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张昭觉得自己想多了,都是项让胡扯,让自己想歪了,也许张涵没想那么些,也许……呸!这话,张昭自己都不相信。
张涵在族学做的太好,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张昭不相信,那是张涵的天性,没有人会是如此性格。张涵所谋深远,小小年纪就开始收买人心,如此高瞻远瞩……难怪他觉得不妥。
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深。真真是深谋远虑,不动声色便布下好大一篇文章。尤其是,此番算计光明正大,对张氏家族极有好处,就算张昭看破了这一点儿,也很难破解。
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除掉这个野心家。但是,野心家偏偏是他的宝贝孙子,张昭舍不得。
至于其他办法,张昭可以在族学扶植另一股势力,可以阻止族学扩大,可以……不过,这些都是损人不利己,后患无穷。
张昭感触良多,说不清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慰,还是忧虑;各种滋味夹杂在一起,他只想大醉一场,一杯又一杯,喝的醉眼朦胧,他今天就是要醉一次。
“人生真是寂寞啊!”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今日第三更,还有一更。
第一卷 第二十四章 闲话'下'
更新时间:2008…5…12 23:54:08 本章字数:2394
张昭和项让再也没有讨论过这个话题,一切都被封存在了记忆深处。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也管不了。张昭不清楚,那是否只是猜测,他也没有刨根问底的打算——有些事情永远也不会搞清楚,也许有,也许没有,张昭只能静静的看着,然后从中选择对张氏更有利的。
就在张涵茫然不知中,他已经被两个思想阴暗的老头,描绘成了大阴谋家。如果他知道了此事,一定会笑的满地打滚。若是有那两下子,前生他就不会只是个小职员了。
今生今世,张涵是准备成为一位政治人物了。然而,如同‘没有挨过揍,就很难在打架中下狠手’一样,张涵知道政治是黑暗的,却没有切身体会过。知道而已,并不能使他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他还是了青嫩的毛头小子。
也许前生的经历,会让他的热血少那么一点儿,却不能令他卑鄙起来。
在张涵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敌人。曹操、诸葛亮这等妖人,吸引了他全部注意力。悠悠的时间长河,厚重的历史迷雾,使张涵不可能知道他们有多厉害。于是,张涵会不由自主的,有点儿忐忑。
张涵收买人心,只是出自本能,而不是针对某人。
当然,在内心深处,张涵从没想过辅助张何打天下。在他的脑海之中,英雄盖世、勇冠三军、创造辉煌、三宫……哦,这个就算了,享受不起。反正,主角只有一个——他自己。这在客观上,也就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族人希望能进入族学读书,张涵是正中下怀。在他的计划里,大批培养人才本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内容之一。再过上一年半栽,张涵自己就会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而且,这只是第一步罢了。
建宁四年(171年)七月,一本书的出现轰动了大汉国,张涵也随之名扬大汉,州郡闻名——这本书便是著名的《张氏子娱母故事集》。
张王氏将张涵历年来所讲的故事,都抄录了下来,编辑成为《张氏子娱母故事集》,并亲自给这部书作了序。
在序中,她用词婉转,笔触沉哀,把当初孩子死去时内心的悲伤表露无遗。并在随后仅用寥寥数语,描述了张氏子坚持在母亲房里读书,每日给母亲讲故事的,一个孩童笨拙的安慰便跃然纸上,如一屡阳光照进了黑屋子里,更现明亮。最后却用了大量笔墨,来述说她那时候的欣慰之情。
全文三百八十六个字,没有一个字夸奖张氏子的,关于张氏子的直接描写也只有区区二十八个字,但母亲的一悲一喜,已衬托出张氏子鲜明的形象。
《张氏子娱母故事集》是一部大部头的宏篇巨著,张王氏使用了最简洁的语言,又筛选去掉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故事,成书仍多达三百六十五篇,每篇一个故事,总字数有六十八万之多。
对比一下,《淮南子》与《吕氏春秋》都才二十多万字,《史记》也仅有五十二万字,就知道,《张氏子娱母故事集》的篇幅有多么夸张了。
