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国志》那样,以本朝的人写前朝的事难免会有很多顾忌,更别说这里面还牵扯到本朝的几位开国之君,所以陈寿不得不小心谨慎,有的地方语焉不详甚至略而不提,这倒不是陈寿胆小怕事,而是如果不这样写就不可能通过审查,即使写成了也没有出版社敢出版,搞不好还要被封ID甚至杀头。
《晋书》就不一样了。唐朝和晋朝隔了好长一段时间,中间既有乱糟糟的南北朝,又有短暂而强大的隋朝,大唐的天下就是从隋朝手里得来的,所以对晋朝的事应该没那么多忌讳。更何况《晋书》里涉及到诸葛亮的地方主要出自《宣帝纪》,而《宣帝纪》的作者就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那就更没忌讳了。文字狱历来是皇帝对付别人,还没有人敢用文字狱对付皇帝。皇帝写文章没有禁用字,不怕封ID,不担心出版,更不用负文责,也不会被杀头。
可既然这样,为什么《晋书》里的诸葛亮与民间传说甚至其他史书里的诸葛亮大大不同呢?是不是其他史书错了,诸葛亮真的就是《晋书》里描写的那样?还是李世民有自己的选材角度,作为开国之君他对同样开基立业的司马懿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
好了,扯得太远了,接着说诸葛亮。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是他和诸葛亮第一次交锋,尽管不是面对面的那种。这一次的结果应该是司马懿胜了,但诸葛亮也没败,失败的只有倒霉蛋孟达。这一次战役中,司马懿的目的是平叛,他完成了任务;诸葛亮似乎也没打算借这孟达反魏有所举动,所以他也必能算失败。
两人第二次交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打了几个胜仗,有所斩获,他最后撤兵也不是因为司马懿的原因;而司马懿本来定的战略目标就低,他没打算击败诸葛亮,只是想挡住他的去路,最后他的战略目标也达到了,不过不是凭他的真本事,而是老天帮忙。所以这次两人交手的结果应该是诸葛亮胜了,但司马懿也没败。
前面两次交锋,诸葛亮和司马懿应该是打成平局,究竟谁会最后胜出,就要看第三次PK的结果了。
广告很短,不要走开!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六章 诸葛亮 第二十五节
(更新时间:2007…5…1 12:52:00 本章字数:2297)
一直感觉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名字就是老天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司马懿”,下联是“诸葛亮”,横批应该是“北伐”。之所以说“司马懿”是上联“诸葛亮”是下联,主要是考虑对仗,事实上一直是诸葛亮出上联,司马懿疲于应对。横批是否恰当还请大家指教。
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北伐——又出上联了!
《晋书》记载,早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军时,曹魏众将就料到他还会来,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认为明年庄稼熟了的时候诸葛亮就会来,既是北伐,也可以顺道抢些粮食,而且出兵地点可能在陇右。司马懿不认可这个推论,他在仔细分析形势和对手后给出了自己的预测。他说,诸葛亮两次兵出祁山,一次攻打陈仓,都失败了,下次如果他还来,一定会扬长避短,不再攻城,而是“求野战”,所以他下次北伐的地点应该在陇东不会在陇西;而且诸葛亮一直为军粮发愁,下次他一定会攒够了军粮才能来,这大概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司马懿大胆预言诸葛亮下次北伐的时间是三年后,地点是陇东某处。
虽然司马懿在传说中屡败于诸葛亮,但他能成为诸葛亮对手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他绝非泛泛之辈,这一次他准确的预言就是个例子,诸葛亮大军果然在司马懿预计的时间出现在预计的地点。
诸葛亮这次准备充分,不但粮草足备,还把原来运粮的专利产品木牛升级为流马,专为解决粮草的运输,看来这次他打定主意要长期作战了。同时他还联合东吴,双方约定一起举兵,两路夹攻,杀曹魏个措手不及。
