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数三国豪杰-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前走了一遭。可是裴松之认为这段记载不实,因为按照时间推算,在蜀国来犯的时候许允已经被杀了,不可能给曹芳出什么主意。另外。项飞也觉得,如果可以这样发动政变,那也太简单了,所以同意裴松之的观点,这段记载不是事实。
  不管怎么说,司马师是决定废掉曹芳了。虽然他大权在握,皇帝的废立只在他一念之间,可是废皇帝的一些程序还是要有的,一些必要的手续还是要办的。要废皇帝首先要得到太后的批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这个好办,司马师立刻派人去运作。
  《魏略》记载,司马师命郭芝去“白”太后,看好了是“白”,就是告诉,不是请示。郭芝是郭太后的“从父”,也就是叔叔,由他来办这事最合适。郭芝来到太后住的永宁宫的时候,正赶上皇帝曹芳也在。郭芝一点也没有保密意识,他当即就把这个震撼的消息告诉了曹芳:“大将军欲废陛下!”曹芳当时就被震住了,二话没说,转身就离开了。郭芝和太后都是他的长辈,他这样转身就走,确实有些失礼,所以太后有些不高兴。郭芝趁机说道,“太后有子不能教”!现在大将军司马师已经打定了主意,而且又“勒兵在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这几句话说得非常硬气,也非常不客气,甚至大逆不道。要知道举国上下,包括皇帝在内,都要顺太后的旨,现在郭芝却要太后顺大将军的旨!真是主多大,奴多大!太后表示要见司马师,有话要说。郭芝答道:“何可见邪?”你想见就能见啊?!快把大印拿来!原来司马师早命人以太后的口气写了一份废帝的诏书,现在只要盖上太后的大印就是“真”的了,就具备了法律效力。在郭芝的一再催逼下,“太后意折”,只好命人取来印绶。
  郭芝办妥差事立刻回复司马师,司马师“甚喜”,随即召开所有大臣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议上,司马师宣读了太后诏书,大意就是历数了曹芳种种不是,说明他不适合再担任皇帝这一职务了。诏书一读,与会群臣都惊呆了。司马师演技堪称一流,他流着眼泪问大家,这是太后的意思啊,大家说怎么办?能参加这种会议的大臣都是高官,智商都没问题,事到如今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要考虑的是选择谁,说到底还是个站队问题。是站到皇帝一边,还是站到司马师一边,这是个重大选择。搞不好会影响仕途,甚至丢掉小命。不过这个问题似乎也难不住这些大臣。在司马师的追问下,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当年伊尹流放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他们的行为都起到了“权定社稷,以清四海”的作用,“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于今”,前有车后有辙,你说咋整就咋整,你就放手整吧,我们“惟命是从”!不愧是朝廷大臣,连卖主求荣的话都说得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东汉末年,虽然朝廷腐朽,皇权衰弱,可是当董卓提出废掉少帝的时候,朝中还是有人接二连三地站起来反对,面对面地据理力争。可是到了曹魏的时候,连个敢说话的人都没有!
