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1981年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英文原注为:《1981年决议注
释本》第323—324页。这里所说的毛在成都会议上突然支持大社,在中国之外可以看到的
有关他在会上三次演讲的原文中都没有出现。(参见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 96
—124页。)  
① 戴维S。G。古德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与省:四川和贵州(1955—1965)》,第144
— 145页。  
②  参见李锐:《论三峡工程》,第8—10、94—99、171、245页和其他各处。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版,第249页。英文原注为:《红
旗》,1958年6月1日,第1期,第3—4页;《北京周报》,1958年6月10日,第15期,
第6页。  
① 《剑桥中国史》第13卷,第868—869页。  
② 1958年8月21日上午和1958年8月30日上午的讲话。《学习文选》第304、306—307
页。  
③ 1958年8月30日的讲话。出处同上,第318页(也参见8月21日的演讲第306页)。  
① 1958年8月17日、8月21日(上午)和8月30日(上午)的演讲,出处同上,第302、
305—307页各处,第318页。  
② 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第353页。  
③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44—146页。  
④ 廖盖隆:“历史的经验和我们的发展道路”,《中共研究》1981年9月号,第123页。这
份报告最早是提交给1980年10月25日由中央党校主持召开的中共党史学术讨论会的,后
来在中国正式出版的只是修改后的文本。完全有理由相信台北复制的原件是真实的。它被
翻译在《问题和研究》(1981年10月号、11月号和12月号上。这里所引的部分出自10月
号第84页。至于新的文本,参见廖盖隆:《党史探索》第308—365页。在正式出版的文本
中,有关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全貌作了极大的压缩,并且没有包括周在劝说毛放弃“自由
供给制”中所起的作用的有关细节。  
⑤ 参见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22页,其中特别是1958年3月22日的谈
话部分。  
① 《万岁》(1969年),第247页;《万岁》(1967年)第12、17、49页等。  
② 《万岁》(附录),第32—33页;译自S。施拉姆:“毛泽东和他1958—1969年的永远革
命理论”,载《中国季刊》第46期(1971年4—6月),第226—227页。  
① 《万岁》(1969年)第245页和《万岁》(1967年)第15页。  
② 《万岁》(1969年),第204页。  
① 参见S。施拉姆:“毛泽东和永远革命理论”,其中特别是第232—236页。  
② 见吴江在《哲学研究》1958年第8期第25—28页上的文章。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
思想》第99、135—136页。  
③ 《万岁》(1969年),第228页。  
① 《万岁》(1969年),第262—263、264—265页;《杂录》第141—142、144—145页。  
②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毛泽东的三次会见”,载《中国季刊》第103期,1985年9
月号。  
③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43页。  
④ 同上,第142页。  
⑤ 《万岁》(1967年),第106—107页。(1959年3月15日的信)。  
① 斯特朗:“同毛泽东的三次会见”,第496—497页。  
② 实际上,张闻天三小时的中间发言比彭德怀的“意见书”要更系统,用了更精确的理论
术语。参见李锐(当时曾出席了庐山会议)在“重读张闻天同志的‘庐山发言’”一文中所
作的分析,载《读书》1985年第8期,第28—38页。张闻天演讲的原文已收录在《张闻
天选集》中正式出版,第480—506页。  
③ 用英文对庐山事件及其意义作了最全面最精确的描述的是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见《文
化大革命的起源:2,大跃进(1958—1960)》,第187—251页。  
④ 《万岁》(1969年),第222页;《杂录》,第121页。  
① 《万岁》(1967年),第48页。  
②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25、239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0页。英文原注为:《毛泽东选集》
第1卷第345页。亦请参见S。施拉姆在《剑桥中国史》第13卷中关于1949年以前毛的思
想一章。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毛明确地肯定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它包括三大法则(参见《毛泽东集》第6卷第300页)。  
②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卷,第345页。英文原注为:《毛泽东选集》,
第5卷第366页(1957年1月27日的讲话)。  
①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7—121页。英文原注为《联
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06—110页。  
② 在英文原文里,此段与下段合为一段,没有分开。这里按《毛泽东选集》第5卷中文版
原文处理,将其分为两段。——译者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47—349页。英文原注为《毛泽东
选集》第5卷,第367—369页。  
② 《学习文选》,第212—213、220页。  
③ 《万岁》(1969年),第104页;杂录》第66页。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和永远革命理论》,第228页。  
② 见迪克威尔逊编:《在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一个初步评价》一书中的“马克思主义
者施拉姆”这一部分,第63页。早在1976年,史蒂夫秦就领会了这一论述中包含着一
个新的巨大的背离,但不幸的是后来他又退回到原处,把这一论述当成是指“肯定之否定”。
参见秦:《毛泽东的思想:形式与内容》,第60、66—67页,等。  
③ 参见1960年出版的两本重要的毛的著作选编(仅供内部使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摘
录)》,第195—220页;《毛泽东同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摘录)》,第150页及以后各页。
两本书都有冠之以“否定之肯定规律”标题的扩充章节,尽管其资料都选自延安时期和50
年代中期,内容是关于新与旧、中国与外国思想的结合问题,等等。(或许值得一提的是,
第一本书的各章节是根据主题进行编排的,书中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讲稿的笔记。对此,
毛在1963年与埃德加斯诺的会谈中否认他是原作者)。  
① 杨超:《唯物辩证法的几个理论问题》(以下称《辩证法问题》),第211页。这本书起初
是专门直接研究毛的思想的,书名为《论毛主席哲学体系》(内部讨论稿),共2册(以下
称《毛的哲学体系》),后经修改而得今名。关于杨超在1939年参加毛的哲学研究小组一事,
参见温济泽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论文选》一书第69页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
期是怎样教我们学哲学的”一文。除毛之外,该小组的其他成员有:艾思奇、何思敬、和
培元、陈伯达。  
②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第4版。这
篇文章是根据周扬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的演讲写成的。由于它提到了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异化问题,因而在1983—1984年冬的“反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了批评。但迄今为止
还从未有人认为周扬对毛的辩证法的分析是错误的。要想了解有关这一演讲的发表及其受
到的批评的情况,请参见S。施拉姆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策(1978—1984)》
一书,第41—56页。  
① 《辩证法问题》,第199—217页,其中特别是第212—213页;《毛的哲学体系》,第247
—263页。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26页。  
② 同上,第240页。  
③ 弗雷德里克韦克曼:《历史与意愿》,第323—326页;S。施拉姆:“马克思主义者”,
第63—64页。  
① “人民群众的大联合”, S。施拉姆译自《中国季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80
—81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页。英文原注为:《毛著选
读》,第34页。(《文选》第7卷,第2页。莱格:《中国古典名著》,第1卷,第195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31页。英文原注是:《毛选》第4
卷,第378页,(《文选》第5卷,第14页;莱格:《中国古典名著》第1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