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低湿的地方流去。草木按类生长,禽兽合群活动,万物都各自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一张设,弓箭就向这里射来了;森林的树木一茂盛,斧头就来这里砍伐了;树木一成荫,群鸟就来这里栖息了;醋一变酸,蚊子就汇集到这里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
[原文]
1.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1),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2),不能十步(3);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6),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7),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8),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9),鼫鼠五技而穷(10)。《诗》曰(11):“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12)。其仪一兮,心如结兮(13)。”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释]
(1)跬(ku!傀):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2)骐骥:骏马。(3)步:长度单位,六尺为步。(4)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参见 2.8。(5)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6)八:《集解》作“六”,据《大戴礼记·劝学》改。跪:脚。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7)蟺(sh4n 善):同“鳝”。(8)冥冥、惛惛(h&n 昏):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昭昭:明白的样子。(9)螣(t6ng 腾)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10)鼫(sh0石)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困。(11)引诗见《诗·曹风·贰#12)仪:通“义”。(13)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译文]
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起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骏马一跃,不会满六丈;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脚。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那就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
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原文]
1.7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1),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3)。为善不积邪(4),安有不闻者乎?
[注释]
(1)瓠(h)户)巴:楚国人,善于弹瑟。沈:《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沈:同“沉”。(2)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3)崖,岸边。(4)邪(y6 爷):同“耶”,疑问语气词。
[译文]
从前瓠巴一弹瑟而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而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得不显露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是不能坚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没有积累起来吧!否则,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原文]
1.8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1),终乎读《礼》(2);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3)。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4),政事之纪也;《诗》者(5),中声之所止也(6);《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7)。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8),《乐》之中和也(9);《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0),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注释]
(1)数:与 4.8“谨守其数”之“数”用法相似,指学习的具体科目。(2)《礼》:汉代称为《礼经》,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梁、陈以后称为《仪礼》。今传十七篇,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3)没:通“殁”。死。(4)《书》:《尚书》,汉以后又称《书经》,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5)《诗》:汉以后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6)中声:和谐的音乐。止:存。(7)大分(f8n 奋):要领,总纲。类:与“法”(规范)同义(参见 1.14 注(1)),但它与“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8)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韩非子·解老》:“礼者,义之文也。”(9)《乐》:《乐经》,六经之一,据说它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亡于秦。(10)《春秋》:是春秋时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史事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微:精深隐微,此指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删订《春秋》时,通过隐微精深的语言来隐喻对人事的褒贬。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
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原文]
1.9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布乎四体(2),形乎动静;端而言(3) ,蠕而动(4),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5),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1)箸:通“著”(zhu¥浊),附着。(2)布:分布。四体:四肢。(3)端:通“喘”(参见 13.9),微言。(4)蠕:微动。(5)则:才。
[译文]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