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1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野王(今河南沁阳)地区。韩王非常恐惧,忙派使臣入秦,表示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减轻秦国对韩国施加的压力,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出兵攻赵,引发了长平之战。此战最终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国以赵国割地六城予秦而撤军。但是,赵国在秦国撤兵后,又不愿如约割地,因而激怒了秦国,秦国便出兵邯郸,引发了邯郸之战。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继续。在此期间,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失败的惨重教训,改变了军事战略,在强敌面前,力求做到‘先为不可胜。’他们策划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合力同心,治理国家。他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还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来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这样便造就了全国上下奋起抗秦的有利势态;对外,赵国积极展开合纵活动。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定了合纵的盟约;同时以灵邱(今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活动,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顺利建立起来。待到战争开始,赵国制订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敌疲敌的作战方针,使秦军处于劳师远袭,远来疲惫,顿兵攻坚的困难境地。最后,赵平原君赵胜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椎杀晋鄙、率军救赵,楚相春申君也随后杀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于邯郸,秦将王龄率残部逃回汾城,另一部分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赵国。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秦军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落下漫长的历史帷幕。

纵观邯郸之战,赵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他制订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保法’;同时制订了以守为主,等待外援,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了师劳兵疲、顿兵挫锐的情形之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赢得胜利。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冒)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孙子曰:‘胜可知而不可为。’邯郸之战的胜败得失,足以启迪其百年后世的军事家们。孤军深入敌国,以众国为敌,岂有不败之理?”

五、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贵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曹公曰:用兵任势也。(用兵要善于利用‘势’。)

曹公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曹公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曹公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先出兵正面交战叫正,后出兵从旁奇袭叫奇。)

曹公曰:以至实击至虚。(用最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可一破千里。)

曹公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下面抵挡敌兵,奇兵乘敌不备从侧翼奇袭。)

曹公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曹公曰:发起击敌。(曹操说:节,指的是疾猛地攻击敌人。)

(故善战者,其势险,)曹公曰:险犹疾也。

(其节短。)曹公曰:短,近也。

曹公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曹公曰:旌旗乱也,示敌若乱,又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整齐也。

曹公曰:皆毁形匿情也。

曹公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乱也。

曹公曰:形势所宜。(军队的实力和气势,应该处理恰当。)

曹公曰:见羸形也。(这是说故意装出软弱的样子,来引诱敌人。)

曹公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曹公曰:以利动敌也。

曹公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曹公曰:任自然势也。(这是说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兵势篇的著名典范,便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之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所,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正是明线暗线双管齐下,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首先在于他在谋略上高于袁绍。在袁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攻他时,他能够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制订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也能够抓住要害。这一点可以从曹操选择官渡作主战场上看得出来。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因此,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呃其咽喉,使袁不得进,为反攻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曹操的胜利还在于他精通兵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白马、延津前哨战中,曹操以佯攻示形于敌,调动袁军并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在白马初战告捷领兵撤退时,能有利诱敌,以卒待敌,最后击败了袁军,顺利地退回官渡。在决战中,曹操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懂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灵活地变换战术,正奇并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的道理。因此他积极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态势,在得知袁军将全部粮草聚集在乌巢又疏于防守的信息后,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果断地决定派精兵奇袭乌巢粮库,一举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得袁军弹尽粮绝,军心动摇,为曹军主力部队战胜敌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孙子兵法所说用兵作战‘以正合,以奇胜’的极好印证。从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上,也能从反面印证《孙子兵法…兵势》中要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袁绍的失败,败在他不知择人而任势,不懂战术的变换。他只知下面作战,不懂正奇并用;同时又骄傲自负,不能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常常坐失良机,最后将原有的兵力优势丧失贻尽。官渡之战的这些经验教训,历来被兵家所关注,至今仍可以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六、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不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胜者,攻其所地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也,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