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苍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研究时,他们特意请来了两位少男少女来做此项研究的顾问,微软公司的用意很明确,我们必须倾听下一代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为在一个未来的一、二十年里,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主人和消费者,未来的游戏规则应该是向“未来的经验”学习,从而“想象你不曾体验过的东西,然后从中学习。而一个向未来经验学习的知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尤其重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以老卖老的社会来说,似乎是不敢想象的,因为我们的游戏规则是一切都是跟随而不是超越,当我们依然沉浸在“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那种良好自我感觉的时候,殊不知,别人已经早已舍弃了那些破桥残路而在空中自由翱翔了。因此,有时候当我们时常看到一帮“非圈子里的人”在一本正经地为“圈子里的人”制定规划的时候,我们不免感到十分搞和荒唐!

确实,我们正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危机,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学习的概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往往只是一些掌握了历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试高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一种社会生存的综合能力,当教育成为一个人成就知识积累的同时又失去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基本才能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难道还要以这样的方式和规则来继续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吗?

1995年,一个名叫李倩妮的16岁少女来到了英国,她是属于较早一批去国外留学的中学生。两年以后,李倩妮考上了美国的丹佛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国际金融,2001年她又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多年的留学生涯,使李倩妮感触最深的是,同样是学习,在国外她感到的是一种轻松和自由,而当玩和实践都作为一种重要学习途径的时候,让她感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原来,玩也可以是学习。”下面就是李倩妮告诉我们的,她在英国和美国学习期间的一些难忘的感受:

英国的学习尽管规矩很多,管制十分严格,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却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我们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向老师提出。人有三急,如果你要上洗手间,去就是了,无须向老师请假;如果坐累了,可以站起来伸伸懒腰。最有趣的就是考试的时候,除了必须的文具以外,你还可以带枕头或者是朋友家人送你的幸运物,像娃娃、相片之类的东西进考场。学校主张在不违反考试规矩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好使我们在最舒服最轻松的环境下发挥最佳水平。

老师讲课时,常常旁征博引,语言幽默、诙谐,从不照本宣科。在这样一种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里,我们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能够萌发对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英国中学,除了必修的八九门课程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美术、音乐、手工设计、宗教、商业、会计、历史、地理、艺术历史和各种外语中选修5…6门课。课程都不难,因为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并培养我们对这些科目的兴趣,在以后的预科和大学阶段更有兴趣地去深入学习。由此以来,学习是出于自发的,而不是被逼的,就好比鸭子是饿了而吃东西,并不是被强硬地填食。因为愿意学,所以学得好;因为学得好,所以有信心。

在英国的学校里,最合我意的就是在玩乐中学习。当学习和玩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知识不知不觉地就跑道人脑子里去了,一点儿也不需要死记硬背。玩得高兴,学得也高兴,兴趣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

……

在我的学校里,有一个学生自己设计并做了一个电动轮椅送给一位半身瘫痪的历史老师,老师至今还用着呢。

在我们亲身经历场景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书本上各种死的理论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在生活里。所以,即使没有死啃书,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教课书上难懂的理论。这种从玩乐中得到的知识和理解,让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原来,玩也可以是学习。

我选修美术课,纯粹是出于兴趣,多少也有点希望重拾儿时的旧梦,同时也唤醒体内沉睡已久的艺术细胞……

上第一堂课,我们围坐在一张长长的桌子旁,老师拿了一大叠杂志,还有剪刀、胶水、木头、木板和锤子往桌上一放,再发给我们每一个人一本厚厚的本子,说Dowhateveryouwant。”(随便做什么都行)

一直习惯了在课堂上照着老师的话去做的我,被突如其来的自由弄得有些有点不知所措。如果他叫我画个什么花啊、苹果啊,我能马上动笔。可叫我做什么都行,我却有点无所适从了……我有点难为地问老师:“我该做什么呢?”

“你想做什么”

我摇摇头:“不知道”。

“就用这些材料,随便做点什么任何在你头脑里的东西都可以,不一定要符合常理。”

老师的话打破了我思想上的紧箍咒。我决定来个零的突破,随心所欲一次……既然没有要求,我就任意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把一个美女像贴在马身上,又把比萨塔贴在马的后面。我有剪了一些抽象的图案当背景,填上由浅蓝到深蓝的颜色。乍一看,还真有点抽象派的感觉。看看周围的同学,个个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四不像”。

老师看了我们的作品,夸奖说:“非常好。这就是艺术!今天第一节美术课,我希望你们能够放飞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地创作……你们要记住,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

……

课堂上,老师除了解释基本概念外,最多的时候是解剖商业界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案例,启发我们联系理论去思考。这一切,与中国学校里,老师讲课书黑板,学生听课抄黑板,考试前死记硬背笔记本儿的学习方式大相径庭……

至今虽说几年已经过去了,但那个阶段学习的东西却记忆犹新。我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不是背书,背书纯粹是为了考试,只有读书才能变书本为知识。

我之所以引用了李倩妮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是因为我实在割舍不下这么多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当中几乎是前所未闻的东西,我仿佛像在看童话一样阅读着李倩妮撰写的这本名谓《长翅膀的绵羊》一书的。而这本书的名字本身,也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原本作为一头中国绵羊的李倩妮,在国外学习的这几年中是如何长出翅膀的。

自我拯救

写到此刻,我儿子正好下课回家,我下意识地问道他:你们现在上课老师还要求你们必须把手放在背后吗?儿子答道:是啊,怎么啦?在儿子已经习以为常并带有一丝困惑的回答中,我原本想问他的一大串问题被本能地终止了。不是吗?当一个人上课连手都被强行要求放在背后的当下,我还能指望拿儿子来与李倩妮做哪怕是梦游一样的比较吗?当一个人嘴巴必须被允许才能张开说话的今天,我还能指望拿儿子来与李倩妮做一个哪怕是虚构的心灵对话吗?

一时间,我感觉我的儿子真的很可怜,这么小小的一个年纪,却要时时被束缚在本应自由的空间里去忍受一种严肃的教育。当学习成为一种心灵负担而倍感疲惫的时候,我们这么多的教育学家和那些制定教育大纲的人难道没有想过,我们能不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出一些“玩并快乐着”的学习方式?中国人不是一直在夸耀自己很聪明吗?怎么连教育自己孩子起码的人性方式都想不出来?我们那么多的心理学家又在干什么?难道你们不知道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吗?难道你们不知道一个孩子需要在玩耍过程中来体验这个世界吗?我们的教课书是受谁的旨意来编写的?你们有资格来为孩子们编写教课书吗?你们有编写教课书的上岗证吗?你们有什么理由让孩子在上课时必须把手放在背后?这不是一种虐待又是什么?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你们有什么权力让孩子来服从一个成年人世界的规矩?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一个履行了成年人全部意志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当他跌跌撞撞走向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却经常以缺乏种种能力为由而把他拒之门外,难道这公平吗?

因此,我写作本书的用意,除了告诫我们这些成年人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外,我更想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你们应该学会自救,你们必须为你们今后的前途自己负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更不要指望应试教育,你们要纠正你们父母对你们的溺爱,你们完全没有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