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家萝莉好种田-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娃们得了旨意瞬间腿也不疼脚也不酸,跑的相当快。

    她抿唇笑笑,村里孩子还是很淳朴的,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该认错的认错,技不如人甘愿受罚也没有半分怨怼。

    见几人安全和家人汇合,武暖冬转身要下山,谁知正好看到一道瘦弱身影站在她身后。

    李隐冷戾的瞪着她,吼了一声,“谁让你多管闲事,滚开!”说完撞开她往山下跑去,看样子是极度的气恼。

    武暖冬挑眉。丈二摸不着头脑。这娃又犯病了!

    李隐那天的情绪突变,武暖冬没时间深究,她正忙着甘蔗田和榨糖的事情,成天在田头查探甘蔗的生长状况,要不就是跟着爹到钦州城的铁匠铺子打造用于榨糖的设备,连两天一次返镇进学都耽搁了。

    一般的甘蔗是砍成两三节做种的,玉府出产的品质过好。哪怕是被武暖冬按节切成一段一段的当种投放到地里。半个月竟是全部成熟了。

    好在此时很少有人大批量的种植这种作物,而且它们的区域性极强,平吉镇范围没有甘蔗田。周围人不是十分清楚它的生长周期,所以武家甘蔗地的异常并不打眼。以后用这些新长出的甘蔗再做种,一代代的传下去便会逐步的恢复正常了。

    “留下好的做种,其它的砍下放到仓库里暂存。”大约在周朝甘蔗便传入南方地区。自古中国人就有啃食甘蔗当零嘴的习惯,作为水果还真不新鲜也卖不了多少钱。

    从神虎峰第一重的后山找到的甘蔗原本只是普通的野生之物。但自古岭南甘蔗就是多糖多汁,不过比起种植园特意培育的果蔗和糖蔗不管水份还是甜度还是不够的,好在玉府灵水功能强大、土地肥沃,被它们滋润了许久。如今这些甘蔗早脱变成高产高糖、株大茎粗、皮软多汁的顶级制糖种,并且还没有易感病虫害的缺点。

    趁着春天还没过完,武暖冬打算大批种植。免得入夏种的甘蔗违背常理的大获丰收遭人疑忌。

    不过在这之前她必须先榨出糖来,见了成效方可大规模生产。不能光靠着金手指就能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武暖冬查遍书屋中几本历史文献,‘沙糖’一词,出自于唐初,由于其呈河砂状,故名沙糖,便是现代的‘砂糖’。是当时唐太宗不惜数万里之遥,派人前往孔雀王朝摩揭它(印度)求取了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进行生产的熬糖法,从而加快的制糖的生产周期。

    沙糖由于其色泽为白色霜状物,又称为‘霜糖’。现代砂糖有白砂糖与赤砂糖之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白砂糖远比赤砂糖复杂,然而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色泽多为白色或接近白色,便知此时的制糖工匠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及脱色工艺。

    武暖冬对比了下,唐代与现代的生产流程竟是相去不远。‘霜糖’的生产关键是脱色,据《新唐书》载,唐高宗李治时期,制糖工匠发明了‘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其法是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入黄泥浆,以现代技术观点而言是把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制取白糖。

    如今的制糖法收藏在少数商家之手,比如皇商梁家、大商徐家等寥寥几户。

    而且此时的沙糖并不等同于现代的细砂糖,它们颗粒较粗大,不好融化,像是凉拌菜、糕点等一些食材中并不适用,也导致很多美味因这些限制不能制作出来。

    武暖冬要做的就是细砂糖和绵白糖,同时也等于开辟了很多新品种美食的出路,让盛唐的饮食更近现代一步。一想到很多久违的美味,武暖冬干劲更是十足了。

    甘蔗已经成熟了,制糖工具便不能忽视的提上日程。

    现阶段制糖还是需要保密,她一家获得制糖新法对于市场冲击不大,若是太多人熟知,大批新糖入市,不但对武家有损,那几户大商之家也不干哪!

