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如海可是看着李泰长大的,自是清楚这厮看似豪爽过人,实则心胸并不大,为人又骄横无比,自不敢大意了去,赶忙陪着笑脸地解释了一句道。
“嗯。”
一听是太宗有口谕,李泰尽自不爽,也自不敢在此际有甚不妥之言行,这便往边上一让,摆了下手,示意赵如海只管自便。
“陛下口谕,宣,工部侍郎陈曦,两仪殿觐见,钦此!”
待得李泰让了开去,赵如海便即一板脸,站直了身子,拖腔拖调地将太宗的口谕宣了出来。
“微臣领旨谢恩。”
一听太宗有召,陈子明当即便暗自松了口大气,也自不敢有甚耽搁,谢了恩之后,便即满是歉意地朝着李泰躬身行了个礼,而后么,一言不发地便往两仪殿赶了去……
“微臣叩见陛下!”
待得陈子明赶到了两仪殿时,这才发现不单太宗在,房玄龄等宰辅们都在,个个表情严肃,明显是内朝之格局,一见及此,陈子明自是不敢大意了去,赶忙疾步抢到了御前,恭谨万分地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免了。”
太宗叫起的声音很是淡然,听不出是喜是怒。
“谢陛下隆恩。”
尽管太宗尚未开口问事,可陈子明却是早已猜到了根底,无非是想了解一下盐铁之道的具体之安排以及可能的应变之策罢了,对此,陈子明早已做好了准备,却是丝毫不慌。
“朕叫你来只为一事,尔对冶铁与炼盐二事是如何安排的,若是价跌后,销量不振,又当如何处置,说罢,朕听着呢。”
太宗并未有甚寒暄的废话,这一开口便直接切入了主题,很显然,今日内朝要议的便是盐铁之事——太宗是个体恤百姓的开明君王,但凡能有益于百姓的事,他自是乐得去做,毕竟这有助于稳固大唐江山,可涉及到了盐铁这等社稷根基之事时,太宗自不免便有些犹豫了,无他,概因陈子明所提出的那份规划实在是太过激进了些,产量的增加实在太过迅猛了些,他自是不免担心会有消化**之虞。
“陛下明鉴,微臣在茂州任上时,为掌握州中情形,曾微服私访过大半个月的时间,不敢言走遍了全州,可大多数乡村却还是去过的,于途,曾见百姓以石锄耕田,以石刀收割稻麦,费时费工,艰辛无比,更曾见百姓因盐贵,舍不得用,以纱布层层包裹之,每日只以盐袋在水中涮上一遍,再以此水加入粗茶淡饭中,便算是用过了盐了,只是这等量离人体所需相差过大,以至于民众体弱,又多夜盲者,苦困处,实令人扼腕,此诚微臣提议大兴盐铁之初衷也。”
尽管太宗一上来便问起了具体之安排,然则陈子明却并不急于解释个中之机窍,而是先说明了为何要大兴盐铁的原因之所在。
“嗯,解百姓之苦困,本就该是朝廷之责,朕也以为然,只是盐铁二利若是有差,却又该当何如之?”
太宗虽深居九重,却不是不问民间疾苦之人,这一听陈子明如此说法,自是为之动容不已,然则动容归动容,真涉及到社稷重利之所在,太宗也不敢轻易便下个决断。
“回陛下的话,微臣在茂州时便曾整过一盐场,规模尚小,按成本计,只及从东南沿海所运来的海盐之两成不到,而此番欲在夏、银、绥三州所兴之盐场规模将是茂州盐场之百倍以上,而投入并不比茂州盐场多,产出却是百倍不止,就算运到关内各处,成本也不会高于海盐之两成,就算价减半,所得也依旧比海盐要高出数倍,更遑论盐价下跌后,百姓也就用得起盐了,此两利之好事也,且,我中原不缺盐之后,大可以盐向草原各部购牛羊马匹等家畜,以满足中原农耕之需要,何惧盐利大损哉,再者,盐若是多了,尤可用于火碱、皂胰子等家用之货,不难,此又可得一大利也,总而算之,盐利只会更多,断不会更少,冶铁也与盐利相类似,纵使所得之铁不于民间,也可为朝廷战备之用,实无不妥之处也。”
陈子明自不敢在太宗面前甚关子,紧赶着便将盐业生产之规模,以及盈利之道细细地解说了一番,直听得太宗连连点头不已。
“陈侍郎说得倒是不差,只是某却有一疑问,陈侍郎是如何得知夏、银、绥三州多岩盐的,又该如何保证此三州之岩盐可敷大规模开发之用?”
