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班了?!”杨明从小就尊敬父亲,怕父亲,不晓得他老人家今天回来,早知道就在外边逛到六点半才回来。运气不好,碰上了有啥法?只得撒谎:“今天有点不舒服,头痛,就请了假回来吃药。”说罢装模作样地找了几片药,放进嘴里和开水吞下。杨文安见儿子吃了药才有些相信,上前摸了摸他的额头,果然有点烫,和蔼地说:“到卫生所去打针,退退烧。”杨明忙说:“爸,我在厂里已经打了一针。”父亲叫他回寝室去休息,杨明见已弄假成真只得到寝室去。
杨文安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绝对服从上级命令,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对两个儿子也严加要求。大儿子扬林在部队任职,已是师职干部,已成家立业,还给他添了个孙儿眯眯。只有小儿子杨明叫他头痛。高中刚毕业,杨明就参了军,一年后保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回部队提了干,本来前程远大,但他却不安心,当了半年排长就闹着转业,无论他耐心说服严厉批评,杨明还是退了伍。分配工作时,技术工作不愿搞政工干部不想当,最后到厂工会混日子。老伴常常劝他,说在文革期间我们受冲击时,杨明受我们牵连在学校里受了不少气,怪可怜的,只要他身体好就行,盼他早点成家,有了娃娃就懂事了。老扬也只有顺着老伴的心意,对他很宽松。其实这个儿子也没有啥大毛病,只是凡事提不起精神,武大三粗的怕苦、怕累。当兵时嫌军纪严,当官时又讨厌负责任,到工厂学技术又不想动脑筋,最后到工会闲散也觉得太琐碎。对个人问题也不感兴趣,老伴托人给他介绍了几个女孩,他不积极、主动,耍几天女朋友也只有“拜拜”了。老两口都操心,大儿子从北京写信回来也关心弟弟的事,可是他却不着急,成天象神仙一样摇晃着高大的身坯四处闲逛。老杨今年已62岁了,干不了几年要离休,和老伴商量了几次,给儿子换个单位,又没有选到合适的。至于儿子的婚事,老伴倒想把远房的侄女淑华娶回来,可恨儿子又不同意。老杨很后悔,当时没有坚持把儿子留在部队上,地方上太复杂,现在又搞改革,人心大乱,一切都向钱看,厂矿企业也有不少人“停薪留职”出来做生意,这样下去恐怕……他不愿意向下想,长叹一口气颓然坐在沙发上。“叮铃铃”电话铃声响了,老扬一听,原来是自己老部下,804厂的党委副书记尤启东。“老首长,近来身体好嘛?前天给你老打电话,嫂夫人说你到北京开会去了。”老扬答道:“今天刚回来。”尤启东笑着说:“一路辛苦了,很久没有拜望老首长,心里念得慌。”老扬犹豫一下,答道:“那你就来吧。关于小明的情况我也想听听。”
“好,我马上就来。”本 书由ωωω。ūмDтхт。сοм提供下载
杨明百无聊奈翻画报听音乐。忽然听到母亲的声音:“老扬,不是说明天才回来?”“会议提前结束。”
“你去看扬林没有?”
“去了。”
“好不好?”
“好。”
“眯眯好不好?”
“好。”
“你咋不在北京耍几天?”
“有啥耍的。”
“带眯眯去逛故宫逛颐和园嘛。”
“没那份闲心。”父亲说话粗声大气,
母亲问:“你今天咋了?刚到家就做脸做色的,问你几句就不耐烦。”父亲不答话。
母亲到卫生间洗手,卫生间传来哗哗水响。
兰姑买菜回来了,弹簧门吱吱着响,“哟,大哥回来了?!”兰姑惊叫道,“大嫂也回来了。”兰姑是老扬老家一房远亲,四十来岁就死了男人,老家穷就带着女儿淑华投奔扬家,在杨家也有好几年了。她到了这里,就要嫂子把保姆辞退,心甘情愿地顶了这一角。人本分、勤快,做事利索,做的饭菜也很合一家人的口味。母亲背着父亲通过关系,把兰姑母、女二人的户口办进锦城,一年后又把淑华安排到军区印刷厂上班,兰姑万分感激,这个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兰姑,今晚有客,多搞几样菜。”老杨说。
母亲不满地说:“刚回家又约客人,还休不休息?”正说间,门铃响了,兰姑开了门,尤启东笑嘻嘻地提着一大包东西进了屋,笑道:“嫂夫人不欢迎?”