张王氏撰写记录这部书,足足用了十年之久。当初她也没有别的想法,单纯是为了把儿子说的故事都记录下来而已。毕竟,这只是一部故事书,没有多少人愿意花上一年半载来抄写它。
不过,说来也巧,建宁四年的天书里竟包含有雕版印刷术。
张涵有心普及教育,大批培养人才,自不会忽略这印刷术。铅字印刷的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张涵自己也不清楚,觉得推广不易,就把雕版印刷拿了出来。
当然,他对雕版印刷进行了部分修改。他将雕版分成数块,用一个特制的范,将其固定在一起。这样一来,每一大块雕版都分成四~九块小雕版,损坏时更换小雕版即可。在只有某个字刻坏的时候,还可以将刻坏处扣初,用另一块木活字拼接铆好。这些都是出自于他的想象,张涵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反正,雕版印刷术好用,就可以了。
张王氏见了这雕版印刷术便动了心思,一试之下,果然不同凡响。不仅速度快,而且价钱也不贵——相对而言。于是乎,“以此为子扬名,为张涵的仕途铺路”的念头,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汉国官吏的选用主要是采取察举和征辟制度。孝廉即是孝子、廉吏。廉吏不廉吏的,这事不好说,还容易得罪人。但大汉国重视孝道,以孝子闻名而得官者,比比皆是。种种求名之手段,就应有尽有了。连卧冰求鲤这么愚蠢的手段,都使展的出来,时人求名之切,可见一斑。
因此,张王氏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真真切切地摆在面前,她自然就动心了。张涵的能耐她清楚,旁的不说,光为《九章算术》作的注释拿出来,便会天下闻名。
然而,世事没有尽如人意的。驺县张氏搭上了十常侍张让,才有了这几年的太平日子。有得必有失,张家的名声可就不怎么样了。张王氏自不想,别人评价张涵时,在“才华横溢”之后,添上一个“可惜……”之类的转折。
常言说得好,一俊遮百丑。大汉国素来以孝治天下,张王氏就有心用这一“孝”遮百丑了。张昭对张氏之名声早就耿耿于怀,张王氏略提一二,他问都不问,就立刻答应下来。钱不是问题,张家要的是名声。
话是这么说,张王氏也不可能把全书付印,真要花上几千万,张昭就不是这话了。精简再三,张王氏挑选了《哪吒闹海》、《阿里巴巴》、《海的女儿》等十二篇,雕版印刷装订合成厚厚的一册,共计印了五百部。
然后,张王氏就行动起来,亲朋好友每家一卷。在鲁国一切好办,大大小小的门阀家族,张王氏没有不认识的,但她不满足,好不容易操办一回,不把豫州所有知名门阀都派送到,她心里就不舒服。
正当张王氏盘算如何打通关节,扩大影响的时候,事情却起了变化。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第一卷 第二十五章 出书'上'
更新时间:2008…5…12 23:54:08 本章字数:2607
“您过奖了,小孩子编几个故事,有什么可夸奖的?原本不值一提,只是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点儿私心……”
张王氏说的很是谦虚,然笑容可掬的她,令人一见便知,这只是谦虚,内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哎,瞧你说的?!那时侯,孩子才几岁,能编出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就不简单了!”
显然,李孔氏也不觉得,编故事是什么才能。她是鲁县李家的二儿媳妇,娘家则更有名气,是鲁国孔氏——孔子的嫡传。
停顿了一下,李孔氏补充了一句,“反正,我们都喜欢的不得了……”
这倒是实话,若不是十分喜欢,李孔氏是不会专程前来拜访的。她不是长媳,家中事务轮不到她说话,日子过的清闲而无聊。
一般地说,这些有身份的妇人生活的圈子很小,接触的人也总是那么几个。时间一长,就没意思了。象张王氏这样,需要管理着全家的长媳,终归是少数。她们终日忙碌,接触的人不同,想的事情不同,自然与前者没有多少接触。
换句话说,李孔氏与张王氏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平素来往不多的。
进入八月后,前来拜访的妇人忽然多了起来,还多是平时少有往来的。张王氏初时还有几分惊奇,待李孔氏前来,她已是心如明镜。
张王氏送礼物,自然是送给女眷的。李孔氏这里说的“我们”,指的就是这些女眷,这话说的不很得体,算不得夸奖。李孔氏平日里没少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