陈子明倒是说得娓娓动听,可房玄龄却显然并不为所动,一针见血地便指出了最关键的问题之所在——三州的岩盐储量究竟有多少?
“好叫房相得知,三州之地方志上皆有记载,言明州中多盐山,土地贫瘠,难以耕种,此事并非秘密,我工部档案中亦有记载,至于三州岩盐之储量如何,下官是凭着记载估算出来的,按盐山的范围看,其储量应是茂州盐山的数万倍以上,纵使大规模开发,也足可保证我大唐数千年之用。”
陈子明之所以知道三州多岩盐,其实是从前世的记忆里得知的——榆林一带的岩盐以及湖盐的储量占全国岩盐储量的一半以上,总数多达六万亿吨,当真是惊人至极,这在后世并不是啥机密来着,可在这个时代么,却是无人去认真勘探过岩盐的储量,很显然,要解释清楚房玄龄的问题并不是件容易之事,陈子明也只能是故作高深地扯了一通。
第161章 专伐之权
“当真?”
一听陈子明这般说法,房玄龄当即便倒吸了口凉气,无他,陈子明说出的这等储量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了些,也自由不得房玄龄不为之讶异非常的。
“房相明鉴,下官实不敢在此虚言,具体储量如何只消派人去实地勘验一番,便可得实情。”
六万亿吨显然是个天数字,若是全都制成了精盐,就算减半,那也有着三万亿吨之多,大唐三千万不到的人口几千年又算得上啥难事儿,在前世那个时空里,三州的岩盐始终之所以不曾得到利用,概因封建时代一直不曾掌握提纯的办法,待得到了后世,又有了工业集约化制海盐的先进办法,已然无须用到岩盐提纯,故而三州的岩盐尽管储量高得吓人,却始终就没派上过甚大的用场,而今么,工业化制海盐根本不可能实现,三州的岩盐自然可一发挥出强横无比的力量,借助此等东风,陈子明也就可以公然地建立自己的班底,而这,才是陈子明不遗余力地将三州盐业推将出来的根由之所在。
“唔,那陈大人所言之冶铁又有甚讲究么?”
听得陈子明这般说法,房玄龄倒是信了的,不过么,他却并未有所表示,没旁的,只因他乃是替圣上问话,至于表态么,那是太宗的活计,房玄龄自是不敢擅作主张。
“回房相的话,现如今我工部所属之冶铁工坊并不算少,工匠也多,然,产出却少,不仅如此,炼出的生铁再行制成兵刃也慢,并非工匠不努力,而是流程工艺有差,并无须做太过重大之革新,只须对现有之工坊加以整改,便可取得立竿见影之功效,据下官计算,两年之内,必可将生铁以及各式兵刃之产量翻上五倍不止。”
对于这时代的冶炼技术,陈子明在茂州时便已做过相应的了解,自是清楚眼下锻钢之工艺水平其实已是颇高,只是大多靠的是工匠个人的手艺,而非大规模的流水化作业,至于冶铁么,还相对比较落后,在茂州时,陈子明便曾召集铁匠们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也已是有了些设想,只是方才刚上马不多久,陈子明便奉调回京,并未亲眼目睹石泉县的土高炉炼初钢的盛况,可却从州中人等的来信中得知此法已然取得了成功,正因为此,这会儿陈子明表述起来,也就自信十足得很。
“哦?子明既是敢言如此,想必应是有所把握的才是,朕看倒是可以一试,诸公以为如何哉?”
房玄龄该问的话一问完,也就闭上了嘴,其余宰辅们也没再出言询问,倒是太宗却是表了下态度,不过么,却并未就此给出最后的决断,而是慎重其事地询问了一下诸般宰辅们的意见。
“陛下圣明,臣以为可行!”
杨师道虽不懂经济,也不怎么听得懂陈子明所言的诸般工艺为何物,可不管怎么说,他与陈子明都算是站在李恪一边的,自然要力挺陈子明无疑,这不,太宗话音方才刚落,他便已是第一个站出来表了态。
“陛下,臣也以为姑且一试又何妨,纵使不行,到时候再叫停也不为迟。”
魏征与陈子明一向交好,不过么,他站出来支持陈子明,却并未因着交情之故,而是确确实实看到了盐铁大兴对社稷的好处。
“陛下明鉴,臣也以为可行。”
有些出乎陈子明意料的是——第三个站出来表态的竟然会是长孙无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