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既然人家郑钱厚着脸皮来店里求助,为了与其他店铺和谐相处,马大宽也不好拒绝。
“郑老板,关于瓷器的事情,我也不是太熟悉,”马大宽走下楼说,“我可以去你店里看看,也不一定就能看出问题来。”
“马老师水平高,整条街上的人都知道,你就别谦虚了……”
说着,马大宽就跟郑钱出了作璞轩的门,朝着郑钱的小店里走,后面还跟着李槐树,也许是一起去看热闹。
很快,三个人就来到了郑钱的店铺,柜台上,已经摆着几件瓷罐和瓷碗,旁边还有一个放大镜。
看这阵势,大概是刚才郑钱一直都在研究这几件东西,结果拿不准,心里着急,没办法,就只好厚着脸皮去找高人了。
马大宽不用放大镜,因为这几件瓷器一看就不真。
不过,这类高仿瓷有个特点,属于回流物品,都是当年,我们的店主忽悠老外买走的,结果,这些瓷器在外国待了几年,又被我们国内的一些有钱的烧包,千里迢迢奔国外又把那些个假货倒腾回来了,弄张发票,过海关时戳上一个火印,这似乎就表示流传有序了。
这些假货回国以后,偏偏有一些拍卖公司对国内老百姓手里的宝贝挑三拣四嗤之以鼻,可一见着火印和国外交易证明就如获至宝,拿着就拍,而且还十拍九成交。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这类所谓“海归”的瓷器,还在市场上非常抢手。
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售假,在当时,还有一些人专门倒腾这个,比如韩国和岛国的文物贩子,从我们国家买了一些工艺品或者赝品,带到国外转一圈儿又卖给我们自己人。
不过,在当时,这种骗术属于新鲜事物,很多人都不了解,连古玩店的店主都不了解,比如郑钱不就上了当了,以为国外回来的必定都是老东西。
要不是马大宽以前开古玩店经历过这类事情,或许他也看不懂里面的门道。
记得在很多年之后,马大宽看过一张报纸,上面说的是2006年的事情,这段话写的是一位景德镇的瓷器贩子的亲口述说。
瓷器贩子说,当年有三家颇具名头的拍卖公司高价拍出的5件海归的清代官窑瓷器,这5件都是出自他的手,都是他亲手做的高仿品。
直到这个秘密被公开了,这类的海归骗术,才逐渐的被人发觉,也慢慢的退出了古玩市场。
不过,现在才是2002年,谁也还都不懂这其中的门道。
马大宽也是好心,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跟郑钱说了一说,郑钱立刻茅塞顿开,看马大宽的眼神也变了,有些崇拜的意思。
“哎呀,郑老板,你不要那么看着我好不好?”马大宽谦虚地摆摆手。
“马老板,以前是我的不对,被人给利用了,被别人当了枪使,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追悔莫及啊!”
听郑钱这么说,看来是有求和的意思,做生意,当然要和气生财吗,何况还是同一条街上的店铺。
第157章:红色胎记的男人
话说郑钱他爷爷卖羊肉的那时候,当时沈阳道这地方还没有形成正规的旧货市场,只有一溜破烂摊子。
每天天不亮,老郑就蹬三轮车拉着羊肉来到这里时,老远就能看得见人影晃动,悄无声息,手电光忽闪忽闪的,跟鬼影一样。
稀奇的是,只要天一见亮,人影就全都没了。
有这么一回,是个夏天,天气热,出门的人不多,老郑的买卖也不好做,一直站到下午快收摊的时候,老郑的车上还剩下5斤羊肉没卖完。
天热,家里没有冷气和冰柜,老郑挺着急,大声吆喝着,准备把剩下的5斤羊肉半价处理了,赶紧回家。
老郑喊了半天还是没多少动静,他正想着收摊,却见一个人抱着一只旧蛇皮袋子匆匆赶过来。
那人对老郑说:“大哥啊,俺用这幅古画换你两斤猪肉成吗?”
老郑苦笑一下,也没生气,就说:“老乡啊,我这卖的是羊肉,您看清楚了再问行吗?”
那人说:“羊肉也成啊,俺媳妇儿今天上午生了娃,咱得把画卖了,弄点肉回去给她熬点儿肉汤喝不是吗?”
