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被统治者?……对立面的这种斗争和统一,斯大林就联系不起来。苏联一些人的思想就
是形而上学,就是那么硬化,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不承认对立统一。因此,在政治上就
犯错误。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①
  在第二个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文
中,用极为类似的措辞,重复了许多对斯大林作为一个哲学家的批
评。他说,斯大林虽然不是完全没有辩证法,但是是相当缺乏辩证
法的。他的辩证法是“吞吞吐吐的辩证法”。毛的总结是,斯大林
70%是个马克思主义者,30%是个非马克思主义者。②
  虽然正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政治上的经验教训是显而易见的,
但毛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在6个月后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不管怎样
说,哲学的含义多少是更加晦涩难懂,或至少是更模棱两可。关于
生与死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无疑使人想起了论述自然界盛衰枯荣
的古老的道教辩证法。但是,毛在1957年4月说,“辩证法不是循
环论”。③
  上文所引的1957年的那段话,以及毛的其他许多论述,反映了
毛对辩证过程的本质的基本看法,问题是,怎么可能在保持这种看
法的同时,又依然归属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体系?毛对这一两难问
题的解决简单得惊人——简单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在面对它时,
我(据我所知,还有所有研究这些问题的外国学者)百思不解其意。
  1958年1月,毛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一文上署了名。当这份
指示以草稿形式转发时,毛有这样的一句话,十年前我是这样翻译
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和否定规律是永远存在
普遍存在的。”①这里所说的“肯定和否定规律”,我认为是一种中
国政治和哲学语言中屡见不鲜的省略语句。“肯定和否定”意在引
出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基于这样
的设想,对照其6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观点,我随后写道,毛在1958
年“重申了”恩格斯关于三大规律的经典公式。②
  事实表明,刚才所引证的中文表述,实际上应翻译为“否定之
肯定规律”,人们正是这样来理解,而且在当时的中国被当作毛主
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造。③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论点,除了那些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
细致辨析的注释者外,似乎对任何别人都不会产生兴趣。实际上,
它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首先,在哲学领域有一
个毛的个人权威问题。最近,有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他在延安时
期曾是毛的哲学研究小组的成员,他宣称:“毛泽东同志在《工作
方法六十条》中把惯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改称否定之肯定规律。这
是他并未进行更多的论述而遗留下来需要哲学界进行探讨的一个重
要问题。”①
  几乎不需要对前面一句话中加了着重号的字的意义作详尽阐
述。因为,由毛泽东引入指示、此后也从未详细阐述的短语,在长
达20年的时间里成了一条新的规律,被中国的哲学家们断然接受。
这完全可与斯大林在生物学、语言学和其他领域里的所谓“天才贡
献”相媲美。
  不过,隐藏在这一理论创造之下的毛的思想倾向也是值得注意
的。1983年3月,周扬竟然这样明确地说,由于斯大林把“否定之
否定”当作黑格尔的遗迹加以摈斥,毛也没能纠正斯大林的这一“偏
颇”,结果最终毛开启了导致毁灭性暴行的文化大革命的大门。周
扬观点的核心是,毛对这个旧概念的担心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倾向,
即夸大辩证过程中连续阶段的绝对对立与相互排斥的性质,而忽略
了“否定”意味着在抛弃被否定的事物的某些成分的同时,也保留
了其他成分,并将它们合成为一个新的综合物。②如果这就是毛的意
思之所在,那么这一新理论确实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一切
和否定一切的观念。
  而杨超则断言,在毛看来,每一次否定都使前一阶段的大部分
被消除。他也提到毛怀疑这个旧公式,并用一个“丰富其内容”的
新概念代替之。因为毛认为这意指整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回归到最
初的肯定,而不是上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并且他还说,毛相信“肯
定”和“否定”是对立的辩证统一,就像他相信和平与战争、生与
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的统一一样。在毛看来,一切事物都是
由“肯定和否定组成的矛盾统一体”。①
  也许把上述两种观点合在一起,就能对毛引入这一新概念企图
达到的目的有一个合理的正确理解。显然,“否定之肯定”的论述
所强调的事实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涌
现出来。不过它也认为,这样的新事物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对以前
产生的事物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否定之否定),而且它们还受历史
的主体,如各个阶级或是那些自称为阶级的代言人的领袖和政党的
肯定或维护。换句话说,“否定之肯定”既引发了无休止的变化,
这是“不断革命的本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两个词在1958年1
月的《六十条》中曾被一起使用过),同时也引发了意志的作用。
或换种方式说,它是为了适应于从强调经济基础到强调上层建筑的
进一步转变。
  根据毛的思想的实际政治意义,否定之肯定的概念,最好或许
可以看作是上文曾经谈到过的“一穷二白”这一说法的象征性的表
述。换句话说,它是这样一种说法,即否定的东西可以转变成肯定
的东西,或是在被称为“肯定”而不是(否定之)“否定”的转化
过程中,包含有许多消极因素的局面能够转化成一个新的、更有发
展前途的局面。如果我们接受周扬的分析,那么这种“肯定”将存
在于要求迅速而全面变迁的不切实际的希望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以
已经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逐步的渐进主义的战略之中。
  这样,在60年代,毛就超越了仅仅对否定之否定重新进行命名
并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进行定义的范围,彻底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个基本概念。在1964年8月18日与康生、陈伯达关于哲学的谈
话中,康请主席“谈谈有关三大范畴的问题”。显然他知道主席有
新思想要提出,果然,主席就开始谈了:
     恩格斯讲了三个范畴,我就不相信那两个范畴。(对立统一是最基本的规律,质量互
变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根本没有。)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同对立统一规律
平行的并列,是三元论,不是一元论。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就是质与量的对立
统一。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既是肯
定又是否定。奴隶社会否定原始社会,对于封建社会又是肯定,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是否
定,对资本主义社会又是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是否定,对社会主义社会又是肯
定。①
  第二年,在1965年12月的杭州会议上,即文化大革命的前夕,
毛再次非常明确地总结了他的观点:
     辩证法过去说是三大规律,斯大林说是四大规律,我的意思是只有一个基本规律,就
是矛盾的规律。质和量,肯定和否定……内容和形式,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现实等等,都
是对立的统一。②
  在过去,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弗雷德里克韦克曼和我本人都
认为,在以上这一发展中,毛是在转向或复归于更为传统的辩证法
观点。③不管人们是否接受这样的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60年代,
中国传统思想对毛的整个思想的影响日益突出。
  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他对孔
子的评价。毛曾把“五四”时期的中文教师斥为把“一大堆古典式
死尸式的臭文章,迫着向我们的脑子里灌”的“顽固的先生”。①而
早在1938年,毛就开始采取这样的观点,认为古典文化遗产既有积
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因此必须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从“五
四”时期以来,他一贯相信用儒家思想来回答20世纪的问题的反动
性和有害性。但在同时,从30年代到50年代,他默认了儒教经典
著作残篇中所记载的各种态度,如孔子周游四方,以及“每事问”②
的做法,他“不耻下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