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之乱臣贼子-第5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迟了,李信丢出来的蛋糕都已经吃完了,江南的世家们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所以才会如此拼死的反对重商。

“二十年?那是韦大人得到的数字吧!可是老夫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二十年的储藏粮食,随着丞相地盘的扩大,还需要抚恤新占领的地方,一旦有旱灾或者是水灾,这些粮食就需要来救灾;一旦像前朝一样,数年干旱,那这些粮食也是要放出去的,不然的话,就会引起天下大乱,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是如此。”萧瑀却是娓娓道来,说道:“丞相,商业发达了,许多人都会去经商,田地荒芜,经商的钱越来越多,就更加不会去种植农作物了,这样粮食在未来还是会继续减少,失去了粮食,朝廷一旦有灾难发生,那事情就严重了。”萧瑀拱手大声说道。

李信闻言一愣,心中却是暗自思索着眼前的情况,重商那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萧瑀说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重商的缘故,有许多人都抛弃了农田,这样一来,固然是为朝廷增加了税收,但是同样的,也使得朝廷的粮食减少,眼下倒是有隋朝的粮仓支撑,但是天长日久,这种情况显然就不是一个事情了。朝廷手中若是没有粮食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以前倒是他想当然了,重商固然很不错,但是重商也是有许多的弱点的,难怪历朝历代重商者很少,一方面固然是封建儒家思想所导致的,也有防止商人得到大量权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原还是重要是小农经济,农业对天下是非常重要的。而偏偏现在的农业并不像后世那样相当的发达,亩产千斤正常的很,现在的农业恐怕不行,粮食产量提不上去,加上种子跟不上,而老百姓进入工坊之后,能赚到更多的金钱,自然是有许多的老百姓就放弃耕种了。

这样的损失绝对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整个朝廷,萧瑀或许是有私心,但是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像萧瑀所说的那样,这样的事情或许还会越来越严重。耕种的人越来越少,日后一旦有个天灾或者水灾,对朝廷的打击那是不用的,若是到了帝国的末年,天灾加**,朝廷若是没有足够的储备,天下必定会被其他势力所夺。

只是商业乃是李信注重的地方,没有商业,李信就没有钱,没有钱如何能征召更多的军队,如何能统一天下。

“裴老先生,你怎么看?”李信环顾左右说道,农、商两个都是朝廷的根本,若是为了农业而放弃商业,李信显然是不愿意的,但是农业耕种的人越来越少,也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李信也是要重视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两者都一起上就是了。”裴世矩想也不想的说道:“商业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金钱,朝廷绝对不能抑商,一旦抑商,朝廷就没钱,但是也不能不重视农桑。农桑乃是国之根本,农桑不兴,国中无粮,朝廷若是没有粮食,一旦有朝中有急事,没有粮食,那不就是天下大乱了吗?所以农桑绝对不能出现问题。”

“老大人这话,说的倒是轻巧,只是现在老百姓都已经去经商了,去作坊劳作了,有多少人愿意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呢?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早就不愿意了,早就想着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内,赚取更多的金钱,用最简单的方式,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萧瑀不屑的说道。语气之中对裴世矩的说话很是不满,见过和稀泥的,但是在这样的大事情上,却不喜欢裴世矩也和稀泥。

“呵呵!萧老大人这话可是误会了。”裴世矩笑呵呵的说道:“老百姓之所以放弃农桑,不过是利益而已,他们种植农桑是没有利益可言,既然如此,何不种植农桑,朝廷予以补贴就是了,而且老夫以为,能经商,能进作坊的,却是很少一部分。只要有利益,天下的人都会继续经营农桑的。”

“老大人所言甚是,既然有经商的,那就有放弃耕地的,朝廷可以允许这些人租种那些不需要田地的人家,只要交上少量的租子,就能种植农桑,这也是一条道路。”韦园成也笑呵呵的说道。他现在韦氏重视商业,商业所得到的利润占据着绝大多数,一旦李信要抑商,对于韦家所产生的损失是巨大的,第一个不想李信走老路的人就是韦园成和关中的那些利益既得者。

