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能落下的,否则,让人说咱们地方党委政府小气,目光短浅!”
彭远征也笑了起来,点了点头。
“对了,远征同志,我听说宋省长要下基层调研,你跟宋省长有私交,能不能跟领导说说,首先来咱们市里转一转?宋省长是市里的老领导了,回来一趟看看市里的新建设和新面貌,对咱们的工作还是大有促进的!”
谢建军突然又开口道。
彭远征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下来:“谢书记,我看看能不能抽时间给宋省长打一个电话问问领导的意思,我尽量争取,看看领导的安排!”
彭远征跟宋炳南一家的关系紧密,在新安来说不是什么秘密,他现在仍然同宋炳南的儿子宋果保持着良好的友情关系,常来常往——他也就没有必要再矫情什么了。
谢建军大为高兴,两人尽欢而散。
……
彭远征从市委离开,直接回了家。从家里给宋果打了一个电话,他不太合适直接同宋炳南通电话,只能通过宋果作为一个沟通的“桥梁”。这不是什么大事,宋炳南作为新安市出来的领导,将新安选择为上任省长后下基层调研的第一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宋果答应下来,就给自己老爷子打了电话。宋炳南稍稍沉吟片刻,就点头同意,然后就让省府办的人进行安排,与新安市对接。
省长宋炳南要来新安调研两天的事儿很快就定了下来,在第三天上午,省府办就通过官方渠道正式通知新安市委市政府。
接到这个消息,谢建军大喜。彭远征办事效率之高,令他叹为观止,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彭远征与省长宋炳南的关系确实非同凡响。
新安市准备接待宋省长调研的时候,江北大学校长张诚宽从省里开会回来,阴着脸匆匆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一个电话把副书记焦年科找了来。
“张校长。”
“老焦,你坐——最近这两天,新安市这边又什么动静没有?”张诚宽沉声问了一句。
见张诚宽的神色不太对劲,焦年科心头一凛,定了定神才道:“张校长,按照领导的指示,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新安市严肃表示了我们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似乎……”
“他们有什么反应?具体点说说。”张诚宽不耐烦地挥挥手。
焦年科一五一十地说了说彭远征承诺过的事情,张诚宽越听脸色越难看。
他向省里打报告要迁移学校去省城或者其他地市,并不是虚晃一枪。当然,如果新安市能答应学校的要求,将新校区留在新安那是最好不过了——成本和代价最低,可谓皆大欢喜。
可他一边将之作为要挟新安市的条件,一边在省里活动的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
他跟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谈了,也跟教育厅的人谈过了,甚至在京城教育部那边的有关业务部门和分管领导那里,也都专程跑去做了沟通。可这事最终必须要省政府拍板,说白了就是要省长宋炳南点头——可宋炳南的态度却让张诚宽大为失望。
宋炳南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却作出了“慎重研究、长远规划”的批示。
一般而言,领导批示都带有暗示色彩。领导说“慎重研究”就表明此事还不成熟、还需要继续调研论证,如果领导同意,则就会批示“请某某某同志牵头办理、抓好落实”的意见了。
宋炳南的批示直接让各个层面的人转了风向,教育厅的人开始推诿扯皮,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也开始打起了官腔,张诚宽在省里搞不出什么结果,只能郁闷而回。
第637章 省长吃大包子
上午十点。省长宋炳南乘坐中巴车缓缓驶进新安市委大院。这一次,宋炳南来新安是轻车简从,只带了省府办和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三五个随从官员和秘书,没有带部门官员,更没有通知媒体。
市里派出去的开道欢迎的警车,被宋炳南一声怒斥给撵了回来,谢建军为此搞了一个大红脸。
谢建军、韩维、彭远征等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悉数齐聚在大院中,围了上去。
宋炳南最后一个下车,谢建军赶紧上前陪笑着跟领导握手:“欢迎老领导来市里检查指导工作,我们全市上下倍感荣幸和欢欣鼓舞!”
