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兵在1917-第18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求乌克兰方面军重拳出击,一举冲到了华沙城下,似乎光复东波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危机却立刻就爆发了。

先是前面说过的基辅和敖德萨危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附庸国的配合下长驱直入,严重地威胁了基辅通向东波兰的补给线路,随着他们离基辅越来越近,乌克兰方面军的后勤问题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几十个师的兵力,尤其是千余辆坦克和十几万辆汽车每一天消耗的油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机械化部队威武归威武,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

尤其是像图哈切夫斯基这么全线出击大胆突破,对后勤的压力更是惊人。反正离华沙越近,红军的补给就越困难。更要命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本人的特点又有点忽视后勤,只顾着大纵深作战去搞突破,这么一来红军的补给就是雪上加霜。

就拿罗科索夫斯基的第9机械化军来说,抵达华沙外围之后,燃油基本就归零了,如果不是罗科索夫斯基之前就注意过这个问题,让部队尽量节省燃油,并想尽办法从东波兰民间和德军那里搞油料,那他的部队估计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哪怕就是罗科索夫斯基挖空心思的去搞油料,第9机械化军的情况依然不乐观,为什么,作为机械化建设的重点部队,该军的新式坦克数量很多,而不管是T34还是T35这尼玛都是烧柴油的,而民间和德军那边的柴油保有量是相当有限的。以至于罗科索夫斯基只能让装备T34和T35的部队先原地休整,让BT系列汽油车暂时去打前锋。

客观上说,BT系列面对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时是没有优势的,红军的机械化部队重点建设方向是T34和T35,最优秀的车组是优先换装了这两种坦克。至于老旧的BT系列,那是给新手攒经验的。

而德国装甲兵经过波兰、法国战役的锤炼,等级纷纷比较高,至少经验丰富,遇上了更先进的T34和T35不是对手,但是完全可以吊打既没有经验而技术又处于下风的BT系列坦克手了。

于是乎在华沙外围爆发的装甲战中,之前顺风顺风可以赶羊一样虐德国坦克的苏联坦克兵郁闷了,被对手一通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不是危机时刻有T34和T35解围,红军恐怕会被逆推。

这从总装备部的相关报告中也能看出端倪,乌博列维奇直接给军委下了一个结论:必须立刻停产BT7,这种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相当有限,建议尽快让BT7的生产线转产T34。另外,应该加快T26和BT3、BT5坦克在西线红军中退役的速度,它们已经不适合参加战斗了,建议将相关底盘利用起来改造为火炮牵引车辆或者是突击炮,要么就是将这些坦克送往远东,打日本人还是可以的。

当然,乌博列维奇重点评价了T54重型坦克,认为T54完全就不是一种重型坦克,而是一种全能坦克。认为该坦克在装甲、机动上相当的成功,如果能装备一款更加合适的大口径加农炮,该种坦克完全可以取代红军中的其他一切坦克。

可见乌博列维奇对T54的评价相当的高,唯一让他不太不满意的就是T54当前装备的那款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根据前线的反应,该火炮存在精度差的问题,只适合攻击1000米内的目标。而且100毫米榴弹对于一款重型坦克来说,破障打工事的能力有限,装甲兵认为最好将122毫米加农炮装上该坦克,那样一切都完美了。

乌博列维奇也认为这个建议不错,甚至直接命令改装了一辆装备122毫米D25坦克炮的T54122。实践证明,这种改装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一条改装建议并没有立刻执行,倒不是李晓峰不同意,而是当前122毫米口径加农炮生产任务相当紧张,大部分的生产力量主要用来保障生产师属炮兵团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和M1937(A19)122毫米加农炮,顾不上大规模生产D25。

而且T54上装备的100毫米滑膛炮虽然有问题,但暂时还是能满足红军的需求,至少反装甲能力是毫无问题的,而且中等膛压滑膛炮比有膛线而且膛压更大的加农炮生产简单造价低。

