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成病,年余便归向西方净土了。值当得么?钱财宝物不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么?然而,唐太宗死时,兰亭贴做了陪葬品长埋地下。从此,兰亭贴真迹永不在人间了。如果掘开这老李的墓,也许真迹就会再现于世!”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这段辞意是: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这句话,出自杜甫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意思是说:如果用在做事方面的,须扼要的从根本上去下功夫;但用在勾心斗角的计策上,则说是在决斗的时候,要把攻击重心对付敌方首领或其指挥部,只要能把其首脑人击倒,就会使其组织变成群龙无首,乱了步伐,象倒泻箩蟹。所谓首领,是指握有实际大权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没有这种条件的,不管他的地位多高也没有用。象三国时那位昏庸透顶只知喝玩女人的后主刘阿斗,要来有什么用?弄到手反要蚀米饭钱,增加负担,杀了他却好了西蜀!反不如他属下的诸葛亮,身系国家安危,一直成为敌国的妒忌对象。
俗话说的‘打蛇打七寸’,是说在打蛇的时候要朝它的要害处下手,一棒致它死命,如不击中其要害,则蛇会随棍而上,必致反噬一口。首领,是一个组织的团结核心,是集体行动中的一个枢纽,能‘擒王’,即可捣乱其组织,破坏其活动系统,起码会使得它的内部发生变化。‘擒王’的方法很多,千变万化,不管是力取或智算,在‘求达目的’的原则之下,自然是‘不择手段’,既可以劫持,象春秋时的华元登子反之床,三国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可以诱迫,如纣王幽囚周王于姜里。这都是计策的灵活运用,教条不得,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
总之,目标在于‘擒王’,千方百计都志在必得,不管玩什么花样,经过什么过程。‘擒王’可说是个原则,要怎样去‘擒’,就得连用别计,用‘瞒天过海’、‘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或‘美人计’等都可以,总之是因人而施,观势而行。对待一个为‘王’的英雄人物,炸弹与绣球同样有效,虚荣和利禄都一样重要,尤其是‘肉弹’比‘炮弹’更具威力,摆‘枕头八卦阵’胜于‘龙门金锁阵’,所谓‘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确是经验之谈。如范蠡要擒吴王夫差,利用西施去迷惑他;李园要夺楚春申君的权位,唆使妹妹李嫣去做妾侍。这都是一种间接性的软性擒拿术,其作用在于擒思想,目的使之沉糜腐化,用在政治上居多,在军事上的‘擒王’,却非硬功夫不可。说到战国时魏文侯的邺都令西门豹严惩恶乡绅和老巫婆的故事,的确是‘擒贼擒王’的好例证,以致巫风邪说被绝,兴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这辞意是说:两军对垒,不直接抗击它的锋芒,而是削弱它的气势,从根本上减削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服它。
‘釜底抽薪’这句话,系根据北齐时那位撰著魏书的‘北朝三才子’魏牧所写梁朝文里面的‘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而演绎出来的,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的意思。‘釜底抽薪’和‘扬汤止沸’是同义语,意义却有区别。‘扬汤止沸’是在事发之后,想办法使之缓和,防止继续恶化,这是暂救一时的治标办法。‘釜底抽薪’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整顿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治本的办法。用在斗争中,‘釜底抽薪’是一种‘兜底战术’。在互相对垒、剑拔弩张的时候,避免作正面的主力攻击,而从对方的幕后去下工夫,侧面暗算,扯其后腿,拆其后台,使它于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泄气的皮球。‘兜底战术’的妙用,在于听之无声,视之无形,无穷如天地,艰知如阴阳,施用暗往明来、阴差阳遣的手段,使对方堕于术中而不觉。
