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三个人在家里收拾了一下钓鱼必备的用具,准备出发去村外的小河钓鱼。
和现在钓鱼拼装备不一样,三个人的家什完全是自己动手做成的。
陆长风的鱼竿是自制的简易鱼竿,不是象现在这样可以伸缩的几段式鱼竿,陆长风哪有闲钱去买那种高级鱼竿呢?
从竹林里找了个细长的竹子,用刀削去枝叶,就成了钓鱼竿的主体部分。
鱼线也不是专业的鱼线,是用比较细的尼龙绳替代的。
鱼钩也不是专业的鱼钩,而是用大头针制作而成,把大头针掰弯,掰成个U型,用尼龙绳牢牢系住。虽然这种简易鱼钩没有倒刺,但也凑合着能用。
鱼漂也不是专业的鱼漂,而是用牙膏皮制作而成。用剪子把用完的牙膏剪掉,剪成一个个的细长条,卷到尼龙线上成一个个小块,替代浮漂。
这样的钓鱼竿虽然简陋,但功能上基本还行。
鱼饵则就更加好找了,在地里随便找个地方一挖,都可以挖到很多蚯蚓,足够钓上一阵子的了。
而陆长雨和陆长云的工具则是另外的一种做法。他们的工具不能称之为钓鱼啦,只能称之为网鱼比较恰当。
陆长雨的工具是用一片废弃的纱窗制成,把纱窗剪成四四方方的一块,找来两只小木棍,成对角线状横在纱窗上,再用绳子把纱窗的四个角和木棍绑在一起。两只木棍连接的地方也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再在连接处接上一根粗一点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再系到一根竹竿或长木棍上。
因为这样的材质都比较轻,不容易快速沉水。在水里下网的时候,还要在纱窗的中心部位,放上一块半头砖之类的重物,使整个网子重力增加,加速在水中下沉的速度。在纱窗的底部有时候放一点坏掉的馒头,或者一些鸡骨头之类的,蚯蚓也可以,但要固定住。
陆长云的工具则又是另外的一个样子,是用废弃的玻璃罐头瓶制成。在瓶口螺丝纹处,用绳子缠住几道,然后在瓶口相对的方向,打结后伸出两根绳子头来,再将两根绳子头打成结,上面再用一根绳子连住,这个绳子的另一头也系在竹竿或长木棍上。里面放的鱼饵和陆长雨里面放得差不多。
三个人的工具不同,能钓上来的鱼就自然不同。
陆长风的起码还算是钓鱼的工具,偶尔也能钓上一些稍微大一点的鱼,几两的多,很少有一斤以上的。而他弟弟妹妹的网鱼工具则只能网到一些小鱼,甚至是一些小鱼苗之类的了,大一点的鱼都是网不到的,因为游的太快了,这样的工具捕不到的。
在当时的那种经济条件下,去钓鱼只能使用那样自制的工具了,家里也没有闲钱来去让他们去买专业的钓鱼工具。因为钓鱼这件事怎么说都是娱乐性质极强的一件事情,与学习这等正事是相互冲突的,不能把钱花在这上面。
即使三人有时候钓的鱼也不少,虽然大的不多,但小鱼有时候也有很多,喝个小鱼汤倒是足够了。即使喝了小鱼汤,陆元强也不会把钱花在给三个孩子买钓鱼工具上。毕竟钱要花在刀刃上,钓鱼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没法腾出钱来去买钓鱼工具。
幸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对于钓鱼工具的自制,这种动手的经验则是口碑相传不断改进的。尽管没有专业工具,三人原来钓鱼时也是其乐融融,只要有收获,那就是高兴的事情。
至于钓鱼的场所,就很好找了。
俗话说,有水就有鱼,这也是奇怪的很,只要是有水的河流,基本上都有鱼的存在,难道是下暴风雨时被龙卷风吹来的雨苗吗?
