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海贸易的商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渐渐培养出自己的护卫力量,各地的海商也会相继成立自己的势力。大航海的时代在郑和的船队出发时已经开启这扇大门。
商人一但有了一定的实力,他们便不会再轻易的给朝廷上交重税。就像现在的老何一样,辛辛苦苦出一次海,虽然有唐明的护卫,一路能平安抵达。但这一趟来回他便要付出总货物量的十分之三。
一百万两的贸易,朝廷几乎不用付出便轻松抽取三十万两,一年走个十趟便要上交三百万两。如此多的税银他们还不如拿去装备自己的商船还有培养更多的护卫,如此一来便可在海上这个王法约束不到的地方横行无阻。
而这一切只需逃税便可,大明的海岸线太长,朝廷无法面面俱到。这便是给了商人一个巨大的漏洞,而朝廷也会因为商人跟风逃税,而税收越收越少,一但少了朝廷又会再加重,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商人便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逃税的大军。
海上争霸的时代已经在快速的开启,这就是唐明所要的,大明只是他的一个垫脚石,茫茫大海才是他真正的战场。
对于朱棣的疑惑,唐明显得很从容,耸肩言道:“如果皇上对微臣的庄园有兴趣的话,不妨随微臣一起前去实地考察考察。”
闻言,朱棣转身便往外走,唐明的事迹已经引起他足够的兴趣。大明的国库在他这个皇上的一系列大动作之下,永远没有喘息的机会,永远都是入不熬出。
朱棣想要尽快完成自己的几个心愿,他就必须得有足够的钱财来源,面对现实是他这个皇上无法逃避的一步。因此任何能够来钱的方法他都不准备放过。
而此刻他身边最会赚钱的除了唐明之外,已经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
高淳的庄园规模不可谓不大,说是良田千亩可唐明明显就没有按照官文上写的来做。高淳坐落于群山之中,单单盆地里的平原就不止千亩地,而唐明是连四面的山林都给算进自己的庄园中。
各种各样现在搜寻得到的果树在临山脚下种植,用来种植蔬果的大棚已经建造了不止20个,每个占地足有两亩。从宝船厂搬来的匠户现在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户,从高处俯看这片盆地,里面是犹如蚂蚁般忙碌着的百姓。
朱棣手指那些大棚,皱眉向身边的唐明问道:“那些盖着白色布帘的大棚子,就是一年四季都可种植各种蔬菜的地方?”
唐明点头回道:“正是这些棚子,用白色的布盖起来在里面种植可以有效的控制里面的温度,从而让植物在最适合的湿度和温度下生长,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产量,也能有效的防治一些虫害。”
“嗯!”
朱棣点头不再说话,对于农耕其实他懂的有限,因此无法从唐明的话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来为他做出判断。再者说他关心的又不是这些,而是到底这么大费周章的弄这些棚子,到了最后的收益有多大?
“那像你这样搞出这些大棚来种植,就能养活这近一万人,而且最后还要有盈利。还有你种出来的蔬菜就敢保证卖得出去?”
第293章 竞争对手
面对朱棣的疑问,唐明笑了笑答非所问的说:“皇上这次回来南京不知可否发现有何变化?”
