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灰危I缁岣锩匙笈伞�
当然,这只能算得上是小恩小惠,更重要的是,导师大人给了一个很符合他们口味的提议——用新成立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去取代立宪会议。
这个建议之所以符合社会革命党左派的口味,关键还是在于他们在新成立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里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跟立宪会议里面的席位比起来,工农兵苏维埃中执委里他们的影响力更大。也就是说,用后者取代前者之后,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不光不会萎缩,反而会扩张。
既然如此,社会革命党左派为什么不答应,反正他们跟右派、跟立宪民主党本来就不对路,摆他们一道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于是乎轰轰烈烈吵了大半年的立宪会议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反正这个狗屁的会议也不太可能取得什么重要的突破。早点解散也算是节约国家资源了。而且就在立宪会议刚刚被解散之后,取而代之的全俄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就胜利的召开了。
没有了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干扰,列宁在此次会议上总算是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从导师大人的闭幕演说中也能体现出这一点:“一切伟大革命总是竭力彻底肃清旧的资本主义制度……以便永远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但是这项任务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的完成!”
从导师大人潜台词中就可以看出,他要推行的还是《四月提纲》中提到过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路线。也就是先结束外战,再打内战,说白了还是为对德妥协背书。
这一点在稍后同斯维尔德洛夫一起起草的《告全体党员书草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份草案中,列宁说道:“在接受合约条件的问题上,中央委员会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但是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同德国签订掠夺性质的、无比苛刻的合约。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没有军队,不能自卫。而且现在进行的这场战争,客观上就是受到了资产阶级的挑拨。主张现在进行革命战争,或者借口支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行革命战争,这些都是空谈。因为这些只对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有利,而对我们是死路一条。”
这些话一看就知道是冲着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主张去的,谁让他们一直都是打着用革命战争对抗帝国主义战争的口号呢?
实际上这两人心里也有数,不过他们对此并不是特别在意,因为暂时从中央委员会里的支持率来看,反对对德妥协的还是占据较大的优势。
“和谈进行得怎么样?”每一天布哈林、乌利茨基和托洛茨基都要通过电话交流意见,和彼得格勒的精彩纷呈比起来,布列斯特简直就是一汪死水。
因为每一天,托洛茨基给出的答案都差不多:“毫无进展,德国人的态度十分强硬!”
不过今天,托洛茨基倒是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德国人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一听到此,布哈林和乌利茨基都打起了精神,难道说德国人终于要让步了吗?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托洛茨基给出的答案是:“今天德国人的态度奇怪,有点……有点像敷衍了事的意思……”
这个答案又让布哈林和乌利茨基吃了一惊,谁都知道德意志这个民族从本质上说是十分严谨的,对于工作的态度简直就是一丝不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少会见到他们出工不出力磨洋工的场面。
“难道说德国人已经对谈判不做指望了?”布哈林和乌利茨基同时想到了这个可能。
“我也说不清楚,”托洛茨基仔细的回忆了一番今天谈判时的场景,严肃地说道:“我只能告诉你们,德国人的态度很奇特!但至于是他们对谈判失去了耐心,还是准备让步,很难说!”
乌利茨基插嘴问道:“那您有把这种变化通知政治局吗?”
托洛茨基在电话那头翻了一个白眼,他又没有吃饱了撑的,这种全凭感觉的小道消息,他怎么可能写入报告,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如果他的猜测是错的,那不是误导政治局,这是多大的错误?而且,退一步说,就算他猜对了,通知了政治局对他也没有任何好处啊!
因为,第一种可能,如果是德国人准备让步(这种可能性连托洛茨基都觉得是微乎其微),这不是迎合了列宁的策略吗?那列宁还不给他玩命的加担子,让他再接再厉搞定合约,这种脏活累活托洛茨基可不想接。
第二种可能,如果德国人不准备谈判了,准备重新发动进攻,那他这个主持谈判的团长也跑不掉责任,既然你已经察觉了这种情况,就应该积极努力的开展工作,尽可能的拖住德国人嘛!否则,就是你工作不力嘛!