    到时倒霉的无疑会是他们武家。

    所以武暖冬在打造制糖工具时,很是谨慎,也多了几分麻烦。

    大件,如铁桶一类的,在钦州城附近的小镇打造,而复杂零碎的关键零件则由钦州城的打铁大师来锻造。

    之后到别的镇子交叉着拼装,装好了,其他铁匠也猜不出是做什么的,即便猜出用途,某些精细零件也是他们打造不出来的。

    就这样反复折腾,不合格的重新打回修改,等到全部到位又过了半个月,那百亩甘蔗又熟了一茬,下人们几乎快忙不过来了,田地收成太好,不光是甘蔗还有草药和粮食,****夜夜,终于在十天后都收入大库房和空余的下人房里。

    药材炮制由药农一家负责,药农东老带了几个下人小娃为徒,用的是井水和武家‘炼药秘方’,罗掌柜收了两回,次次满意而归。

    药材和果蔬在村里的轰动不算大,毕竟他们不懂种植也就不觉得有甚稀奇,倒是水稻的种植方法引起村里人的注目。

    这鸭、鹅往洼地里赶也就算了,它们粪便能肥田,怎得连些鱼蟹也住进了田间里。

 第一百二十三章、上门

    程子境归家时,正好赶上武家预订的大批水生动物到了货。

    膛目结舌的看着武暖冬指挥下人和她爹将这些活蹦乱跳的活物倒入灌满水的洼地里,瞬间长得绿油油的高苗间流动着鱼蟹,好不热闹。

    “这……这放在一起,还不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蟹吗?”站在田垄上,程子境有些心急的说:“暖暖,把它们捞上来吧!要不你家的苗苗全毁了!”

    “傻二二,你看,鱼有鱼道、蟹有蟹路,我并没有放到一起。我这里养的全是河鲜,和你家的海鲜大为不同,各有风味,以后给你家泰和楼添新菜。”武暖冬笑眯眯的拍了拍他的胳臂,“它们还小,为了防止它们争斗,暂时先分开养。洼地里的浮游生物够它们食用的,它们的排泄物是酸性的,能中和田里的咸碱性,荒田慢慢会变成肥田。”

    “它们啃嫩苗怎办?”程子境还是忧心忡忡,他是根本没听过此法,若是不行,武家还不赔大了。赔了不怕,泰和楼最近火热,程家布坊的妆花缎布料也将面市,赚到的钱足够缓解武家的危机,就怕武家人埋怨暖暖,让暖暖失望伤心。

    “苗扎根深又长了一些和野草不同,鱼蟹能分辨,况且田里浮游生物滋生,有肉谁还吃素哪!”武暖冬丝毫不担心,“等到鱼长到一斤以上,它们便能混居了,这样螃蟹能将新生的小杂草剪碎,自己吃不完的鱼吃,省去人工除草的时间。”

    “不对,不对!”程子境想到什么赶忙摇头,“还有一种草不行,那草太硬,螃蟹剪不碎。我家每年除草都要费不少的功夫。”

    虽是不懂浮游生物是什么,但是能肥田和除草他是明白的。只是程家水塘有一种草很顽固,似乎螃蟹也无可奈何。“叫什么来着!”程子境很少上田间,一时想不起来。还是后面的程管家提醒。

    “少爷,是稗草。”

    “这种草长得像是水稻,实则是最害粮食的,是不?”武暖冬哪里能不做全功课。小手一指,颇有气势的横扫一片,“那些鸭仔鹅仔的,就是为了对付它们。”这种草小时和水稻一样,等到长成。杆也老了,而且它们生长极快,易活,通常会抢夺水稻的营养。等鱼蟹认出来为时已晚,因为咬不动它了。但是鸭鹅不同,若不是附近没有卖大雁的,养些大雁也不错。到时矮草鸭子吃,高草鹅吃,粪便照样肥田,一举多得。

    武暖冬跟程子境细细讲着。←百度搜索→遇上程子境这种五谷不识的主,纯属是想多听听暖暖说话、陪陪她而已,倒是程管家一双老眼越发的亮了,自是明白其中道理。

    在两人闲聊完,不甚好意思的磨蹭了过来,平素很是爽快的人这时有些磨叽,武暖冬一笑,善解人意的解了围,“程伯是想把程家田也改良成这样吧?”

    “对,对!”程管家毫不犹豫的点头。随即略显惭愧的说:“这该是姑娘独家之法,老奴不该强求的!”

    “我说,便是不打算保留,只要村里人来讨要。也不会吝啬,更何况是程家。”武暖冬调皮的眨眨眼,“哪里是强求,明明是我主动告诉你们的。再者程家帮我们颇多,还需说这些客套话。”

    本来对程子境********卖铺子的事情,程管家多少有些埋怨武暖冬。可是想到这一切是自家少爷过于癫狂重情,跟人家小姑娘半分关系都没有,除了暗自唏嘘着急也没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