孙子兵法所谓‘微乎微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令。’司令,就是指能够掌握敌人的生死如天上的司命神一样。即是说,在战斗中已掌握了主动,可以困惑敌人的意志,左右敌人的行动,这是一种放冷箭的攻击,配合一套造谣捣乱,滋事困扰,既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可以一战而缴人之械,可谓高明之至。不管在情场、商场、战场或人生的政治舞台上,这‘釜底抽薪’实在是最狠毒的阴谋,大有大效,小有小效。在战场上,此计利用的最多。
战国时,燕昭王拜乐毅为将,兴兵复仇,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墨、莒城未下。乐毅想笼络民心,不逼之太甚,只把二城围困住。及至燕昭王薨,惠王即位。新王与乐毅素有矛盾,齐将田单见此情形,乃施‘釜底抽薪’之计,要把乐毅弄走。遂派人往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能于六月间连下齐城,自立为齐王。’惠王听说,即阵前换帅,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兵权,乐毅畏罪,逃到赵国去。骑劫一上任便尽改旧法,下令攻城,卒被田单几番用计,驱火牛大破燕军,杀了骑劫,尽复失地。
秦国的范睢也用此计大破赵国。秦王攻赵,赵将廉颇严阵固守,秦军不能越雷池一步。赵王不明廉颇战术,屡下令进攻,廉颇不听。秦相范睢见此机可乘,使间谍造谣,说‘秦是最怕赵括将军,廉颇实一庸才,怕死不出,早晚定被擒获。’赵王信以为真,乃使赵括代替廉颇,范睢知赵王中计,乃暗遣上将白起增兵,诱杀了赵括,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万。
楚汉相争时,项羽对刘邦用过此计,却瞒不过张良,白费了一番心机。当在广武会战的时候,项羽想逼刘邦退兵,拿出刘邦父亲来,置于油锅前,对刘邦说:‘如不退兵,即将你父烹杀。’这时,如果刘邦心一软,可能罢兵归降,而项羽就可以坐稳王位,历史就要改写了!但张良早就教会了老刘,老刘反而笑起来说:‘我与你是结义兄弟,我的父亲亦即你的父亲,要怎样做我都无所谓,若要烹杀的话,最好分给我一杯羹。’这样一来,项羽简直就拿这个赖皮刘邦刘大侠没有办法了。
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还不是后主刘禅中了司马懿此计,把诸葛亮在前线召回?
以上的实例是属于军事上的,属于政治上最出色的就是墨子的非攻术。战国时,公输般,即鲁班替楚王建造了一套新式武器,要去攻打宋国,墨子知道了消息,不远千里地去阻止他,在楚王面前,即席和公输般表演了九次的攻防演习、咬牙较战,卒至把好战分子吓阻住,才避免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还有,我们的圣人孔夫子竟也在这‘釜底抽薪’之计下栽了一交,要流亡国外过过流浪生活,可见仁义道德之化身,经不起六壬一扭,也从此证明,诡计的使用对象,最见效的还是那些道学先生。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否则,齐景公为何能气走孔夫子?
还有一个最精彩的故事,以一个小偷而做出安邦定国的伟业,无非也是用了这‘釜底抽薪’之计。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战国时,齐国出兵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子发率兵抵御。交战三次,三次皆败,眼见就要挑白旗投降。用尽很多计谋都没有办法,齐军始终未受影响,反而声势愈强。子发正在无计可施、无路可行、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一位做小偷的求见统帅,说:‘我会偷盗,到此时候,愿去敌营试一试,相信会扭转局势未定’。子发无可奈何之际,姑且派他去活动一下。于是,这名小偷便摸摸偷偷地进入敌营,偷了齐将帐子交给子发,子发使人公开还给了齐将。第二晚,小偷又偷回齐将的枕头,又送还了。第三晚,小偷又偷到齐将头上的发插,子发复使人奉还。齐将不禁大惊了,心想这样下去,岂不成了连脑袋都会被偷去?于是急忙下令班师回朝,因此,楚国才转危为安。这真是超级国际笑话!精彩!精辟(屁)!”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这段辞意是说: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利用它力量虚弱而没有主见,使它顺从我,像人随天时而作息一样习惯、自然。”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这辞意是说: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冒然进犯。在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