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当初他对那个少年有着很深的了解,魄力,果决,智谋等成大事的条件他都不缺。而且李孝恭还胆大包天,敢于去拼。对于这样的人,李孝恭相信只要老天给他一个机会,他就绝对会抓住,崛起的。甚至于就算老天不给他机会,他也会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关于李渊对于李承训的忌惮,李孝恭心里清楚。但是正因为清楚,才越发的明白这件事的难办。让李承训将兵马驻扎在潼关之外,孤身入长安,这明显就是对于李承训的不信任。这样的情况下,李承训又怎么可能真的单身北上。
潼关之外,对于长安之内,鞭长莫及,李承训的性命随时都不保。李孝恭知道,李渊的圣旨太过于苛刻了,李承训未必会接受!
第202章 以力压人
“咯吱!”
就在李承训等的不耐烦之际,李孝恭仿佛是知道了李承训心中的不耐,踏着时间到来的一样。在李承训的目光中,潼关的大门缓缓打开。
十丈之外!
李承训目测了一下距离,他心里清楚这个时候只要他一声令下,装甲军在尉迟敬德的带领下冲阵,潼关必破无疑。甚至于对方在装甲军的冲击下都没有关闭城门的时间,但是李承训并没有那么做。
因为潼关守将不仅是对于自己有恩,还因为他有着不输于李世民的军事才华。李承训知道依照自己这位便宜王叔的手段,自己贸然出击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说不得在这潼关之中还有着什么陷阱等候着自己,李孝恭名留青史,战功不逊色与李世民这等可怕的人物可不是凡俗之辈。
看着出城而来的李孝恭,李承训嘴角掀起一抹笑意。这个人对于自己有恩,雪中送炭之恩,不到万不得已的最后关头,李承训并不想与李孝恭这样的大才交恶。嘴角轻轻一动,对着尉迟敬德道:“敬德迎上去!”
“驾!”
由燕云十八骑的紧紧护卫下,李承训朝着潼关打马前去。十万党卫军在尉迟敬德的率领之下,跟在后面缓缓向前。本来李承训只需要带着燕云十八骑前去就可以了,但是李承训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下令让十万党卫军前行。给于潼关一些压力。
“吁!”
距离李孝恭还有三丈之时,李承训一把抓住马缰将战马勒住,熟练的翻身下马。动作一气呵成。显而易见,李承训对于马术的精通。李孝恭看到这一幕。目光之中不由得闪烁过一抹精芒。
他清楚的记得,当初李承训南下江都。经历过潼关之时那青涩的马术。李孝恭记得,当时李承训坐的是马车。三年不见,如今李承训马术之精通,已经不再此刻的他之下了。
不得不说这战争真的很历练人,让当初那个少年变得不再稚嫩。轮廓上锋利的线条,述说着其主人的不凡。李承训与李孝恭对视一份钟之后,李承训对着李孝恭躬身行礼道:“侄儿见过王叔,三年不见王叔越发睿智了!”
“哈哈……王侄无须多礼!”李孝恭听到李承训的恭维先是大笑一声,谦虚了一句。目光一顿看着李承训道:“三年不见。王侄却是长大了不少啊!”
两人的相互恭维的刹那间,李孝恭也是在!不动声色的观察着自己的这个声名鹊起的后辈侄子。三年不见,李承训已经褪去了稚嫩,此时此刻的李承训给于李孝恭的感觉比李渊身上的威视还要重。
两者相比,李承训更加的霸道。这一瞬间李孝恭看到了,此时此刻的李承训就仿佛是大业五六年之时的隋帝杨广,浑身霸气侧漏,威势不凡。恭维了一会儿之后,李承训便是对着李孝恭首度开口道:“王叔。侄儿在江都接到皇祖母的家书,言其甚是想念,侄儿这一次前去长安打算过年!”
听到李承训直接出招,李孝恭眸子里面闪过一抹无奈。沉默了一下之后。李孝恭选择了将李渊的圣旨取出来递给了李承训道:“王侄,王叔接到的旨意便是如此,如今王侄率领十万党卫军欲要北上。确是让王叔难做也!”
李承训打开圣旨看了一眼之后,便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合上圣旨之后对着李孝恭笑道:“王叔。侄儿是绝对不会让你难为情的!”
