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系,以便与苏修相对抗。……由于尼克松内外交困,所以,他强烈要求访华,他来时,
不得不带些东西来。否则,他会发现他回国后无法向国人解释清楚。③
因而,周对国人说,尼克松急切地、严肃地要求与中国建立关
系。而毛和周认为,他们只是顺应美国要建立这种关系的热切愿望,
而且声称,尼克松不应空着手来。
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更不用说
追求总统职位的许多民主党人了)急于要求得北京之行的准许的,
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
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
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
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虽然名义上是在评价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
的战略,但是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和现时没有举行侵略的
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差别做了区分却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文章的
作者认为,无产阶级应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一切争斗、缺口、
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作者还
指出,“毛主席制定的对敌斗争策略原则是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
灵活性的辩证统一”。①
中国人与尼克松政府私下达成的谅解依然是个让人琢磨的问
题。许多观察家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了使中国人支持美国在其
他地区的政策,曾就一些重要问题向中国提出过私下保证。②十有八
九,台湾问题算是其中之一。1970年末,毛告诉埃德加斯诺:“除
非尼克松想谈台湾问题,否则他就不能来”。③(毛的原话是:“我
看,七二年的上半年他可能派人来,他自己不来,要来谈是那个时
候。”——译者)的确,美国驻华沙大使沃尔特斯托赛尔在1、2
月份已经向北京转达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重要让步,美国保证减
少(并暗示要最终撤出)其驻台湾的兵力。米歇尔奥克森伯格说
斯托赛尔与中国代办雷阳在1970年的两次会晤是“非同一般的”。
奥克森伯格说:“美国第一次承认,这是一个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和
平解决的问题。而中国人则放弃了他们以前的立场:即问题不解决,
关系就不会改善。”④作为这种保证的回报,中国人对基辛格和尼克
松发出了访华邀请。①但是,美国当时主要关心的是越南问题,尼克
松政府竭力想使中国至少悄悄同意不再插手美越冲突。
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中国人开始敦促河内在保证南方西贡当
局不受触动的情况下与华盛顿达成和解。②越南外交部发布的白皮书
声称,北京劝告河内“抓住有利时机,首先解决美军撤出越南的问
题,并注意解决美国战俘问题。推翻西贡傀儡政权要从缓而行。”
然而这份文件表明,中国有其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次序:
1971年7月13日,中国高级代表团(由周恩来率须)说:在与基辛格会晤期间,印
度支那是讨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基辛格说,美国将这个问题与台湾问题的解决联系在
一起。美国声称,只有美军撤出印度支那以后,美军才会撤出台湾。对中国来说,美军撤
出南越比中国进入联合国更重要……。
1972年3月初,……中国领导人的一位代表解释说,要使中美关系得以正常化,使
远东局势得以缓和,就必须先解决越南和印度支那问题。我们不要求先解决台湾问题,因
为这是个次要问题。③
越南坚持认为中国人口是心非。越南外长阮基石说:
尼克松访华以后,毛泽东告诉范文同总理,他的扫帚要想打扫干净台湾还不够长;我
们的扫帚要想将美国人扫出南越也还不够长。他要阻止我们重新统一,迫使我们承认南越
傀儡政权。他为了美国而牺牲了越南。④
根据华盛顿的指示,北京向河内传达了美国的警告:如果越南
拒绝美国的谈判建议,战争就有重新升级的危险。①中美和解首先最
严重地损害了中越关系;这使越南后来认为,加强与莫斯科的关系
对减轻来自北京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是至关重要的。
1971年春,中美进行着高度秘密的正常接触;中苏边境的严重
危机已经过去。尽管冲突的爆发仍然没有完全排除,但是爆发的可
能性已很小了;这主要是因为军队对中国内政的影响消失了,文官
权威恢复了。由于中国所受到的压力减弱了,而尼克松又切望在1972
年大选之前使中美关系有所突破,毛和周认为他们比以前更强大了。
然而,当尼克松即将来访之际,国内的对立再次干扰了中美关
系。江青及其同伙清楚地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总统访问会给周恩来带
来政治机会,据说他们公然反对这位总理一手掌管中国外交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②在11月基辛格第二次访问和1972年1月亚历山大黑
格先遣访问期间,激进派可能曾提出他们有权指导与尼克松会谈的
要求。他们反对的不是中美和解本身(特别是因为毛在和解过程中
的核心作用),而是反对总理独掌中国外交政策的大权。黑格访问
北京期间,激进派发表了一篇猛烈抨击“美帝国主义”的文章。看
来周对这篇文章的发表很生气;他说这篇文章违背了毛主席的战略
指示,并不反映中国的外交政策。虽然周把这篇不合时宜的文章所
带来的损失限制在了最小范围内,但是林彪死后4个月中,激进派
的阻碍作用又表面化了。江青用革命现代舞剧招待尼克松一行,表
明她赞成对美开放。这也许是周的有意安排,让激进派表面上介入
中美和解的进程。
尼克松访问期间所下的赌注太大,不允许有任何失败。从1972
年2月21日周在北京机场柏油路上迎接尼克松总统的那一刻开始,
实际上就保证了尼克松访问的成功。虽然美国不能保证毛会与尼克
松见面,但尼克松到达北京的第一天晚上,中南海便发出了邀请,
这使美国人大为释怀。第二天,《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毛泽东
对这次访问的赞扬。美国记者注意到,周恩来在参加完宴会后亲自
校对了校样。毛说他在1968年就“投过你(尼克松)的票”,1972
年仍投他的票。由于毛将自己严格地限制在幕后,所以尼克松的访
问表明了周的成功。
尼克松访问期间,双方都十分关心起草一份确定指导未来中美
关系的广泛原则的文件。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上海公报》就是
这样一份精心拟定的文件。公报同时发表了各自国家的方针政策。①
对中国人来说,公报有四个方面最为重要:第一,双方保证“任何
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
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第二,共同声明“任何
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
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第三,共同反对“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
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反对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第四,
美国方面关于对台政策的一段长篇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
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要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
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尽管美国在支持中国坚持的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态度暧昧,但是
尼克松政府决定不支持中国和台湾统一的主张。美国的两位政策分
析家在其早些时候出版的著作中提到,美国的立场是“一个中国,
但不是现在”。①周同他的助手们(特别是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在
这一敏感问题上毫不妥协。为了避免僵局以及保持1970年初在华沙
曾私下表明的立场,尼克松和基辛格不得不同意中国对台湾拥有主
权的观点。
这样,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胜利。他们在公报中只
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则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
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
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
美和解而出卖原则。然而,毛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