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对西方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7~18世纪,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引起西方人的关注,并在法国首先化为文官考试制度。1983年,美国人事署署长?坎贝尔说:“在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所以不能把传统科举制与腐朽、僵化等概念简单地连同起来。
2。晚明人的政治思想
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甚至导致党社(如东林党、复社)兴起,出现近代政党萌芽,形成了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初步成型的组织系统,并直接促成市民运动的发生。
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积极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明代完整继承了汉文明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同时发达的经济催生出活跃的思想,进而加强了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及发达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层政治制度的民主倾向。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地间惟理与势最尊,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
在权力分配上,东林党人钱一本提出“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在舆论监督上,万历年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在君臣关系上,王艮说:“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也就是大臣不仅仅不是皇帝的仆从奴才,甚至连和皇帝平等都不是,而是高于皇帝的老师,要么不出仕,如果出仕,就必须是皇帝的老师,否则就是失其本矣。何心隐提出“君臣相师,君臣相友”“相友而师”,即君臣应该是完全平等的。
明末出现了综合王廷相、王阳明、以及王畿学派,王学左派等人思想大成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思想三巨头。他们的启蒙思想不是因一时战乱而突发灵感,而是整个明代思想各流派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宗羲(黄黎洲,1610~1695)不仅明确地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认为工商皆本,还揭露了君主专制本质,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进发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他明确提出臣和君是完全平等和独立的关系:臣不是君的仆妾,而只是平等的同事关系,或者路人关系,甚至臣可以是皇帝的师友。
黄宗羲的好友顾炎武反对八股取士,他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曾参加复社的顾炎武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清议”,重视社会舆论的作用。清末梁启超将顾炎武的思想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主旨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并猛烈抨击“孤秦”和“陋宋”,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秦始皇和历代皇帝将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提出虚君立宪思想:“有天子而若无,则无天子而若有,主虽幼,百尹皆赞成治之人,而恶用标辅政之名以疑天下哉?”“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君子正而小人安,有王者起,莫能易此。”即宪法高于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能轻易改变宪法。
在经济思想方面,王夫之明确主张即使皇帝也不能侵犯私有财产:“若土,则非王者所得私也。”“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民之力,上所得而用,民之田,非上所得而有也。”“王者虽为天地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谈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不改其旧,其生百谷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 他还指出人君也不能干涉经济自由:“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心,而后生计愈蹙。”
明末思想家唐甄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认为皇帝也是人,没有什么神秘,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呼,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乱天下者惟君。”他愤然说道:“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火之主,至于国破家亡,流毒无穷……非君其谁乎?”并提出了“抑尊”即限制君权的主张,要求提高大臣的地位,使他们具有同皇帝及其他权贵作斗争的权力,以“攻君之过”,“攻宫闱之过”,“攻帝族、攻后族、攻宠贵”之过,使皇帝有所顾忌。
可以看出,明代许多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都达到了“民权”高度。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由于满清的野蛮统治,这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对中国文明进步未能起到任何作用。
古今中外文化史都毫无例外地证明,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历史性的大发展都来源于思想解放、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就不会有欧洲的工业革命,中国晚明的思想解放、思想认识上的大提高预示着中国有机会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满清的破坏使得这段历史成为中国沉痛而又悲哀的历史。
五、明初的文字狱和朝政状况
根据吴晗的《朱元璋传》所述,明代文字狱集中在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短短不过13年,主要涉及文臣、武将和大地主,并没有形成社会运动,影响面相当有限。亦即,明朝文字狱很少针对平民百姓,满清文字狱则杀人多杀民间百姓。历史学家孟森说:“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而朱元璋是否真的制造了严重的文字狱也值得怀疑。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原因,虽难免由于对功臣不利于自己特别是后代统治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因为骄兵悍将和功臣勋贵逐渐虚荣膨胀,得意忘形,践踏律法,危害百姓。朱元璋出身贫农,当过游僧,对百姓之苦有深刻感受,故而对贪官污吏等十分痛恨。加之部分功臣权力膨胀,骄横自大,埋怨皇帝,甚至商议起兵,威胁朝廷。如蓝玉、胡惟庸等的被诛就是这类例子。
洪武皇帝两百年以前创建本朝,并确立了整套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保存一个农业社会的俭朴风气。……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