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数三国豪杰-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李严被废的经过都是《三国志》的说法,没找到其他的佐证。按说李严的这个把戏并不高明,先让手下人拿着自己的亲笔信骗诸葛亮撤军,然后又不承认。谁都知道狐忠是李严的参军,而且这么大的事,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把他的亲笔信保管好,这些都是证据呀!给人家留下这么多证据,分明就是给自己设套,哪像是打算事后不认账的样子?可偏偏李严置这些证据于不顾,矢口否认,这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李严能被刘备选中成为辅政大臣,至少说明他的智商没问题。可是这一次他干的事,别说是面对诸葛亮,就是换作一般人,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识破,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如果他的所作所为真如《三国志》所说,那这不但是对诸葛亮智商的侮辱,也是对他自己智商的侮辱。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小把戏(算不上阴谋,只能算把戏,还是小把戏)怎么看怎么不像李严这种身份的高官能玩出来的。难道这里有什么隐情,李严被废是为了别的原因,《三国志》的说法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这就要等历史学家来考证了。项飞说的是真正的历史学家,不是那种捧着书本“发明”各种奇说怪论的所谓学者,如果这样的学者也行的话,那项飞自己就可以胜任,不用劳动别人的大驾了。
  现在有一些人质疑诸葛亮,他们把李严被贬也归罪于诸葛亮,认为这是他做的手脚。项飞认为虽然《三国志》记载的这件事比较可疑,李严的所作所为与其身份和智商严重不符,但如果仅以《三国志》的记载来评论的话,诸葛亮并无过错。
  李严当时负责军粮运输已经出现失误了,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都应该被治罪。李严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要千方百计地掩饰,以至于出此下策。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运送军粮出了岔子,以李严的身份即使被追究也不会太严重,但他后来召诸葛亮回兵的行为就大错特错了,之前的过失还可以说成是无心之失,可以看作工作失误,后来的做法就使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错误而是犯罪了。李严存在着主观故意,破坏了这次北伐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这样的罪行杀他两次都足够了。可诸葛亮对他还算手下留情,并没有置之于死地的意思,即使在群臣联名上的表里也只是要求废李严为平民而已。
  有人说诸葛亮打击李严是为了夺权,这一点似乎也说不通。诸葛亮早把李严的军权夺来了,没道理现在才打击他。而且李严虽然位高,但没有实权,作为顾命大臣之一却很少呆在京师,更多的是镇守边境,这使得他既无权又没有根基,就连党羽都没几个。反观诸葛亮,不但大权在握,而且亲信遍布朝野,这就保证了他虽然领兵在外也能把持朝政,最重要的是,无论在朝在野,诸葛亮的名声都非常好,被大家寄予厚望,在蜀汉堪称第一人。对比一下李严和诸葛亮,就会发现两人差距太大,李严不会对诸葛亮构成威胁,诸葛亮也不会为此而打击李严。
  李严被废,他的儿子李丰当时正在诸葛亮手下任职,诸葛亮没有牵扯到他。如果诸葛亮真是想打击李严,就绝对不会放过李丰。在当时,一人犯罪,其家人无论是否参与都会被治罪,这大概相当于“连坐”,并发展为“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当时太正常不过了,当年的曹操就曾因为“从妹夫”犯罪而被撤职。现在诸葛亮没追究李丰,这对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恩典了。
  诸葛亮还给李丰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诸葛亮鼓励李丰放下包袱,努力工作,为兴复汉室而继续战斗。同时诸葛亮还让李丰多去“宽慰”李严(“宽慰”二字为诸葛亮的原文),并且希望李严能从这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还委婉地表示李严还有被起用的机会,原文是“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无论这是忽悠李严还是真心话,这都给了陷入低谷的李严一线希望,让他在黑暗中还有对光明的憧憬。 
  搞什么搞?!说啥也进不去管理区,只好等过一会给大家加精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六章 诸葛亮 第二十四节
(更新时间:2007…4…30 13:55:00  本章字数:2368)


  李严的儿子李丰虽然没被株连,但失去了大靠山,仕途也基本到头了,后来只官至太守,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尽管也算可以了,但以太子党成员的身份当个太守还是太小了。