宋炳南淡淡一笑,跟谢建军握了握手道:“建军同志,我这一次来呢,主要是走一走看一看,考察一下最近两年新安市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以看、调研为主,谈不上检查指导。”
韩维也上来跟宋炳南握手,两人也算是熟人,只是宋炳南起得比他快得多,而且宋炳南现在是江北省的2号首长,远非韩维所能及的。
地位差得远了,任何交情都会变淡。与坊间谚语云:肩膀齐才是兄弟,是一样的道理。
韩维很快就退了下去。轮到彭远征,彭远征却只是匆匆上前与宋炳南握了手,旋即退下,两人并没有多说一句话。
宋炳南一行人被迎了会议室。
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的全体成员和有关部门一把手出席了见面会。谢建军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宋炳南做了工作汇报,全面介绍了新安市的情况。听着谢建军的汇报,宋炳南微微点头,这几年,他虽然不在新安工作,但对于新安的发展还是有所了解和关注的。
新安市,成为江北省内发展速度最快的非沿海地级市,可以说,现在的新安与他当初工作时的新安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请宋省长作重要指示。”谢建军结束了自己的开场白,带头鼓掌,众人也都热烈地鼓掌。
掌声里,宋炳南矜持地一笑,微微欠身挥手致意。
重返新安,身份却是不同。而在座的有些市级领导,昔日与他处在同等的权力层次上,可如今他已经跃居省长高位,这些人还在原地踏步走了,此情此景之下,纵然是宋炳南也难免生出几分满足感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当然,这种感觉一闪而逝。到了宋炳南的这种层次上,绝不可能这般浅薄的。
“好,同志们,今天是调研活动,不做指示,简单谈一点个人感受。”宋炳南淡淡说着,“我离开新安已经有几年了,这一次重返新安,我的感觉可以用这么三个字来形容。第一个是‘变’。新安的变化很大,城区的面貌变化尤其大。农村和郊区我还没有去看,但我相信,变化也会是明显的。”
“第二个字是大。城市变大了,功能设施完善了,马路变宽了,人流量也明显增大。新安已经从一个江北老工业小城市,变成了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城市,文化教育、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等等这些领域,齐头并进,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第三个字是新。进入城区之后,我就在观察,虽然是管中窥豹,但可见一斑。到处都是新气象、新景象、新面貌,这足以说明新安市正在朝着现代化都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看到新安市能有今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过去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周锡舜同志和谢建军同志的带领下,新安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省委省政府对于新安的工作,是认可的、是满意的。正是有你们的努力工作,新安市才突破老工业城市的发展瓶颈,成功实现转型并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跨越式发展……”
“我这一次来呢,要呆两天。上午跟大家座谈,下午要去看新项目建设,听说建安区的远征同志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正在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手机制造基地,我很感兴趣,要去看一看。同时,建安区的商贸物流业也搞得很有特色,我也要看一看。”
“明天上午,我要走访探望一些市里的老干部,老同志,跟他们开一个座谈会。明天下午,去农村看看,然后直接回省里。”宋炳南朗声笑着竟然自己把自己的调研日程“安排”了下来,直接打乱了市里跟省府办对接制定好的接待日程安排。
谢建军一怔,宋炳南的随员也吃了一惊。但领导公开这么说了,就必须要这么办了。
“建军同志陪我调研,下午要去建安区,建安区的远征同志给我做做向导。市里的其他同志,会后还是各就各位,不要因为我来,就影响市里的工作。”宋炳南笑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然后扭头望着谢建军淡淡道:“建军同志,现在十一点半,市委机关食堂的大蒸包不错,我带省里的同志过去尝尝?”
谢建军汗颜道:“宋省长,哪能让领导吃大包子……领导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又远途劳顿,我们在市委接待处略备便饭,还请省领导赏光。”
宋炳南哈哈大笑,摆摆手道:“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我有一个原则,下基层调研不吃请、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