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板上只有二十个整齐的弹洞。
“这仅仅是个开始,”图哈切夫斯基有些得意的说道,“接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出胜负了!”
对此李晓峰仅仅是耸了耸肩,在他看来图哈切夫斯基就是一个急于显摆的小孩子,作为一个“大人”他肯定不能跟熊孩子一般见识。
很快当新的靶板被换好之后,第二轮的测试就开始了,这一轮射击距离是750米,为什么是这个距离呢?原因很简单,二战中最常见的反坦克距离就是7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炮手们的命中率最高,而且穿甲弹的效果也基本能发挥出来。至于更近或者更远,其实都不是主流。
太近了,比如500以内,不管是对于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来说,都太危险。在这个距离上哪怕是虎、豹、IS2之流的大块头生存性也难以保证。至于更远,比如1000米甚至1500米以上,不是没有炮手开火,而是在观瞄设备比较简陋的那个时代,命中率实在不好保证,只有经验丰富的炮手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摧毁目标。至于更远的距离,比如两千米以上,在这个距离上射击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的帮助才能击中目标。只有很少一部分炮手才做得到。
750米开外的旷野上,树立了两块靶板,比较有意思的是,靶板的厚度增加了二十毫米。可能有同志会奇怪,不是越近穿甲弹威力越大吗?怎么离远了反而还增加靶板厚度,这不是增加难度吗?
没错,图哈切夫斯基就是要增加难度,在750米的距离上,ZIS2使用BR271N时穿甲威力大概能维持在150毫米(九十度)的水平上。哪怕靶板增加20毫米,对ZIS2来说问题不大。
但是这对于D5来说问题就不小了,以图哈切夫斯基的了解,D5发射AP弹时,在750米的距离上极限穿甲厚度大概是115毫米到120毫米的水平。也就是说,D5想要击穿靶板恐怕是要看运气的。更多的可能是无法击穿靶板。
说白了,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故意的,他就是要通过增加靶板厚度的方式向在场的元帅和将军展示ZIS2的优越性能,而D5将是衬托ZIS2的最好绿叶。
第二轮射击很快开始了,对于ZIS2和D5来说,打完十发炮弹,这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图哈切夫斯基举着望远镜虽然看不清远方的靶板是个什么情况,但是他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他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打脸了。
不过当两块靶板再次被抬到他面前时,图哈切夫斯基的脸色瞬间就垮下来了。原因非常简单,被D5射击的那块上干干净净的有十个窟窿,D5很漂亮的击穿了这块靶板,没有出现一次未穿透的现象。
“这不科学啊!”图哈切夫斯基暗自叨咕道,不过他选择了忍耐,只是瞪了李晓峰一眼,仿佛是在说:“算你运气好!”
“进行第三轮射击!”图哈切夫斯基迫不及待的下达了命令。
这一轮射击的距离就是1000米了,而且靶板的厚度再次增加了20毫米。实际上这已经是ZIS2发射BR271N时的极限穿透数据了。一开始图哈切夫斯基并没有想到会进行第三轮,以至于靶板都没有运到靶场。浪费了大约半个钟头,就在一干元帅和将军们倍感无聊的时候,靶板终于运到了,然后第三轮射击开始了。
因为这一次距离更远,自然是更加的看不清楚,不过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给BR271N定型时,他亲自考察过这种弹药。在1000米的距离上,基本能够击穿140毫米靶板。相反,D5发射AP弹时,在这个距离上顶多击穿100毫米靶板,他相信,D5不可能击穿靶子一次!
首先摆在图哈切夫斯基面前的依然是ZIS2的靶板,应该说,BR271N性能不错,十次射击一共击穿了靶板九次,另外一发造成了靶板背部隆起。按照苏联的标准,BR271N的穿甲能力就是1000米140毫米/90度了(英美的标准要低一些,只要有50%的炮弹击穿靶板就算成功)。
这么说吧,这次射击中,ZIS2的表现很正常,它在当年的最高技术水平也就是这样样子了,属于正常发挥。但是D5那真心就是超常发挥了,十次射击竟然全部击穿了140毫米厚的靶板,这个成绩亮瞎了图哈切夫斯基的狗眼!
顿时这位元帅就跳脚了,他指着李晓峰的鼻子大骂道:“你作弊了!”