“哎呦,那恭喜你啊!”
“大哥,俺这画是爷爷辈传下来的,您接着不会吃亏的……”
那人一面说,一面从蛇皮袋里摸出一卷皱巴巴的发黄了的古画。
老郑是本分人,他挺认真地推辞道:“我老郑就是一个卖肉的,还装嘛斯文,要嘛画,我送你两斤羊肉给弟妹补补身子就是了!”
“那不成,肉俺不能白拿,大哥你要存心帮我就得把画收下!”
“合适吗?你这古画得值多少钱啊,我咋能趁人之危呢?”
“没啥没啥,这画也不是花钱买的,是俺爷爷当兵时用两个馒头跟一个逃难的太监换的……”
经过一番谦让,老郑把剩下的羊肉还有羊骨头和一个羊头都给了那个人,至于那幅画,他也只好留下来了。
几天后,老郑把那幅古画随身带上,就到沈阳道上想找个明白人问问,这幅画怎么样?
没想到,这么一问,那些淘宝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老郑上当了,因为这幅画连个明确的作者都没有写,却盖了三代皇帝的印章,肯定是仿造的赝品。
那时候老郑不知道赝品是个什么意思,可他却信,即便是赝品,起码也比5斤羊肉值钱吧?
可是,不出3天,却有人给了老郑完全相反的说法。
有一个年轻人,经常上老郑的肉摊来买肉,这个年轻人好像是市里文化馆的实习生,这人看了那幅画之后,非常吃惊。
因为那幅画上面盖有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鉴藏大印,应该是清宫的藏品。
文化馆的年轻人,立刻嘱咐老郑说,这幅画值大钱了,要小心保护好,千万不要弄坏了。
老郑也没怎么在意,认为那张画顶天了,也就能卖个百八十块钱,所以自此以后,他也没再向人打听那幅古画的事了。
没想到退后两三个月的某一天,那位文化馆的年轻人又带来一个人。
带来的这个人,30多岁的年纪,看着挺有气质的,说是市里博物馆的馆长,这位博物馆的馆长向老郑提出要收购他手里那幅画。
老郑高兴了,把画拿过来,心想,只要能把那5斤肉钱换回来就成了。
等那个博物馆的人看了老郑那幅画之后,就笑眯眯地说:“老郑啊,你好福气哦,这幅画我们博物馆收了……”
老郑就问:“那什么,能给咱多少钱呢?”
博物馆笑了笑说:“呵呵,多少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反正,你以后不用再卖肉了,也不用再住在这破房子里了……”
郑钱说到这里,就不再继续说了,李槐树和马大宽听得好奇,忍不住就问,那个人到底给了老郑多少钱呢?
郑钱却不说,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穷鬼见钱莫上手,数钱数得手发抖!
总之一句话,老郑家,从此发了财。
打那不久,老郑在南市附近买了一户两居室的楼房,外带本市户口。
从此以后,老郑不再摆肉摊儿了,天天在沈阳道里学着倒腾古玩,慢慢地还混出了个名头,后来,郑钱的父亲也干了这一行,再到现在的郑钱,也是干了这一行。
郑钱他们家发家的故事就这么讲完了,马大宽心里有个疑问,就问郑钱说:“我说郑老板,你说的那位曾经收你爷爷那幅画的人是博物馆的年轻馆长,不会就是师行剪吧?!”
郑钱笑眯眯地托了一下眼镜,说:“嘿嘿,还真让你给猜对了,就是师行剪师馆长。”
正说着,突然,郑钱的店铺门口响起了脚步声。
然后,门帘子一挑,俯身钻进来了一个人。
“哈哈……各位老板,忙着呢?”
进来的这位,是个25岁上下的年轻男人,一张嘴,听口音就是津海本地人。
郑钱显然是不认识这个人的,因为买了海归瓷器,郑钱这心里不痛快,所以语气很是生硬地问:“哎,你谁啊,有事儿吗?!”
那个人最明显的特点是,额头上有一块红色的胎记,颜色非常红,就像是小孩的手掌上沾上朱砂,然后在那人额头上拍了一巴掌一样。
红色胎记笑了笑,并没说话。
郑钱就又说:“哎哎哎,要是没事儿,就请移步,我们这正谈正事儿了,你别捣乱啊!”
第158章:青铜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