  诸葛亮处理完内部事务就开始准备继续北伐了。他休整士卒,操练人马,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储备军资,并于建兴十一年冬把部队和粮食集中在斜谷口,随时准备出兵伐魏。这时曹魏的顶梁柱曹真已死,诸葛亮最大的对手就是司马懿了,他当然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对手。
  其实除了这次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手外,两人还有一次非正面的交锋,那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
  当时曹魏文帝曹丕刚死,他所看重的蜀汉叛将孟达一下子失去了靠山。本来叛将的日子就不好过,但是曹丕在时对孟达还真是不错,现在曹丕一死孟达只好独自面对周围不信任的目光。一下子从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变成了新君眼里的边缘人,这种落差是巨大的,孟达受不了。而且孟达叛逃后仍与蜀汉的高层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诸葛亮、李严都与他有书信来往。当然蜀汉这些人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策反他,不过手法高超,在拉家常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他进行洗脑,孟达长期以来一直被人家当做策反对象自己还不知道。现在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他决定反叛了。
  可是按照《晋书》的记载,此时诸葛亮的反应很是可疑。虽然他一直和孟达保持着书信来往,但那是工作需要,他本人似乎对孟达没有好印象。《晋书》说诸葛亮“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于是就用了个手段逼孟达起事。他派手下一个叫郭模的人诈降,投奔到与孟达有矛盾的曹魏将军申仪那里,并把孟达要谋反的消息泄露给他。申仪闻讯大惊,这么大的事他可不敢作主,立刻打报告请示。几乎就在同时,孟达也听说了这个消息,现在他无路可走,只能叛魏了,诸葛亮的目的也达到了。
  孟达的反叛对曹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王朝的覆灭,多亏了司马懿当机立断,果断出击,才能消巨祸于无形,挽狂澜于既倒。他一面稳住孟达,一面飞速进军赶来平叛。孟达不但因被迫起事而准备不足,而且还上了司马懿的当,错误地认为司马懿还没发现自己的企图。他甚至在给诸葛亮的信中乐观地估计司马懿大军能到自己这里的时间,认为怎么也要一个月左右,那时自己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谁来都不怕了。可是他的信刚送走,司马懿大军就到了。孟达随后又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这次他可没那么自信了,在信中他哀叹道:“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马懿一通猛,攻击败孟达。孟达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他至死都不知道是诸葛亮把他卖了。关于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的记叙,详见本书《大晋奠基人》一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段描述来自《晋书》,其他的史书,包括《三国志》都没有记载。这段记载里的诸葛亮让人感觉怪怪的,孟达反魏是多好的机会呀,对他伐魏是个多大的帮助呀,似乎没道理仅仅因为“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就把这么好的卧底浪费了。不知道为什么《晋书》里的诸葛亮给人这样一种感觉:阴险狡诈,善于权术,这回逼反孟达就是个例子;而且空有大志,没有真才实学,领兵打仗也少有胜绩,尤其是遇到司马懿,简直就是一触即溃,根本不敢交锋,只能闭门紧守。这个诸葛亮和大家心中的诸葛亮相去甚远,好像把他和司马懿弄颠倒了。
  《晋书》是唐朝人所撰,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人共同负责这项工作,甚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动笔参与编撰。《晋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等就是李世民写的,所以又被称为“御撰”。据说李世民临终前曾指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从他亲自为王羲之作传来看李世民还是很喜欢王羲之的字和他的人的,所以此说很有可能。按说唐朝人写晋朝的书应该少了很多忌讳,更何况领头的是当朝皇上呢!不会像陈寿写《三国志》那样,以本朝的人写前朝的事难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