“造成农民不喜欢种植农桑的就是农业获得的金钱太少,属下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就是朝廷每年在秋收的时候进行高于市价进行收购,让老百姓赚取金钱,朝廷也能收到更多的粮食,第二就是种子,朝廷不是成立了格物院吗?丞相何不让格物院的人研究一下,能不能提高粮食的单产量呢?”裴世矩双眼一亮,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目光闪烁,盯住李信说道。

“种子?”李信点了点头说道:“南方现在都能一年三熟了,一方面是气候的缘故,但是北方若是种子好的,也能一年两熟,种子是很重要。”李信心中却是叹了口气,后世为什么能重商,那是因为天朝根本就不愁市场上没有粮食,不但天朝自己高产粮食,就算是在世界上,也是有种粮食的地方,所以才能重商,可是李信这里,想要走这条路,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百五十章 民间'

关中沃野千里,自从前朝秦国的郑国渠横穿整个关中的时候开始,关中就成了中原有名的粮食产地,就算是到现在,关中平原还是养活了不少人,眼下已经是六月尾。许多稻田里的水稻已经茁壮成长了,因为今天的雨水比较好,所以今天的水稻看上去比前几年要好的多,在田埂之上,不时的可以看见不少的庄户佃户在伺候水稻。这是在收割前,最后一次灌溉,田边不时的传来一阵阵哈哈大笑声,这种声音是充斥着对丰收的喜悦。

因为减租减息的缘故,这些水稻有一半都会成为佃户自己所有,剩余的部分或者是国家购买,或者是交给地主。所以这些老百姓脸上都是露出了笑容。

远处飞奔而来一队骑兵,为首之人面色英俊,身披大氅,在他怀里,还抱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孩,头上也戴着一顶小毡帽,正好奇的望着眼前的一切。

“丞相,这片地是位于渭水南岸,因为今年雨水充沛,所以看上去水稻倒是成长的很不错。”在年轻人身边,还有一个中年书生正陪同在一边。能当得起如此称呼的,普天之下,也只有李信才能拥有,这一行人正是李信前来,跟在他身边的除掉杜如晦等人之外,还有李承宗,小小年纪也被李信带了出来,看看民间的辛苦。

“克明,你发现到这些水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李信从马上跳了下来,然后将李承宗抱了下来,放在地上,手中的马鞭指着身边的水稻说道。

“这个,属下对此并不熟悉。”杜如晦微微尴尬的摇摇头说道。他虽然学究天人,但是也只是对政务上,而不是对农业方面。实际上,不光是杜如晦等人,就是其他的人对农业也不是很熟悉,虽然是以农为本。可是要深入民间,了解如何种田,还是差了一些。

“父王,您知道如何种田吗?”李承宗仰着小脑袋好奇的询问道。

“我当然了解。”李信笑呵呵指着眼前的田地。说道:“虽然这些稻田种的是密密麻麻,但是这样对水稻的生长并没有什么好处,一颗水稻的茁壮成长,恩,最起码两颗水稻要有一尺的距离。保持双方的空隙,才能吸收到土壤中的肥料,嗯,克明,你看看,眼前得这种水稻生长方式是最简单的种植方式,没有采用任何肥料,基本上是靠天收。”

“这位公子,那哪里找到这种肥料呢?”远处的几个老人听见李信的交谈,虽然看着李信身着不俗。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但是还有人壮着胆子询问道。毕竟此事关系到自己来年水稻的收成,关系到一家人的饭碗,不得不壮着胆子询问道。

“人、牲畜的粪便都可以。”李信哈哈大笑道:“这才是天然的肥料,在水稻刚刚种植的时候,可以撒上一些,就有利于水稻的成长了。”

“这个?也行?”老人一阵迟疑,毕竟粪便乃是污秽之物,撒到稻田里,会不会太过于荒唐了。众人顿时一阵迟疑。

“老人家。我家公子学究天然,说的肯定是有道理。老人家明年若是种稻的话,可以试试看。”杜如晦也不知道李信说的可有道理,但是还是跟在后面认真的说道。

“老人家。那是筒车吧!”李信望着远处的筒车,这应该是比较古老的水车了,一个巨大的轮子上装着竹筒,一部分进入水中,看上去极为高大,或是用人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