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慢慢一站一站来。
现在阿拉木图是西京,再过几年说不定就改第比利斯了,再过几年说不定就改基辅了,说到底哪儿当西京还不是他拍脑门子决定的事情,就算哪天他说改成巴黎,内阁还能反对是怎么着?这北京是没法再北了,再北也没有意义,这南京也没必要再南了,再南也没什么意义,反正都已经是大明的地盘,话说总不能跑到悉尼去吧!但这西京和东京,那就得看杨皇帝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了。
心无限,天地宽。
杨皇帝扩张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西京和东京。
话说他这一次没设东京,就是因为他计划中的东京太过于骇人听闻了,因为他觉得金山,也就是原本历史上的旧金山就挺适合扮演这个角色。
但仅仅是把西京设在阿拉木图,也把邵廷采和他的小伙伴们惊呆了,那里距离南京可真就得万里之遥了,而且中间还有超过五千里连铁路都没有,只有一条沙土的国道连接,这条国道也仅仅能够支撑驻西域各军的物资补给,还有就是从鄯善那边往内地运输硝石,每年无数载货马车穿梭于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将优质硝石源源不断运来投入到各地的硝酸工厂。
但哪怕邮政局的邮车从凤翔出发也得走俩月,才能把普通的信件送到遥远的碎叶。
在那里建一座都城?
这也未免太夸张了点吧?
“陛下,这万万不可啊!”
“陛下请三思啊。”
……
然后一帮大臣们纷纷跪下进谏,希望皇帝陛下收了神通,话说到现在为止,这么多年在这奉天殿里,还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呢,别说内阁了,就连督察院和军方的将领,都忍不住加入进谏的行列,由此可见杨皇帝的疯狂决定是多么不靠谱,要知道就他现在这种神皇的身份,不是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谁敢对他的决定有异议?
“朕不管这些,朕必须要在那里建西京,十年后,哪怕你们不给朕修建起皇宫,朕自己去搭个草棚子也要在那里住下!”
杨丰很不爽地说道。
说完他直接站起身拂袖而去。
剩下一帮大臣傻了眼,这是无论如何都得在那里修都城了,总不能真让皇帝陛下去搭个草棚子住下吧?可这咋修啊?都城得有都城的样子,可不是随便圈一块地筑起城墙就行,那必须得能够显示出帝国的威严,首先必须足够大,至少也得接近北京城的水平。而且光大也不行,还得要足够繁荣,也就说还得有足够的人口,否则空荡荡一片鬼城那算个屁都城,更重要的是和内地联系必须足够畅通,就杨皇帝的风格他哪天跑去一住三年怎么办?虽说他不上朝,但很多事情还必须由他亲自处理的,尤其是各地选官都依然是他做最后面试,这些人坐着马车从南京跑到碎叶去光来回就得大半年,这样一条沙土国道就肯定不行了,换成铁路和火车还差不多。
当然,还得修皇宫。
这个皇宫还必须得足够等级才行,不可能和那些行宫一样,因为那只是皇帝歇脚的,而这个是皇帝常住的,不说南京北京皇宫的级别,但也不能差太多。
还得设立留守司的各级官员。
北京留守司可是常备一套行政班子的,虽说内阁常驻南京,但各部在北京留守司都各有一名侍郎和官署,以备杨皇帝跑北京皇宫居住时候伺候着,他有什么事情就和在南京一样直接召见那里的各部侍郎就行。这个帝国太大了,南北联系终究没那么随心所欲,这样一个机构对内阁管理北方各地也是很有必要,北京留守只是军职,无权干涉政务的。而西京既然也是都城那当然也就得有这样一套班子,而且必须一切都按照北京的标准。
还得需要大量驻军。
这个倒是好办,那里本来就是军事前沿,无非就是增加驻军数量而已,至少也得增加到两个军以上。
但驻军,驻官,皇宫用度这些也都会使物资消耗几倍十几倍地暴涨,一条沙土公路肯定不够,甚至公路运输都是远远不够,光两个军的弹药消耗就能抽空半个国家的马车,更何况还有粮食,还有建城的钢材水泥等各种材料,这些要么在本地建设工厂进行生产,要么修铁路运输,最保险自然是双管齐下,但说到底归纳起来就两个词……
修路,移民。
修铁路,必须加快陇海铁路的修建,十年之内这条铁路必须向前延伸到碎叶,渐进的修路方式是不够了,必须以分段方式,在兰州,武威,伊吾,轮台等沿线重要府县勘探煤矿铁矿建设工业基地,以这些工业基地为依托分别向外修路,而且并不仅仅是这四个地方,沿途能就近找到煤矿铁矿并且便于开发的地方,统统都要建设。
