提出的问题在他以后的讲话和文章中却一再出
现。简言之,毛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所造成的不平等与
马克思论及资本主义社会时所界定的“资产阶级权利”在性质上是
相似的。正是这一点为他的下述论点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党内存
在一大批依恋其特权的高级干部,因此,党是产生资产阶级或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