村外有一条小河流经此处,虽然河的规模不大,但也很长,上下流都还有很长的距离,是活水,和其它河道融会贯通。
河里的鱼种类也很杂,有草鱼、鲫鱼、白鲢、鲤鱼之类的,都是些常见的淡水鱼类。
河的两岸经常有钓鱼的人们,河中也有人下着那种很多网子在一起的“迷魂阵”用来捕鱼。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捕捞,鱼,还是有的。
第44章 儿时在小河的快乐时光
工具准备妥当以后,陆长风就带着弟弟妹妹出发了。
目的地就是村外的那条小河。
小河不知道是何时形成的,到底流淌了多少年,陆长风只记得从自己小时候开始记事的时候,小河就已经存在于斯了。
多少年过去了,小河依旧在那里默默地流淌着。
随着时间季节的不断变换,小河的水涨涨停停,成了村中的重要地理标志。
这么多年,也曾经“翻坑”过。所谓“翻坑”的意思,在本地方言中就是把水截住,用水泵把水抽干净,再动用大量的人力深挖河道,将河中的淤泥挖到岸上来。
“翻坑”的目的,一是出于防洪的需要,因为日积月累的原因,水下的泥沙不断堆积,河床不断地增高,导致堤坝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翻坑可以降低河床的高度,防止下大雨发大水时河水冲破堤坝。
二是出于水利的需要。农业靠天吃饭的日子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完全改变,兴修水利就是改善农业条件的一个方面。“翻坑”可以保持河道顺畅销,以保证沿途可以用水泵抽水供农田灌溉。
由于“翻坑”的工作量太大,一两个村子是干不完的,基本上都是由乡里出面,组织几个村的劳力一起实施。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工地上除了管饭外,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劳动报酬的。
“翻坑”之所以是一件大事,还与可能得来的成果有关。这里的成果,不是指兴修水利的成果,而是指渔获的成果。
因为“翻坑”好多年才进行一回,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虽然经过人们不断的捕捞,但仍可能有聪明的鱼儿躲过,小鱼就慢慢地长成了大鱼,而那些超级大鱼,似乎精的很,一般的钓客和捕鱼者,是很难将这些大鱼钓上来的。
到了“翻坑”时节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把水抽得差不多,只剩下淤泥和少量水的时候,由于水变得浑浊,水中的氧气变少,这时鱼儿们再也隐藏不了行踪了,纷纷露出了原形。
干活的人们和围观的人们,则拿着各式各样的捕鱼工具,甚至去用手去抓。这时候的鱼们行动能力大减,行动区域受限,很容易地就会被逮到。大大小小的鱼儿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马上就要成为人们的擒获之物,等待它们命运的就是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那个时候,不仅大人们爱好翻坑,小孩子们对于翻坑也是喜爱至极。
小孩子没法到河道中央比较深的地方去,只在浅的地方捞鱼。纷纷提个小桶,拿个小网,看到水洼里有鱼儿流动的地方就一顿乱摸,看看能不能捞起来几条鱼儿。
在水里的鱼儿还比较好捞,但泥鳅和黄鳝就不太好捞了,一来是这两样身子都是滑溜溜的,不太好抓,二来这两样还有钻地功能,经常一下子抓不到的话就钻到淤泥里面去了。
由于都是赤脚光手在淤泥水汪里抓鱼,经常弄得一脸一身全是黑乎乎的全是泥,不过也乐在其中。
陆长风在小时候也是参加过几次这样的“翻坑”抓鱼。和抓鱼的喜悦相比,身上弄脏一点也算不得什么。
除了抓鱼的乐趣,在河中游泳玩水也是一件快事。
那个时候的河道,还没有被污染,水还是很清,天还是很蓝。到了夏天的时候,村中的小孩子们便一窝蜂地跑到河里游泳,姿式大部分都是“狗刨式”。
游泳水平高的,敢游到河中间去,水平低的,就只能在近岸的地方游。虽说小河与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没法比,但在河中央也得有两三米深的深度。别说两三米了,就是一米五六的深度对于小孩子甚至大人来说也是比较深的了。
那个时候还没人买专门的游泳圈或者是跟屁虫,偶尔有人家里拿出废弃的轮胎内胎,充上气之后在水里充当游泳圈了。没有这个的,有时还会拿一根木头下水,也可以借此漂在水面上。
虽然被大人们再三告诫不要到河里去游泳,以防止溺水事件发生。但孩子们游玩的天性是忍不住要到水里去玩的,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下到水里玩个一下午才是消暑的好方式。
不会水的都不敢到河中央去游泳,会水的则会去河中央游泳。每年夏季沿河两岸都会发生一两起游泳溺水的悲剧,溺水者大部分都是会游泳的。正应了一句俗话说:淹死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