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数三国豪杰-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警报频传,前线又不断吃紧,形势非常不妙。
  此时的曹军就像狂风暴雨里的一叶小舟,在风浪里起伏不定,虽然它还在努力挣扎,但说不定哪一个浪头就会把它击沉。在袁绍看来,分兵偷袭许都也好,打消耗战也好,都来得太慢,远不如面对面地击败曹操来得过瘾、解恨。他随即下令加大了进攻的力度。
  曹操全军躲在大营里,袁绍打不着他。于是就下令在曹军大营外筑起土山,在土山上搭建起“橹”,(“橹”就是没有盖的楼),袁军的弓箭手站在“橹”里居高临下射杀曹军。这就相当于在曹营外建立了高空碉堡,只要袁军愿意随时可以登山放箭。一时间搞得曹军很狼狈,“营中皆蒙楯而行”,只要离开掩体就得背着盾牌,谁知道会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或者一堆箭。
  其实此举的杀伤力有限,但却可以严重干扰曹军的日常秩序,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士气。这有点像现在战争中的狙击手,只不过袁军可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大张旗鼓、光明正大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袁绍打仗善用弓箭,他手下的弓弩手也经过严格训练,而且居高临下也占了不少便宜,就算曹军想还击也射不中目标。因为一样强度的弓能从高处射到低处,但却未必能从低处射到高处,所以曹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二十七节
(更新时间:2007…8…6 16:40:00  本章字数:2119)


  看着曹军躲在大营里只有挨打的份,袁绍心里这高兴。这一高兴不要紧,他又犯了轻敌的老毛病。《献帝春秋》记载袁绍甚至下令,让全军将士每人必须随身携带一根“三尺绳”,一旦活捉了曹操“但当缚之”。虽然气势豪迈,但也可以看出袁绍已经陷入了极度的盲目乐观之中。
  曹操当然也没闲着,他趁袁绍全军得意忘形之际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投入生产准备用于实战了。这项专利叫做“霹雳车”,其实就是投石车,主要是借助机械力量抛射石块来攻击远处的敌军目标,这在当时属于重型远程攻击武器了,相当于现代战争里的“炮”。事实上“炮”这个字最早写作“砲”,“石”字旁就是表示抛射的石块,“砲”指的就是这种投石车。《三国演义》里说这项专利是刘晔提出并设计的,但项飞查了一下《三国志刘晔传》却没找到相关记载。而且《三国志》里也没有该专利的正式名称,只是记载袁军在领教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厉害后,才心怀畏惧地称之为“霹雳车”。
  曹军的投石车很快就投入到实战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战绩。投石车抛射的石块穿空乱飞,或是击中土山,或是落到人群中,只有极少数直接命中土山上的“櫓”。投石车虽然准确性极差,但杀伤力却很大,只要击中目标,“櫓”就会立刻被摧毁,里面的弓箭手非死即伤。这样一来袁军再也不敢到上面放箭,曹军算是破了敌人一招。
  一计不成,袁绍又出一计,他命人从己方大营挖了数条地道直通曹军阵地,想让自己的部队通过地道强行进入曹军腹地。挖地道也是袁绍的拿手好戏,当年击败公孙瓒时就是用的这手,一招制敌,取得奇效。但曹操可不是公孙瓒,他对付袁绍颇有手段。曹操让人围绕己方大营也挖了一圈地道,这样一来袁绍竖着往里挖,曹操横着挖,无论袁军挖到哪里都会遇到曹军的地道。一旦双方的地道相遇,袁军也就无处藏身,更谈不上偷袭了。看来古时的攻坚战真的不容易,又是堆土山,又是挖地道,动不动就是大投入、大工程量的举动。
  曹操连破袁绍两招,使得局势稳定下来,不似前一阵那样紧张了。还没等他舒口气,又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出现了:他的军粮不够了。应该说“曹军粮少”是个地球人都知道事实,不但曹操本人一清二楚,就连他的敌人也明明白白,袁绍手下的谋士更是成天掰着手指头替他算军粮还能支撑几天,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个问题出现的这样快。
  内忧外困之下,曹操也有些动摇了,他想到了撤军。当时他的大谋士荀彧镇守许都并负责前线的后勤供给,曹操在写给荀彧的信里流露出撤兵的意思,并征求他的意见。请注意,曹操在官渡前线有很多谋士,其中不乏颇受信赖、颇有见地的“名谋”,但曹操偏要问问远在后方的荀彧的意见,此举耐人寻味。项飞认为这一方面是荀彧的见解非凡,另一方面大概是曹操怕动摇军心,因而不敢与前线谋士谈论此事。