至于建设好办。
以公路向这些地方运输小型转炉,就像最初使用的,一炉炼两三吨钢的,至于炼铁更简单,挖矿不行就先人工,等炼出钢来了再制造大型炼钢炉和各种采矿设备,先由小开始,由小变大再开始修铁路,这样建设工业基地有个三五年就够了,剩下时间就全力以赴修铁路,争取在十年内能够把铁路修到碎叶。
同时在杨皇帝选定的西都位置附近,找煤矿铁矿,同样建设工业基地。
这个是为建城而服务的,不说别的,水泥首先不能从内地运输,这座城市至少得南北二京级别,而后两者城墙周长都是六十里级别的,所以西京城墙的周长也必须在六十里以上,皇城必须有,皇宫必须有,官署必须有,军营必须有,为这一切服务的工厂居民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必须有……
好吧,填满这座城市,五十万人是最低限度,一百万人也就是刚刚好。
还有那些工业基地。
以五座工业基地为最低限度,那么也得需要最低限度一百五十万人。
还有农业人口。
粮食必须保证。
虽然这种大农场的垦荒,主要劳动力实际上都是奴隶,但十万农民也是必须的。
这样算算,哪怕最低限度,也得需要两百万移民,那里本地实际上没有多少汉人,都是些改了汉籍的牧民,这些人还是继续让他们放牧去吧,毕竟牧民也是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现在大明老百姓,尤其是北方老百姓生活中,冬季吃来自草原的牛羊肉喝新式杀菌技术消毒的瓶装奶,那已经是很平常的了,而奶粉更是就连南方都是常见的。
这样也就是说必须从内地移民过去至少两百万汉人,而且相当大的比例必须是技术工人。
这可是一项艰巨任务。
但无论如何艰巨,那也必须全力以赴去完成,要知道这可是神皇旨意,虽然不明白神皇为什么如此,如此坚持,但神皇是不会错的,他这样做必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作为臣民服从就行,没必要考虑太多,不就是花钱嘛,大不了所有去西部的工人发双薪就是了,大不了去西部的农场主政府赠送十名奴隶,大不了去西部投资的多少年免税……
总之,西进!
为了神皇!
329。第329章 信仰的力量
“西进,为了神皇!”
“西进,向大西北进军!”
“西进,为了龙城!”
……
紧接着大明几乎所有报纸的头条,全都变成了响应神皇号召建设西京龙城的口号。
龙城就是杨丰给西京起的名字,原本历史上的龙城在蒙古也就是大明的安北省,不过那里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属于无人区了,只是偶尔有几个牧民过去放牧而已,实际上就连整个安北省也才不到两百万人口,毕竟之前的战乱对这片土地造成的伤害太深了,而龙城这个名字也早就不再使用,所以杨丰干脆把他确定在阿拉木图的西京起名龙城。
接下来不仅仅是报纸。
宣传画,传单,演讲,甚至于最新开始使用的大喇叭,还有各种方式的戏曲表演等等,可以说大明所有宣传机器全部开动起来,就连圣祠的祭司在布道时候也变成了为神皇建设龙城的演讲,就连小学生也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回家向他们父母宣传建设龙城的伟大意义,可以说整个大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都在讨论着西京龙城的话题,哪怕遥远的金州茶馆酒肆里闲人们口中也都出现了西京的名字。
西京好啊!
沃野千里全都是可以开垦的良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阳光明媚,谁去那里移民垦荒,政府不但五十年不收税,而且还免费赠送五名奴隶。
什么,那儿是沙漠?
胡说,沙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那天山南北全是好地方,要不然当年西域几十个小国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
唐诗上说的,风吹乱石大如斗。
那诗人的话有几个靠谱的,你是信唐诗还是信皇上?
西京好啊!
遍地都是煤矿铁矿金矿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