  司马师见提议全票通过,也很高兴。就立刻带领群臣联名上了一道表。历数了曹芳的种种罪行,最后请求废掉曹芳的皇帝位,改封齐王。随即又祭宗庙,把这一人事变动告知先皇们。
  履行完这些手续,曹芳就合情合法地被废掉了,再也不是皇帝了。随即司马师派一队人马用一辆小车把曹芳送到他的封地。临行前,司马师再一次秀演技,他流着泪对曹芳说,我也不愿意这样,但我肩负着国家社稷的重任,我宁负圣躬,不负宗庙。演技不错,但对白太差,感觉有点像司马懿平定王淩叛乱时说的那句“我宁负卿,不负国家”。一起来送行的还有数十位大臣,其实慑于司马师的高压,可能没有几个是自愿来送行的,多数是司马师安排的,免得看上去太凄凉。这些人也就是走走形式,没什么说的。倒是有一个人哭得情真意切,他就是太尉司马孚。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的叔叔,也只有他才敢这么毫不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讽刺,曹魏群臣中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姓司马的!同样姓司马,同样痛哭流涕,司马孚和司马师的差别判若霄泥。
  曹芳被废这一年二十三岁,随后在自己的封地内度过余生。晋朝建立后,他又被封为邵陵县公。别人的级别是越来越高,可曹芳却是越来越低,由帝到王,由王到公,最后是一个县公,甚至比鹿鼎公还低!曹芳“薨”于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时年四十三岁,距他被废整整二十年,谥号“厉公”。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十三节
(更新时间:2007…3…1 14:17:00  本章字数:3189)


  司马师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谁来当皇帝。当然不会是他自己,因为时机还远不成熟,他要在宗室中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他一开始选择的是彭城王曹据,但由于郭太后的反对,最后司马师让步了,按照郭太后的意思,选择了高贵乡公曹髦。那么太后为什么要反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曹据是曹操的儿子,辈分太高了,与魏文帝曹丕平辈,是被废掉的曹芳的爷爷辈的人物,郭太后的老公魏明帝曹叡应该称其为叔叔,当然也是郭太后的叔叔。如果他当了皇帝,这人物关系就太乱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郭太后怎么办?总不能让叔叔管侄媳妇叫太后吧?用太后的话说“我当何之”?该把我放到什么位置?后来大家一商量,最后决定选择高贵乡公曹髦,他是魏明帝曹叡弟弟的儿子,与曹芳平辈,避免了上述矛盾,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年纪小。
  但是项飞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其实选择曹髦根本就是司马师的主意,只不过由太后提出来更好一些。年幼的曹髦继位对司马师把持朝政当然有利,而且对一个小孩子也用不着刻意提防,谅他小小年纪也不能把自己怎样。当然,像智擒鳌拜的康熙那样的少年英主是几千年才出一个,不会那么巧让自己遇上了。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司马师才提出曹据这个辈分高得吓人的候选人,以便于大家反对,然后由太后提出另一个候选人曹髦,获得全票通过。这样既顺理成章,又不会授人以柄,高!实在是高!!
  公元254年,曹髦即位,这一年他十一岁,改年号为正元元年。曹髦上任伊始就重赏司马师,“以彰元勋”。《晋书》记载,司马师本意不愿立曹髦为帝,只是郭太后一再坚持才不得不同意,所以他一直看不上曹髦。后来又听说曹髦在接受皇帝的御玺时“惰举趾高”,更加“忧之”,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公开训诫他。可是《三国志》却说,曹髦一直彬彬有礼,小心谨慎,对百官也很有礼貌,使大家对他抱有很大希望。在举行即位典礼时,百官“欣欣焉”。《魏氏春秋》的记载与《晋书》相差更远,它说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司马师私下里问亲信:“上何如主也?”当时钟会正好在一旁,他急忙回答:“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钟会对十一岁的曹髦评价很高,说他文才与曹植有一拼,武略堪比曹操。司马师一听,说:“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他嘴上这样说,不知道心里怎么想。 
  不管怎么说,新的领导班子已经建立,大魏这部机器还得继续运转。可没多久就出乱子了:镇东大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举兵造反。
  毋丘俭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极小,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以至于被很多读者忽略。历史上的毋丘俭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战功赫赫,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毋丘俭字仲恭,河东人,曾任荆州刺史。后来魏明帝要征讨辽东,就调任他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其任务就是打前站,为日后大军征讨做好准备工作。应该说他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后来司马懿计日平辽东,击败公孙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前期准备,而且毋丘俭在这次战役中率众跟随司马懿参战,战功卓著,因此战后他被封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此后是毋丘俭的高峰时期。曹芳执政后,高句丽(它是现在的那里,大家都清楚)不断骚扰边境,成为当地人民的一患,毋丘俭决定教训它一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他率“步骑万人”征讨高句丽,高句丽王带大军“步骑二万人”迎战,请注意一下力量对比。双方大战于梁口(《三国志》注明“梁”读作“渴”,不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毋丘俭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