最关键的是,北方工业保证将尽快大量的向前线提供碎甲弹,该种弹药反工事的能力远远强于普通榴弹,可以暂时解决T54打碉堡弱的问题。

可能T54最大的问题还是生产能力有限的问题,按照乌博列维奇的想法,如果一年能生产1万辆T54,那么1942年就可以结束战争,如果一年只能生产5000辆,那1943年才能解决德国佬,如果一年只能生产2500辆,那就得等到1944年。

那么北方工业的T54年生产能力现在是多少呢?也就是一千来辆,跟一万辆的目标差十倍,哪怕是最低的2500台的指标都摸不到边。反正乌博列维奇对此是颇有微词,如果不是北方工业是外国企业,他非得将厂长送去劳改营不可。

尤其让乌博列维奇无法接受的是,北方工业还三心二意,在他看来,T35完全可以停产,这种小号的T54几乎要消耗T54接近65%的资源,可是作战能力却跟T34不相上下,性价比实在不高。北方工业就该老老实实的去生产T54,而不是分心搞一个蛋疼的T35。

不过北方工业却不买乌博列维奇的账,因为红军的装甲兵普遍对T35的评价很高,尤其是那些既装备了T34又装备了T35的部队,普遍认为T35的性能比T34高。比如T35的扭杆悬挂比T34的克里斯蒂弹簧扛损能力强,而且T35车体空间比T34宽敞。尤其是变速箱,相对于T34那个寿命短毛病多的烂货,T35的变速箱简直是良心之作,反正红军的坦克兵更愿意接收T35而不是T34。

这给了北方工业极大的信心,立刻就上马了T35的改进计划,将加强T35的火力,考虑换装正在测试中的85毫米加农炮,并安装T54火炮的单向稳定器,进一步加强变速箱的可靠性。当然最关键的是加强防御,这一点是北方工业的幕后老板李晓峰特别暗示的。

某仙人暗示北方工业,德国人正在研制新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防御和火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火力将极大增强,现有的T34和T35恐怕都挡不住敌人的远距离攻击。

基于老板的指示,北方工业立刻采取了行动,将T35的炮塔正面厚度从45毫米的水平提高到60毫米,将车首装甲从35毫米提高到50毫米。从初步的在原有T35炮塔和车首上焊接钢板测试的结果看,这样的改进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只不过是红军的总装备部暂时没有认可这样的改进。在乌博列维奇看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T35的性能问题,而是T35的数量问题。还有大量的部队等待换装,这个时候做生产改进,必然要影响生产效率,所以他拒绝给后来被称为T3585的新坦克下订单。不过北方工业还是暗自做好了转产的准备工作,一旦总装备开绿灯,那么立刻就可以生产T3585。

进入到6月下旬之后,西线的战斗暂时陷入低潮,在东普鲁士方向,被抽调了相当兵力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抵挡住了红军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反击,战斗陷入僵持。在中部,随着乌克兰方面军补给困难以及后继乏力,华沙战场也陷入平静,反倒是最开始被双方都不重视的南方战线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敖德萨,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德军的配合下不断地试图突破独立滨海集团军的防线,双方围绕敖德萨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而在基辅方向,德军的装甲部队成功的突破了红军设在基辅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向基辅城区稳步前进。而在基辅后方,从高加索方向匆匆赶来的增援部队还在路上,他们何时能够赶赴基辅,关系到第一次基辅保卫战的成败。

简而言之,在西线,双方的焦点问题其实就是基辅的归属,如果德军能够一举攻克基辅,那乌克兰方面军后路被断,前途堪忧,崩盘或者被消灭都有可能。而一旦乌克兰方面军有失,整个苏联的软肋将完全暴露在德军的刺刀面前。德军完全有可能沿着哈尔科夫北上威胁莫斯科,或者干脆绕到白俄罗斯方面军身后,再一次故技重施打一次歼灭战。

此时此刻,图哈切夫斯基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他赶紧调整部署,开始从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方向作为预备队的中央方面军抽调兵力用于增援基辅。

不过在李晓峰看来,这样的调整远远不够,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增援基辅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让乌克兰方面军停止冒进,最好是从华沙方向后撤,否则就算保住了基辅,乌克兰方面军也面临补给困难以及被包围在华沙以东的危险。

很可惜,这一点图哈切夫斯基依然不接受,他还是想从正面击溃德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