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比如,卫宏精通《毛诗》等古文经学,知识渊博,刘秀安排他到朝廷研究政策,参议国事(议郎)。他不负重托,一边工作,一边治学,著述了《汉旧仪》,创作了多篇赋、颂等文学作品,流传后世。
刘茂精通《礼经》,带过数百个学生,曾经坚决拒绝在王莽政权做官。刘秀欣赏他的品格和才学,任命他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让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做学问教学生。
欧阳歙学识渊博,刘秀任命他为《尚书》博士,历任扬州牧、南阳太守,封波阳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研究学问,认真带徒授课,为国家培养数百位人才。
刘昆精通《易经》,早年授徒数以百计。刘秀先后任命他为江夏、弘农郡的主要负责人(太守)。
后来,刘秀看到刘昆学以致用,治学治政兼优,非常欣赏,就干脆调他进京工作,专门教育包括皇太子在内的皇室子弟。
刘昆不敢懈怠,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刘秀的子侄五十多人出自他的门下。
刘秀提拔重用的这样的学者型干部可以说俯拾皆是,这种尊重人文素养、量才任用的干部方法被各级干部效法,吏治乃至于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如果选人用人单靠领导个人的眼光而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做保障,是很不靠谱的:领导的精力毕竟有限,他看不到的人怎么办?如果老是有人在领导面前说某个人才的坏话怎么办?如果领导喝酒喝多了或者心情不好看人看不准怎么办?如果有巨大的诱惑、干扰或者大家不好意思说出来的猫腻掺杂进来,领导的眼光迷离了怎么办?
制度,只有建立起来并且认真执行下去科学的用人制度,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保证好的用人原则的实施,才能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才能实现执政目标并赢得老百姓拥护。
在这儿,刘秀认真研究了前朝用人的得失成败,宣布恢复并完善西汉时就开始实施的察举制度。
刘秀于公元30年10月下诏要求朝廷核心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推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次年4月,他又下诏,扩大参与推举干部的人的范围,要求朝廷核心领导班子以及司隶、各州主要负责人推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与以往不同的是,对于这次推举的干部,他亲自考察面试。
公元36年8月,刘秀再次下诏,进一步扩大参与推举干部的在职干部的范围,全国中级以上干部都可以向朝廷推荐干部,他同时对朝廷所需要的干部的类别、条件做出要求。
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一次自下而上推荐干部人才成为定制。
这样,刘秀通过建立完善察举制度,选拔使用了一大批出身草根、文化素质较高、社会公共形象清新的知识型干部。他们陆续进入帝国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成为行政干部的主要来源。
这些干部跟刘秀那些徒弟、粉丝完全不一样。他们并没有追随刘秀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和团团伙伙的利益纠葛,没有主政一方或者一个地方的资历和威信,没有跟现在既得利益集团生死与共的联系。他们完全或者主要通过自己辛辛苦苦地学习和兢兢业业地钻研被组织上发现,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唯有竭尽忠诚报国。
刘秀深刻地认为,这些干部对于维护国家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转意义重大,同时,也正因为这些干部没有功勋,没有背景,跟现有功臣和贵戚集团没有联系,一旦他们渎职懈怠,贪赃枉法,朝廷就可以毫不犹豫、无所顾忌地对他们施以重典,绳之以法。
所以,刘秀在这样培养、选拔和使用一大批知识型干部时,虽然过程中难免流弊,干部中也不乏害群之马,但总的来说,干部队伍的政治品质、文化素养、实际能力和公众形象还是很好的。
在刘秀倡导的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里,在这样的干部队伍中,循吏如卓茂、伏湛父子、冯勤,酷吏如董宣、樊晔,都层出不穷,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为政风格努力工作,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下面再介绍一个人物——杜诗,他的际遇确实耐人寻味,大家不妨体味一下这些哥们儿是怎样工作的,刘秀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其实大家对他也脸熟。刘秀刚刚定都洛阳时,局面一度较为混乱,杜诗以侍御史身份铁腕整肃纪律,砍了纵兵胡来的将军萧广,先斩后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能力很强、自律甚严的好干部。
后来,他奉命到河东郡平叛,到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县剿匪,所到皆平。
不久,他又出任成皋(今河南荥阳)县令,治政三年,老百姓和上级都满意,任期考察成绩特别优异,他被提拔为前朝帝乡沛郡都尉。
这是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给个平台就能干好工作的干部。
老杜文化水平高,办事干练,社会经验丰富,虽然职务频频变动,但他处处留下政绩,受人赞扬。
公元31年,老杜被提拔为南阳郡太守。这儿是当朝帝乡,他的仕途达到顶峰。
在南阳,他整肃吏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他勤俭节约,爱惜民力,从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上,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广大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逐渐富裕起来。
这中间,老杜发明水排(水力鼓风机),推广铸造铁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标志着我国当时冶铁技术和规模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极度繁忙的同时,钻研和改造生产工具,这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南阳的老百姓从内心里感激杜太守,编出一些歌谣来赞赏他,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西汉元帝时南阳有一任太守名叫召信臣,也是一位爱护老百姓,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富裕百姓的好干部,大家这样自发地赞誉他哥俩儿,不光是没把这哥俩儿当外人,而且真正地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官儿!
老杜任职南阳期间,刘秀帝国正处于工作重心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在对隗嚣、公孙述大规模用兵的同时,还陆续推出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措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
老杜深知官场艰辛,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建立和创造风清气正、宽松祥和的政治生态环境,同时,他还担心自己因为太优秀遭人嫉妒,惹上麻烦。
任职南阳太守的第二年,老杜就上书朝廷,自谦无能,要求辞职,但未被允许。
公元35年,老杜的声誉如日中天,他再次上书朝廷,这次上书表现出老杜极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中国政治现实特别是干部人事极为深刻的体察与把握,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老杜援引古今中外的典故,直面眼下社会政治现实,深刻而形象地阐述了正确使用干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任用贤才、拒绝庸人的方式方法。
其二,老杜谈到自己,说自己德才浅薄,承蒙皇上厚爱才荣任现职,自己不能报国,十分恐惧,希望辞去现职,担任个小点的职位,自己一定加强学习锻炼,待能力水平提高以后再接受重任。
刘秀看了上书,对老杜的建议非常欣赏,但爱惜他的才干,没有同意他辞职。
老杜在南阳任职七年,除了认真履行职责,勤政廉政,还心忧天下,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建言献策。
他推荐的名士,如刘统、董崇等屡获重用;他提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调度部队等建议,也屡屡被刘秀采纳。
公元38年,老杜病死在任上。
他一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甚至连棺材都没有地方放置。刘秀闻讯,下令南阳郡衙为老杜办理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资助他的治丧事宜。
这是一个可以席上挥毫,可以云间射雕,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既勤政也廉政的干部,是刘秀所欣赏的,也是老百姓所喜爱的。
老杜实现了他为官的理想,既是他个人素质修养的升华,也得益于一种难得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不让奸猾者得逞,不让老实人吃亏,是干部人事工作的底线,但为政者往往在前者下的工夫多,在后者作为少。
老杜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作和老百姓,最后自己家无余财死无葬地,所幸刘秀过问才得安息,但是,假如刘秀不知道,知道了不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