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骤然恶化,辽军顾此失彼,上京岌岌可危。
雪上加霜的是,金人拒绝议和,这让辽人陷入深重危机,而皇帝、主和派和主战派的矛盾也因此升级,三方博弈随即进入白热化。
大臣们催促皇帝确立皇统,而皇帝以各种理由百般推托。
皇帝对大臣们非常失望,这些人为了各自利益,根本无视大辽国祚的安危,肆意妄为,不但把局面闹得不可收拾,还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自己头上,逼着自己退位。难道自己退位了,宫帐矛盾就能解决?主战、主和两派大臣就能齐心协力?大辽国祚就能转危为安?
皇帝拒绝立皇统,大臣们的耐心终于到了极限,于是有人开始策划发动兵变,逼迫皇帝退位。
龙竹大仙在宫帐里有朋友,这个朋友还是南府宰执,这位宰执参加了这次兵变,他向龙竹大仙透漏了这一消息。
“龙竹大仙认为,此次辽廷兵变是义军杀进幽燕的最好机会,万万不可错过。”郭宝呼吸急促,神情很激动,“兵变发生之后,皇统由谁来继承,还存在争议,主战和主和两派极有可能爆发激战,燕京十有**要乱。燕京一乱,宫帐剧变,契丹人自顾不暇,急切间根本无法调动大军迎战。义军必能势如破竹,直杀燕京。”
董小丑稍加沉吟,问道:“有大概地时间吗?”
“秋猎。”郭宝说道,“皇帝喜欢游猎,从七月到九月,都有可能,所以具体的时间无法确定。四人面面相觑,假如无法确定兵变的时间,那怎么确定攻击地时间?如果攻击早了,这场兵变可能因为义军的攻击而停止,如果攻击迟了,兵变结束,辽廷已经有了新皇帝,义军将错过最佳的攻击时间,这一仗还是没有胜算。
李虎忽然想到一件事,问道:“幽燕军的情况怎么样?”
年初的时候听说董庞儿带着幽燕军已经打进了南京道,但随后再无消息,包括诸夏派到幽燕的斥候也没有打探到任何消息。假如董庞儿又退回太行山,有他的军队在南京道西面牵制辽军,义军或许还有几分胜算。
“董帅带着幽燕军投奔大宋了。”郭宝叹道,“他实在坚持不下去,只有走这条路。”
李虎暗自吃惊,急忙问道:“大宋收留了?”宋辽有盟约,彼此不允许收留对方的叛逆,假如董庞儿投宋,大宋收留了,那黄涉汴京之行必定有所收获。
“他没有再回来,也没有再上太行山。”郭宝说道,“不出意外的话,大宋人收留了他。”
李虎和罗青汉等人互相看看,想到正在奔赴汴京地黄涉,心里不禁有些忐忑。商量。
义军现在南下攻击,有几个不确定因素,首先就是女真人地态度。
从马扩的嘴里知道,金人很骄狂,连大宋都不放在眼里。以金国现在地实力来说,与宋结盟,联手攻辽的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完颜阿骨打竟然放弃了,没有再主动派出使者到汴京说明辽东形势,以坚定大宋人的决心,重谈结盟之事。由此可以看出金人的自信。女真人打下一块地盘,建大金国,靠的是自己的勇敢和实力,所以他们从不把生存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由此推及,金人也绝不会把消灭辽国的希望寄托在义军身上,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攻杀自己的敌人。
李虎提出的要求,金人没有答应,至今也没有派使者前来商谈。双方的关系本来就是互相利用,互相攻击。现在李虎摆明了要成为辽东第三方势力,金人为了防止养虎为患,极有可能彻底翻脸,乘着义军主力南下之际,出兵攻杀锦州。
其次辽廷即将发生的兵变由谁指使?假如是主战派,是耶律淳在背后指挥,那兵变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主战派大臣一旦控制权柄,南下的仗非常难打。
假如不是耶律淳,是宫帐的主和派发动的,那么这场兵变的变数就大了,这背后的玄机也就大了。这场兵变有可能是皇帝挑起的内讧,目的是维持自己的皇帝地位。也有可能是两派大臣为争夺皇统而引发的内斗,目的是打击对手。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只要不是耶律淳和主战派大臣胜出,那么主和派必遭打击,如此义军南下攻击还有几分胜算。
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大宋会不会接受辽东义军。
假如大宋不接受,那么援助也无从谈起,以义军目前自有的粮草辎重,这一仗打起来就很艰苦,反之,假如大宋接受了,援助倒是小事,而是大宋人会给出什么样的攻击之策,如果大宋要联手夹击,那攻击时间定在什么时候?从马扩的嘴里可以得知,今年是肯定不行了,因为宋军在西北战场上遭遇大败,那这样一来,为保存实力,这一仗就不能打了。
第七十九章 接纳之策
   李虎考虑良久,断然决定陈兵榆关,准备南下作战。
义军从大山会盟到现在,实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实力的时候,胆贼大,整天想办法打仗以壮大实力,如今有实力了,反而瞻前顾后,总想保存实力。其实,越想保存实力,越是保不住,还是豁出性命来打方为上策,但是这件事现在不能说,要绝对保密。
在座四个人,李虎是义军总帅,董小丑和罗青汉为左右副总帅,铁鹰的官职也改了,现在是义军都监。为了保密,四个人决定南下作战一事秘而不宣,先把军队调动到位,同时把粮草武器通过海路运到润州,准备随时进攻。
马扩先行禀奏辽东之行的经过,详细说明了辽东形势,并附上辽东义军总帅李虎的书信。
皇帝急召马扩问询。他最关心的还是辽金议和。
马扩如实禀奏。从各种迹象上来判断,辽金两国存在议和成功的可能,而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都是因为辽东义军的突然崛起。随着辽东义军的崛起,辽东有了第三股势力,这股势力不管倒向任何一方,都将直接改变辽东的局面。侥幸的是,李虎和辽东义军都是汉人,他们期盼回归天朝,愿意投奔大宋,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收复故土。
马扩这番话让皇帝沉思良久,随即请来蔡京、高俅等大臣商议此事。
马扩辽东之行收获颇丰,不但搞清楚了辽东目前形势,也带回来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李虎和辽东义军。
辽东义军的事,大家早就知道。而李虎的事却是上次马扩出使金国回来之后说的,这件事从金国使者的嘴里也得到了证实,但因为李虎不过是一股反贼而已,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
这次不一样了,从马扩的奏章中可以看到。李虎从上京道突围南下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实力越打越大,如今不但在黑山一带站住脚,还拥有十一个州县,十几万大军。几百艘战船,近百万人口,如此实力,虽然不足以与辽国、金国抗衡,但可以影响到辽东局势,地确可以称之为辽东第三股势力。
从李虎的书信中。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感受到他期待回归大宋的迫切心情。
那么,大宋是不是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
大宋需要收复故土,这是祖祖辈辈的夙愿,闹得风风雨雨的王安石变法说起来是强国,其实最根本地目的就是收复故土。大宋人为了收复故土,从建国那一天起。至今努力了两百多年,如今希望就在眼前,岂肯轻言放弃?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地。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地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这使得大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