  关于曹操想要退兵一事,有人认为他是感觉力不能敌,为了避免大规模溃败而主动撤退;但《三国志荀彧传》则说曹操撤军的目的是为了“引”袁绍进军,有点诱敌的意思,可能是想诱袁绍深入,然后找机会消灭他。项飞感觉诱敌深入的可能性不大,双方都相持半年了,哪有此时才“诱敌深入”的道理?而且曹操的主力都在官渡,根本没实力再设伏了。
  另外此时撤军,即使是有组织的主动撤军,即使敌人不在后追杀,都很容易演变成溃逃。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就是个这样的例子,当时前秦的军队就是主动后撤,结果却在没有敌人掩杀的情况下演变成了大溃逃——真正的不战自乱。《荀彧传》之所以说曹操撤退是为了“诱敌深入”,大概是陈寿为曹操镀金吧。
  荀彧接到曹操的信后,经过一番缜密的考虑,作出决定。他在给曹操的回信中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眼下的情况坚决不能撤军,谁先撤军谁就输了。他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当然荀彧也不是简单地要求曹操坚守,他还为曹操分析了形势,以此坚定曹操对峙到底的决心。他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荀彧也不是让曹操傻呵呵地干靠,还为他指出了取胜之道,建议他用“奇策”取胜。荀彧说您与袁绍对峙了半年,“扼其喉而不得进”,现在“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荀彧不愧是曹操手下的一流大谋士、伟大的战略家、一级战略分析师,他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却对战局变化洞若观火。他的回信不但坚定了曹操战斗到底的决心,也指出了唯一可行的取胜之道,为官渡之战的大胜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谋士的作用。难怪曹操对荀彧极为欣赏,官渡之战数年后的建安十二年,在上表为荀彧请封时曹操还提到他在这一战时的表现。曹操说当时情况危急,就连作为主帅的“臣”也动摇了,但是荀彧同志劝阻了“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多亏了他的建议,才能“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曹操对此的评价是“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可见曹操对荀彧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当然曹操有一件事忘了提,其实官渡之战胜利的关键还在于作为决策者的曹操自己,他的从善如流才是决定因素。
  现在曹操坚定了相持的决心,确定了以“奇谋”取胜的战略方针,可是还有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奇谋”在哪里呢?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二十八节
(更新时间:2007…8…8 18:35:00  本章字数:2194)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的“奇谋”就是打袁绍粮草的主意,事实上早在这时之前曹操就动过这个脑筋。在双方相持时,曹操曾采用荀攸的建议,派大将徐晃、史涣袭击过袁绍的运粮车队,并取得大胜,“尽烧其车”。不过袁绍家大业大,这点损失还远没有撼动他的优势。应该说曹操此举虽不能改变战局,但也足以警醒袁绍,让他注意自己的后勤保障。可惜袁绍太自信了,对这件事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又是沮授,这个不得志的谋士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建议袁绍要注意军粮的安全问题。当时袁绍有一大批军粮将要送到前线,他让大将淳于琼带兵五万前去接应,驻扎在距大部队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另派大将蒋奇带一支人马与之呼应,两只部队相互呼应、互为救援,可以防止曹操打这批军粮的主意。这是个万无一失的做法,只有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考虑如何取胜。对于沮授的建议,袁绍照例不采用,这次也不例外。
  此时曹操的军粮也将耗尽,难以维持了。他对运粮官说再准备十五天的粮食,十五天内一定破袁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