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家称他的这种举措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这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了。
秦汉时期,人们一般称组成帝国核心领导层的哥们儿为“三公九卿”,其中,“三公”是相对稳定的,只是名称有所变化,即:主持朝廷常务工作的宰相、丞相,主持军务的太尉、大司马、司马,主持监察的御史大夫。而“九卿”则从来没有法定的九个职位,而是在三公之下设立的九个左右,一般多于九个的高级职位,这些位子上的哥们儿分别掌管皇室和帝国的各项事务,负责组成朝廷的各个工作部门。
按照这个三公为首、诸卿分治的权力运行机制,皇帝虽然是一哥,但显然也受到不小的制约,再加上朝廷的一些专职谏官和其他干部的鼓噪,一哥的权威就会处于某种程度的包围之中。
这当然是让人很不爽的,前朝的权力斗争多是根源于此。
刘秀沿着刘彻开启的“削弱三公,加强中朝”的方向,首先就是大力建设强势的尚书台。
尚书本来是诸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在主管皇室事务的少府之下,设有尚书及其副手尚书仆射、办事人员若干,完全听命于少府。
从西汉武帝刘彻开始,为了制衡三公,一哥有意识地赋予尚书比较多的权力,尚书的地位越来越高,管的事越来越多。
到了西汉末年,尚书甚至可以根据皇帝的授权拆阅奏章,批转文件,传达皇帝的谕旨,俨然皇帝的特别助理和私人秘书。
刘秀看来,这些仍然远远不够,他干脆在此基础上建立尚书台,作为自己的近侍,名义上仍然隶属于少府,但他要求帝国所有工作,包括军事,都要向尚书台报告。
这个尚书台的权力到底有多大?答案是无穷大:啥事儿都管,是帝国权力中枢。
比如,帝国日常事务,干部任免,人事奖惩,地方考评,经济税赋,民事民生,军事防务,治安诉讼,边疆稳定,公共工程,如此等等,凡是帝国大事,一律由该台决策、交办、检查,平时朝野有什么工作一律向该台报告。
该台首长为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下设尚书丞、尚书郎、尚书令史多人,还设有六曹尚书分管和处理不同方面的工作。
刘秀是最会用人,或称最会玩人的,他一直觉得,把人搞定就能搞定一切。
为了彰显尚书台这个新单位的权威,他特别下诏,在朝廷开会时,总揽政务的尚书令、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和负责京畿安全的司隶校尉可以专席独坐,史称“三独坐”。
但是,这个尚书台虽然无所不统,出纳王命,权势熏天,职级却很低,不过一千石,相当于副厅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运转,要时刻看一哥的眼神行事,唯一哥的命令是从。
别管怎样,尚书台以一哥近侍的身份主持天下政务,以一哥喉舌的身份调度文武百官,是一哥总揽权纲的趁手工具。
在高层的权力角逐中,无论你是干什么的,出身何处,只有掌握了尚书台,你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权力;假如你对尚书台没有发言权,你怎么说也不能算是有权的人。
即使三公、大将军、贵戚之类的炙手可热的高级干部,也必须获得兼任、代理或者主持尚书台工作的机会,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成为帝国真正的牛人。
刘秀的雄主治国之道——目的至上,儒法兼济
刘秀雄主之道的核心是其治国思想,史家长期以来一致的看法是秦汉以来,特别是汉武帝以来一哥治国思想的延续,即“内法外儒”。
我们坚定地认为,刘秀同志的治国思想是非常丰富生动的,简要归纳一下就是八个字:目的至上,儒法兼济。
这跟上面“内法外儒”的说法区别还是蛮大的。
秦汉时期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是主流思想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把先秦以来直到刘秀之前的思想文化史简单梳理一下,大致可以这么划几个阶段,即:
一是殷商时期的幼稚时代,并不是人们没有思想,人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大多带有图腾意识和宗教色彩,零散,不系统,也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主流的东西。
二是春秋时期的先哲时代,社会动荡,礼乐崩坏,少数高人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追捧,如老子开启的玄妙之道,孔子倡导的仁爱至上和圣王之治,墨子要求兼爱天下等等,影响极其广泛深远。
三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列国争雄,牛人争霸,谁也顾不得钳制人们的头脑,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观点相互争辩、各种风格纷纷涌现的局面,产生了儒、道、墨、法、农、阴阳、纵横、杂家等等多个学术派别,有独到观点、有一技之长的人到处受尊重,思想文化呈现空前的繁荣。