说完之后便是对着身后的尉迟敬德道:“敬德,让军队在城外扎营吧!”目光闪过了几下。李承训便是明白了李孝恭的意思。李孝恭这是不想夹在自己与李渊中间为难,直接是给自己来了一个狠的。可是面对李孝恭这般的坦白,而且其还是自己的恩人。
李承训也是没有了办法,强来不说干不干的过,就是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是感到愧疚的。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正是这个道理,李承训目光闪烁了一下便是有了答案,那便是待在潼关与李渊交涉。
“王叔,不知侄儿可否进城一观?”听到李承训的这般问话,李孝恭目光闪烁了一下便是答应了下来,因为事情同样的道理,李承训将兵马驻扎在了城外,孤身一人进关自己不答应就是不地道了。更何况李渊也是说了,让李承训孤身一人前来长安。
李孝恭心思几个乱转,便是对着李承训伸手邀请道:“王侄,请!”
“哈哈,王叔请!”
李承训没有多说什么便是跟着李孝恭入关了,身边只是带了燕云十八骑。李承训虽然跟着李孝恭再走,但是内心深处的变化确实惊天动地一般的。
通过李渊的圣旨李承训便是察觉到了李渊对于自己的态度变化,与之前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一样。李承训心里清楚肯定是自己的势力,引起了李渊的忌惮。目光闪过之间,李承训便是想通了这个问题,并没有过多的纠结。
他能够明白李渊的忌惮,但是让自己孤身一人前去长安这件事情,李承训是万万不会干的。因为在长安,有着他的生死大敌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甚至于李渊也不会放过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孤身前去长安,那跟送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
此时此刻的李承训心里清楚,李渊等人忌惮的就是自己手底下的军队。所以在这个时候什么都可以丢弃,唯独军队不可以丢弃。在这种关键时刻,军队就是自己的护身符。试想一下当初韩信要是拥有十万大军,吕后还敢在未央宫内用竹剑杀了他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吕后不敢!因为那十万军队就是韩信的护身符。就如同此时此刻的李承训一样,但是重活一次的李承训可没有韩信那样白痴。李承训知道在这个乱世,谁都没有手中军队靠的住。
来到李孝恭的王府,李承训自然是一顿好吃好喝的招待。酒足饭饱以后,李承训便是重新将那个问题提上了桌面,对着李孝恭道:“王叔,还请你朝着长安送一份奏折,就要本王要去长安!”
……
回到住处之后。李承训坐在房间思考着接下来的事情,目光闪烁了一下道:“李一,让盖世太保的人传令帝洲,让杜如晦代本王上一道奏章,言本王要入长安,态度强硬一点!”
“是!”
这便是李承训的想法,利用压力逼迫李渊妥协。
第203章 李孝恭的心思
没有李渊的消息,李承训在潼关之内小住了半天之后便是酒足饭饱的带着燕云十八骑出关了。虽然自己与赵郡王交好,但是让李承训仅仅带着燕云十八骑待在潼关之内,他做不到。
燕云十八骑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在这潼关之内,若是稍微有一点的异动,不出一刻钟就会被关内的弓箭手射杀的一干二净。自己的性命还是由自己来把握,更加的让人有安全感。
古语有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李孝恭忠诚的是李渊,而不是自己。所以离开潼关是必须的。李承训知道,心里更加的清楚自己的弊端。那便是自己没有子嗣,这便代表着李承训的国社党没有接班人。
在这个时代,国社党的接班人必须姓李,甚至于必须是自己的儿子。只要这样庞大的势力才不会出现动乱,然而此刻李承训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只要李承训死去,由李承训组建而成的这股势力就会被人接手,而这个人最有可能的便是大唐皇帝李渊。
离开之时,杜如晦,百里挑一等人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保护好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李承训看的比较重,事情一旦上升到了面对生死的时候,就意味着大条了。所以李承训比谁都要珍爱生命,因为对于他,或者他们来说,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潼关之外十万党卫军驻扎,兵连着兵,营接着营。抬头望去一片森然。兵戈之气冲霄而上,空气之中弥漫着迫人的铁锈味道。潼关之内。城墙上李孝恭与家将李家福等人看着底下的党卫军,神色惨然。
“楚霸王不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