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丈所言即是!悟静敢问,何谓佛祖?”
“何谓佛祖!释迦牟尼便是。”
“何谓佛?”
“佛即佛!”
“何谓佛即佛?”
“佛即我,我即佛。佛是人,人是神。人人是佛,佛是人人。”
“何谓菩萨?”
“菩萨,就是有觉有情。”
“何谓有觉有情?”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垂’之译音,简称菩萨。菩提是觉,萨垂是情,此即有觉有情。”
“有觉有情,其指人乎?”
“有觉有情,非仅指人,其指所有具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灵。”
“如此说来,菩萨是有觉有情之生灵,那为何都将乐善好施及扶贫济困之人称为‘菩萨心肠’?”
“此乃民间通俗说法。菩萨是有觉有情的,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之苦。”
“菩萨本义,指一切生灵。那庙堂之中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算不算菩萨?”
“阿弥陀佛!它们既是泥塑木雕,何来觉情?何谓生灵?何谓菩萨?”
“方丈所言即是!一些信佛迷信之人,实在是曲解了菩萨的真正含义。”
“菩萨之本义,绝异于民间观念。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誓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之人。所以,一切妖魔怪、土地蛇神绝对不能称之为菩萨。”
“既是如此,何谓鬼?何谓神?何谓灵魂?”
“在民间信仰之中,灵魂与鬼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在民间,对于灵魂存在的相信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其实,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只不过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但是,按‘六道轮回’之说,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至于灵魂,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魄则是随生而生,随着肉体消亡而消亡。所以有‘三魂七魄’之说。但是,佛教并不承认这一套的灵魂观念。因为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因缘生法。以‘生死无常’之观来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一切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故此,佛教认为,从根本上看,一切空无一物,也即‘自性本空’。”
“方丈!如此说来,佛教根本不承认鬼魂神魄的存在。”
“善哉!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鬼神。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汝可记清否?”
“悟静知错,已铭记于心。”
“嗯!佛教的神,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之鬼便是神,天的扈从也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淘汰鬼、多财大福鬼,其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之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或者分为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土地等神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教经典中通常提到的是天龙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神、乾闼神、阿修罗神、迦楼罗神、紧那罗神、摩侯罗迦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神,也有恶神。万象神功,至少包括这所有的鬼神魔怪!”
“老方丈!何谓夜叉神?”
“即飞空鬼。”
“何谓乾闼神?”
“即天空音乐神。”
“何谓阿修罗神?”
“即非天神。”
“何谓迦楼罗神?”
“即金翅鸟神。”
“何谓紧那罗神?”
“即天上歌唱神。”
“何谓摩侯罗迦神?”
“即大蟒神。”
“孰是善神,孰是恶神?”
“谁都是善神,谁都是恶神。善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此说来,天龙八部是善恶混杂其中,难分真伪了?”
“非也?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层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彻底圆满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萨,了生死入涅磐,根本也没有什么善恶可言。至于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走出世间法,乃是无善无恶。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象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故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区别,唯有如此,才能平等博爱地来普渡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
“方丈!佛教不言善,不言恶,那人性之本究竟是善还是是恶?”
“悟静!看来你还未领悟老衲刚才所言的真正含义。”
“方丈!悟静在入佛门之前,虽是一介武夫,但我对于世间各家学派对‘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还是了若指掌。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性本恶,杨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甚至还人推崇孟子主张‘食,色,性也’,而后人则多数倾向于孟子。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阿弥陀佛!悟静!你休要再受其观点主张的影响,只要你一心向佛,总有一天会悟出禅机,你便不会再搅在‘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之中。到那时,你便会超凡入圣,无有生死善恶之分了。”
“方丈!总而言之,佛教之中还是有善恶之说的。”
“阿弥陀佛!悟静言之有理。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也就是说佛教也主张人性本善之论。但是,事实之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以说是性恶论。然而,佛教的本质,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既是如此,佛教之善恶,当应随缘而定。”
“善哉!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却是性恶之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适其所适、因缘而定。若比根本上说,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也就是业。但他们却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孟子偏重理性价值,所以说是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而实际上,他们都是片面之观。从这一点上讲,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看众生皆有佛性,他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达成‘佛性’目的。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人之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如此说来,佛教的善恶观与杨雄的善恶混合以及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论有大同小异了?”
“阿弥陀佛!不可如此乱加联系。佛教善恶之观超凡脱俗,谁也无法取替。佛教说善说恶,但其本质上又讲无善无恶。可这也不能等同于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之论,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之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只是在出世以后,才设法加上善恶的名目。这从根本上来说,性无善无恶论便没有道出人性之本源。而佛教认为,人性的善恶之观不是一成不变,要彻底废除一切善恶及无善无恶的定论。”
“阿弥陀佛!经老方丈这么讲说,悟静渐渐在开悟。”
“阿弥陀佛!不再言善言恶,你则会立即醒悟。”
“承蒙老方丈开导。请老方丈继续为弟子说法。”
“善哉!汝还有何佛理未通?”
“弟子请问,何谓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即是说宇宙众生、大千世界不可胜数。”
“何谓大千世界?”
“佛教以每一千大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一千的三次方个太阳系,相当于天象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