母亲笑着说:“小尤,你明明知道老杨身体不好,六十多岁的人在外边跑了这么多天,刚下飞机……”
“不说了,”父亲打断母亲的话,“泡茶,启东到这边坐。”
老尤给兰姑说:“兰姑,这是老家送来的土产,做出来给老首长接风。”又对母亲说,“嫂夫人,你原谅。”在父亲身边坐下来。“老首长,要注意身体”,
老尤关切地说,又问:“到北京看到林林没有?”父亲端起茶,接过老尤递过来的“大中华”点上,吸了一口悠悠吐出,答道:“林林想转业。”
母亲急了:“林林要转业?现在地方上这么乱,啥子人都在办公司,搞企业,这改革到底咋个改还不晓得,他转业下来干啥?我给他打电话。”说着就去拿话筒,父亲说:“不用打了,我叫他等一两年,他同意了。”
“呵,这就对了。”母亲如释重负地吁了口气,忽然问:“明明还没有下班?”父亲说:“你的宝贝儿子生病了,在寝室休息。”母亲急了,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杨明寝室。儿子斜靠在床头看书,录音机里放着轻音乐,这才放心。杨明喊了妈,依旧不动。母亲摸摸儿子的额,问:“哪儿不舒服?”杨明不说话,母亲把录音机关了,“你到底哪儿不好?”杨明半天才答道:“妈,我不想上班了。”
“啥子呢?你不上班?”
“我想‘停薪留职’。”
“出来干啥?”
“做生意。”
“你不满意现在的单位?”
“不是。”
“你爸正说给你换个单位。”
“我哪儿不想去。”
母亲惊呆了,摸着儿子粗硬的头发“胡说,你是缺吃缺穿缺钱用?”儿子勾着头不说话。“咱们这样的家庭咋能和社会上的人比?”
儿子执拗地昂着头:“咱们这种家有啥特殊的?社会上的人又哪点不好?”顿了一下又说:“妈,八十年代了,改革都搞了五、六年,报纸文章天天宣传深化改革,连省委书记都写文章说停薪留职好,我为啥不能办‘停薪留职’?”
母亲呆呆地站在那里。
“厂里没得事闲得慌,没得病都要闷出病来。”
“你爸晓得了,你不挨骂才怪。”母亲担心地说,“等我先去吹吹风,合适的时候你再说。”“凭啥子骂?”杨明站起身,大声嚷:“枉自革命了几十年,连党的话都不听!”
母亲着急地说:“小声点,我的幺少爷,你要把你爸气死?!”
杨明说:“我现在就去给他说。”
母亲拉着儿子:“说话要委婉点不要发脾气,你爸同意我也没得话说。”母亲先出去了。
站一了会儿,杨明走到客厅,父亲正和尤书记说话,对尤书记点点头,悄悄地坐在一旁。
父亲问:“你们厂也在搞‘停薪留职’?”尤书记答道:“大势所趋嘛,去年三月川报刊登
省委书记‘停薪留职好’的文章后,不少单位都在动,我们本来压着不办,后来有部分职工也要求,经厂党委和厂办研究,决定部分生产任务少的车间搞试点。缺口一开,厂里就有几十个人办了手续。唉,现在是人心浮动,人心涣散,一切都在向钱看……”父亲小声地说:“军区也有了风声,准备办公司,我看这改革有些过头,部队咋能经商?!长此以往,部队战斗力恐怕……”尤书记迎合道:“是呀,农村实行责任承包制,工厂搞机构改革,未尚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一试,可是部队也做生意,未免就有点那个……”两个老革命忧心忡忡,杨明有些想笑只有竭力忍住。
母亲削了苹果分给大家吃,母亲咬了口苹果说:“我们厂里工人也在闹,说任务重奖金少,
实行计件,又说工时定额高了,唉,工人也不好管了。工人的觉悟不是提高,而是大大的降低了,不突出政治光说钱。”杨明心里很不痛快,忍不住插话:“你们观念太陈旧跟不上形势,要更新观念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就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搞改革不行……”父亲见儿子有些轻狂,眉头一皱打断他的话:“老子革命几十年,还要你这毛头儿来教?!什么叫改革?怎么改?怎么革?你读了几本书?看了几份红头文件?”母亲看父亲生气了,忙说:“杨明,你娃娃家懂啥?……”
“我都二十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