唐明嘴角在家里闲着的时候,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大明如今表面上一派繁荣的景象,百姓们更是丰衣足食。商业的活跃让一切看起来蒸蒸日上。
可就是在这样一派繁荣的景象下,朱棣这个拥有天下的皇帝,却每天为钱发愁。这样的问题唐明想了许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富民穷皇帝,才能显示出朱棣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不知此刻的唐明思绪已经飞到天外去,他还在回忆着如今的南京城到底有何变化。许久之后,他不太确定的说道:“要说变化的话应该是朝上的大臣,现在是越来越清闲。其它的朕倒没看出有何变化来。”
朱棣的回答让唐明无言以对,果然是深居宫内的人,连南京城如今的变化都没看出来。或许应该说皇上根本就没去注意到这些,就好比前些日子来找自己的皇后一样,若不是朱高炽提议她出来走走,这会定然也是跟朱棣一样,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眼前的朱棣也算是一个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好皇上,当然脾气是爆了点,但还是在可忍受的范围内。他为了大明的百姓在无形中贡献了许多,却不自知自己的功绩,为他感到悲哀的唐明,有些痛惜的为其解释道。
“皇上是久居深宫而不知平常百姓事,在国家发生战事的时候,深居宫中谋天下这无可厚非。可如今是和平年代,皇上也应该走出来看看老百姓如今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沉默了片刻,唐明又指着底下忙碌着的那些农户,继续言道:“皇上可能还不知,下面那些人前些日子还都是宝船厂里的匠户,他们的身份注定一辈子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如今我把他们叫来给他们土地种,让他们从匠户变为农户,大片的荒地开垦成农田,以后他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我们大明地域广阔,可用来耕作的土地大把大把的,可惜却没有那么多的人来更种。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还硬生生的把许多的人纳入匠户,变成有人却没地耕作。”
话到此处唐明已经不敢再说下去,再说下去就是犯忌了。偷偷的瞄了眼朱棣的神情,还好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怒色,只是做着沉思状,至此,唐明跳到嗓子眼的心才放回肚子里。
朱棣确实在深思,唐明的话虽没有说完全,但朱棣并不是笨蛋,自然想得到后面的意思。可道理虽懂又能如何呢?大明如果没有匠户来为国家建造,那情况会变得比现在要糟糕得多。
“自古历朝历代天下百姓便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有人种地有人做工有人经商还有的人读书为官。这是天经地义,无规矩不成方圆,您小子想颠覆整个社会体系?”
朱棣虽说得轻飘飘,神情更是波澜不惊,但唐明却愣是吓出一身冷汗来。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朱棣的思想始终无法超越时代的束绑,理解不了唐明这个后世人的思想。
好在他并没有恼羞成怒的砍了唐明的脑袋,唐明在心惊之余也暗怪自己多事。
这个问题自然是无法再继续下去,因此他言归正传,抱拳行礼言道:“南京城现在的人口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城里的繁华已经跟盛世之时没有任何的区别。相信皇上来返于皇宫之时,应该也看到街上的百姓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其脸上隐约中表露出来的幸福神态。”
“现如今的南京城百姓,可谓是丰衣足食,人人手里都能拿出点闲钱来,甚至百姓中那些富户已经开始升起攀比的虚荣心。但皇上可能不知,现在每天菜市上常见的蔬菜有哪些,那些富户每天餐桌上又能吃到几样蔬菜?”
唐明见朱棣还是一脸的纳闷像,看样子还是不懂自己的意思,只能再次解释道:“比如微臣每天的饭桌上,蔬菜每日三餐翻来覆去就是平常那几样,微臣现在都吃腻了,想吃别的又无处可买。因此微臣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蔬菜基地,再搜罗全天下各种各样的蔬菜来种植,如此一来根本就不怕有菜卖不出去。”
论到蔬菜的话确实如唐明说的那样,尤其是在大冬天的时候,有时连新鲜的蔬菜都吃不到。如此一想,朱棣也有些恍然,其眼睛已经开始在身后未曾开口说过话的儿子身上扫荡起来。
他知道唐明不久前搞了一个什么农学院,一直都是朱高炽在管理。既然唐明把种蔬菜说得这么好,他这个皇上自然让唐明独占鳌头,怎么说他也得在这事上面插上一脚。
朱朱棣在回去的路上,特意把朱高炽叫到身边,阴险的说道:“皇儿,你那农学院应该也不入正轨了,这唐明说种蔬菜能赚大钱,你回去之后也把那什么弄学院搞搞,学着他种蔬菜。总之一句话,就是唐明这里有什么蔬菜,朕就要在你的农学院那里看到什么蔬菜。若是有任何的遗漏,朕唯你试问。”
朱高炽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唯唯诺诺的点头称是,到底是在朱棣的淫威下长大的孩子,深受其压迫。这会被朱棣一下,朱高炽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其心里已经在计划着要如何做才能完成父皇这个奇怪的任务。
听说唐明已经派人到大明各地去收集蔬菜种子,那他只需坐收渔翁之利便可,也省得他自己去奔波。
唐明并不知道自己的菜地还未种上,就已经被朱高炽这个强盗太子给惦记上。有其皇上这个最大的强盗头子也准备插上一脚,看他现在对这种菜的大棚信心满满的摸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