反正这种屎盆子,托洛茨基才不会接,所以这种细微的变化,他肯定是不会主动告之政治局的。
“国内的情况呢?立宪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右派他们没有闹事?”相比谈判,托洛茨基更想了解的是国内的情况。他出来避风头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躲开立宪会议这件麻烦事。
“怎么能不闹!”乌利茨基轻蔑的笑了一声,“那群小丑又是游行,又是示威,还策动了数起不成功的武装政变。总之,是热闹得很!”
托洛茨基用脑补也能想象出彼得格勒的场面,不甘于失败的那群鸟人肯定是要闹事的,不过他们的对手可不是傀儡李沃夫公爵和优柔寡断的克伦斯基,在手段强硬而又无比果断的列宁面前,这群货也就是耍宝的角色。
“要时刻关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一举一动,有什么消息必须第一时间通知我!”托洛茨基很严肃的吩咐道。
“说道莫斯科,倒是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乌利茨基犹豫了一下,然后决定还是实话实说:“列宁把齐契林派到莫斯科去了……”
他还没说完,托洛茨基就着急了,他在电话里急吼吼的质问道:“这种消息怎么不通知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城市,列宁怎么会平白无故的将齐契林派过去,这一定有问题!”
布哈林插了一句嘴:“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你的仇人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又在莫斯科惹事了,搞出了外交纠纷……所以列宁才不得不派齐契林去解决!”
托洛茨基并没有如布哈林所预料的松一口气,反而,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政治嗅觉很敏锐的他,很明显的就觉察到了这事儿的不寻常。
如果按照布哈林所说的,真的只是要去给某人擦屁股,那根本就用不着齐契林出场,随便在彼得格勒用三五句话就给愤怒抗议的英国佬打发了。
相反,列宁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派出了齐契林去调解,在托洛茨基看来,这根本就没什么可调解的。要么给英国人顶回去,要么直接就去打某人的屁股,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偏偏的列宁采取了一种莫名其妙类,似于和稀泥的策略,这跟他的性格不相符啊!
“你们重点关注一下这个事儿,”托洛茨基语重心长的说道,“我觉得这个事儿恐怕没有那么简单!齐契林突然去莫斯科,一定有别的原因!”
要不怎么说,久战江湖的老狐狸就是不一样呢!托洛茨基只是有耳闻就能觉察出事情不一般,而布哈林和乌利茨基两个货,是事情发生了都没有任何知觉。相比之下,是差了不止一筹!
不过就算托洛茨基现在让他们去关注齐契林,也算是迟了,因为他已经同阿基莫维奇进行了几轮沟通,应该说沟通得不错,解决了一部分细节上的问题,为将来进行的全面谈判铺平了道路。
“安德烈同志,过两天我就将返回彼得格勒了,”齐契林在离开之前找到了某仙人,开门见山的说道:“工作已经基本上顺利完成了,现在你是不是该把手尾清理一下了!”
所谓的手尾自然就是英国总领事馆的那档子事儿,毕竟齐契林是打着这个幌子来调解的,总不能跑出来一趟,什么成果都没有吧!
李晓峰却不想谈这个问题,因为英国佬比他想象中要顽固得多,他原本的打算是交换人质,用抓来的英国人去换英国总领事馆里的反革命份子。可英国佬死活不同意,尤其是那个哈尔逊,病怏怏的竟然跟他玩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沟通进行得这么顺利?”这货故意把话题岔开了。
“这也是你前期工作做得好,”齐契林也给对方戴了个高帽,花花轿子人人抬嘛!当然,他也确实觉得某人不容易,相比于之前最后通牒里的条件,现在德国人提出的条件宽容了不少。
不过齐契林也不是可以随便糊弄了,表扬了某人一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