曹魏政府听说诸葛亮又来了,虽然不像以前那么害怕,可还是“忧之”,于是又派征蜀护军秦朗带人马两万增援司马懿,当然前线总指挥还是司马懿。当时曹魏诸将都建议隔着渭水在北岸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倒是同意对峙不打,但是这三年里没人刺激他,他的“恐亮症”减轻了不少,竟然要渡过渭水到南岸与诸葛亮对峙。
其实司马懿这样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对付诸葛亮的妙计就是“拖”,他算准蜀汉的粮食供给不会很及时,所以就凭着这个优势放心大胆地一拖到底。现在渭南的庄稼就快熟了,如果任由诸葛亮在那里驻扎,他一定会把渭南的庄稼尽数占为己有,蜀汉得了这么多粮食,又可以多拖上很久,那要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没办法,司马懿只好大起胆子渡过渭水,在南岸与诸葛亮对峙。
他渡过渭水之后立刻背水扎寨,这的确是个大胆的决定,背水而战是兵家大忌,司马懿也是没办法了才这样做的。诸葛亮到了一看,好哇,你都敢过河了,还背水扎寨,那就来PK吧!于是派人挑战。没想到司马懿虽然气势汹汹地过了河,却根本没打算开战,只是据守,绝不出战。蜀汉挑战了几次,曹魏军都没反应,双方就这样相持了一段时间。诸葛亮一看,你又来了!这回可不跟你扯了,你在这守着吧,我换个地方过河!当即下令大军开拔。
《晋书》记载,早在诸葛亮开拔前,司马懿就对手下说,诸葛亮“若勇者”,就会出武功,依山而东;如果他向西上五丈原,那咱们大家就没事了。一直搞不懂司马懿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他真的看出点什么门道,还是就为了稳定军心?诸葛亮到了五丈原后就准备渡河。司马懿当然不会让他就这么过了渭水,当即派将军周当进驻阳遂,任务很简单,就是饵敌。又是饵敌!能执行这样光荣的任务,看来周党与司马懿的关系也很成问题。可诸葛亮根本就没正眼看这只诱饵,该干什么干什么。于是司马懿得出结论,诸葛亮“此意可知也”,我知道他要干什么了!汗,不会才知道吧?于是派将军胡遵、郭淮统大军进攻诸葛亮主力,双方在五丈原附近的积石展开大战。《晋书》没说谁胜谁负,只说诸葛亮没能渡河,只好退回五丈原。
这一战是《晋书》记载的,按照字面的意思,即使司马懿没能取胜,但也干扰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成功地阻止了他渡过渭水。顺便说一句,郭淮就是在诸葛亮这种魔鬼培训下成长起来的,他后来的成就都要归功于这段时间的培训。请注意,这里是说司马懿主动发起进攻。
双方又回到了对峙的局面。粮食!诸葛亮最担心的还是粮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下令份兵屯田,以为长久之计。他把一部分部队派出去,在渭水边与当地居民一起种田,虽然士卒和百姓混在一起,可是秋毫无犯,“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看来诸葛亮领兵打仗的能力可能稍弱,但他治军的本事却是没得说。
刚才说了,按照《晋书》的说法阻止诸葛亮渡河的那一仗是司马懿主动发起的,可实际上一直避免主力对决的好像恰恰就是司马懿,这一点在《晋书》里也有体现。《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多次挑战不得,为了激怒司马懿,特意选了一套“巾帼服装”送给他,以示羞辱。这件事在《晋书》中也有记载,当然啦,无论这件事是真是假,它都不会出现在晋朝人写的《三国志》里。
《晋书》记载,曹魏朝廷认为蜀汉后勤供应能力不足,利在急战,因此就严命司马懿不得出兵交战,以待敌变。司马懿严格地执行了这一命令,无论蜀汉如何挑战都坚守不出。后来把诸葛亮恨坏了,就让人送了一套“巾帼服装”给他,这个含意大家都明白,分明是说司马懿胆小懦弱,将他比作妇人。这可欺人太甚了!司马懿“怒”,可是并没有下令出击,而是立即上表请战,看来无论司马懿真怒还是假怒,他都没有失去理智。请战的结果当然是“天子不许”了。
这段故事在别的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应该是《晋书》的独家新闻,可以被评为年度特稿。看来唐朝人写晋朝的历史虽然因年代久远,有些史实不太准确,但毕竟少了很多顾忌。不过客观地说,《晋书》虽然记载了这段别的史书没有记载的故事,但在记叙时还是有意无意地在为司马懿开脱,它把司马懿不出战的原因归于曹魏政府。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