“我作弊?”李晓峰笑了,反问道:“大家伙都在这里看着,我怎么作弊?”
其实图哈切夫斯基说出这番话时就后悔了,因为这确实没办法作弊,至少不可能用偷换靶板的方式作弊。当然,他依然坚信这个结果是不正常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
他如是说道:“那就是靶板有问题!一定是靶板的问题!”
李晓峰毫不在意的耸了耸肩,笑道:“那很简单啊,把靶子立回去,然后让两辆坦克交换射击的靶子,到时候结果不是一目了然吗?”
图哈切夫斯基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当再一次射击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抓狂了,交换靶子之后,D5依然轻松愉快的连续十次击穿了靶板……(未完待续。)
326坦克炮之争(3)
也不怪图哈切夫斯基要震惊了,一千米的距离上击穿140毫米垂直装甲,这个能力已经很牛逼了。就算倍径更长、初速和膛压更高的ZIS2也是使用了暂时还没有办法大量生产的BR271N穿甲弹才勉勉强强达到这种效果。初速和膛压更低的暂时没有BR271N这个水准APCR弹的D5坦克炮怎么可能实现?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有种要撞墙的冲动,因为这个结果真的是很不正常也很不科学,而更糟糕的是,他完全不清楚D5是怎么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这完全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效果,并没能打脸某仙人,反而有被反打脸的可能。这可怎么办?
就在图哈切夫斯基焦虑地思考对策时,李晓峰笑吟吟的问道:“还要继续比下去吗?”
图哈切夫斯基仿佛被踩了尾巴,猛地就跳了起来,气咻咻地大声嚷嚷道:“比!还没有分出胜负,为什么不比!”
那就比呗!不过接下来怎么比就是个问题了,前面说过,图哈切夫斯基觉得750米就能分出胜负,所以压根就没有准备好一千米外的比试方法。
思考了片刻,他建议道:“1200米靶标,靶板厚度120毫米……”
不过他的建议却被李晓峰断然拒绝了。图哈切夫斯基冷笑道:“怎么,不敢比了?”
李晓峰摇了摇头道:“1200米有个什么意思,大家时间宝贵,直接上1500米吧!”
图哈切夫斯基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这个距离真的很远。是的,一点儿都不开玩笑,1500米这个距离哪怕是到了21世纪都属于坦克的正常交战距离,大部分坦克战基本都在1500米到2000米之间进行,超出这个距离范围的战斗,都是极少的。
为什么呢?很可能会有不少同志举出不少超远距离坦克战的例子,但那真心不是常态,受天气、环境的影响极大。这么说吧,在冷战期间,不管是北约集团还是华约集团,经过测试认为在中欧地区最可能的反坦克炮战距离其实就是1500米到1800米之间。哪怕是火炮的有效射程超出了这个范围,因为地形的起伏,你也很难有机会看到两千米外的目标(更何况中欧地区常年有雾,对观瞄的影响很大。后来一贯强调远距离射击的英国推广其120毫米线膛炮的时候,为什么德国、法国、荷兰、丹麦一票国家不买账?原因就在于120线超远距离上的火力优势根本无从发挥)!
而对于二战中,观瞄和火控系统都相当的原始,超远距离上的炮战自然更加困难,所以一千五百米这个距离,对于红军装甲兵来说,挑战性可是不小。
图哈切夫斯基都愣了片刻,然后才回过神来,不服气地说道:“1500米就1500米,难道我还怕了你不成?”
李晓峰却是不太在意,耸了耸肩道:“那就好。”然后对靶场的工作人员吩咐道:“在1500米外设立两块140毫米厚靶板,准备……”
李晓峰还没说完,图哈切夫斯基就将他打断了,后者以一种哔了狗的神态问道:“你说多厚的靶板?”
李晓峰风轻云淡的回答道:“140毫米啊?你认为太薄了,那就加厚到……”
此时的图哈切夫斯基真心是吐槽不能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李晓峰就是瞎嚷嚷和装逼,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呢?因为道理非常简单,1500米距离上击穿140毫米垂直装甲,这种穿甲能力在苏联暂时只有一种火炮能够做到,那就是从B34舰炮上发展出来的D10坦克炮。
D10S(SU100的火炮,与装坦克的D10T区别很少,弹药完全通用),在发射15。59公斤的RB412B次口径钢芯穿甲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