四是西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时代,汉武帝刘彻接受当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千百年历史浪涛的冲刷和磨洗下,上述各种思想文化经过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和革新,有的逐渐走进了故纸堆,走进了书阁,有的被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有的更是被一哥和权力追逐者奉为真理和经典,成为主流政治文化。
总的来看,其中对主流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了。
儒家讲究入世,主张仁义、道德和中庸,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政和礼乐教化;道家讲究出世,主张师法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不崇拜前贤和权威,认为当权者不要胡来,最好是少干活,不扰民,不与民争利;法家就非常生猛了,心直口快,旗帜鲜明,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向恶的,不少人本来就是欠扁的,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法治,通过严刑峻法实现社会公平和秩序安定,主张有条件就打仗,以战求强。
法家对国人的影响深入骨髓和灵魂,绵亘至今,丝毫不亚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有意思的是,人们谁都乐于接受它的教化和洗礼,但谁都不愿意承认跟它有关系,甚至情愿说它已经不在了!
这是一种仅在中国出现的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
实际上存在而人们又不愿启齿的东西,里面一定有非常微妙的原因。
法家的学术作风是极其坦荡的,它公开宣称自己的世界观就是“人性本恶”,方法论就是严刑峻法。
它毫不避讳自己研究和传播的就是帝王之道和治国之术,而且给出了具体的菜单:法,术,势。
所谓“法”,就是国家要健全法制,以法治国,在调节各种社会关系时,以严刑峻法为主要手段,宁可重责百人,不可枉过一个,可重责可轻责的坚决重责,可杀可不杀的坚决杀,可剐可不剐的坚决剐,使人们对国家、对法律、对权力保持畏惧。
所谓“术”,就是帝王在驾驭干部,国家在统御百姓时,要善用策略,讲究方法,会耍手段。因为玩权、治国都是大事,为了确保大权不旁落,国家不出事,一定要敢于和善于耍手段,玩猫腻。
所谓“势”,就是帝王要建立和始终保持自己的威势,不能跟底下的干部群众靠得太近,不苟言笑也好,手舞足蹈也好,要拿起自己的架子,让人感到威气逼人,势不可犯。
它认为,帝王和有志于追逐权力的人如果把握了这三者的真谛,并且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就能够心想事成。
当然,法家的主张要远比这些丰富得多,列出的帝王之术菜单上的配菜也有很多,但这也足够一些血脉贲张的干部们享用的了。
战国后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其核心业务就是把李悝的《法经》改造成“秦律”,史称这是“改法为律”,从那以后直到今天,法典都以“法律”来命名了。
秦始皇老嬴是我国第一位帝王法家、铁血君王。他用铁血手腕击败了一个个政敌,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又以残酷的杀伐取得了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
在这些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岁月,他认为指导自己一切行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是法家思想理论。
秦国因为崇尚法家而成为霸主,进而一统天下,但也因为高调推行法家思想治国二世而亡,这引发了人们很多思考。
怎样才能在群雄争霸中胜出?怎样才能攫取和保持最高权力?怎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邦在秦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帝国,过程是很艰苦的,其中充满了血腥的杀伐,也不乏攻略和诡道。但在登基之后,鉴于秦皇嬴政爷俩儿很快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国家搞得崩了盘,刘邦决定摒弃法家,推崇“黄老之道”。
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