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坚与袁术个人关系一直很好,不排除他杀掉张咨是受袁术指使的可能。
袁绍一起兵,董卓就得到消息了。他先是派人到诸侯军中,说是传达皇帝旨意,其实是传达董卓的意思,目的就是要劝说大家罢兵,如果可能还要分化、瓦解这些诸侯。董卓派出的执金吾胡母班来到了河内太守王匡的军中,之所以让他来见王匡是因为他是王匡的妹夫,这样做起工作来也方便些。可没想到,袁绍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即写信给王匡,让他杀掉胡母班。这种借刀杀人的伎俩是袁绍非常擅长的,后来他又多次让别人替他杀人,比如曹操,他就好几次接到袁绍这样的信,让他杀这个杀那个,不过曹操基本上没听他的。
胡母班在狱中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也给王匡写了封信。在信里他指出诸侯不应该不顾天子安危,以兵向京师,完全不知道投鼠忌器的意思,这对于臣子来说是大逆不道的。王匡看了信后,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放声大哭,可最后他还是执行了袁绍的命令,胡母班死于狱中。
董卓先后派出了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等人去瓦解诸侯,可是这些人几乎都被杀了,只有大鸿胪韩融因为德高望重、名望颇佳才得以幸免。董卓一看自己派去的使者被杀了,就知道和平解决诸侯的叛乱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也没客气,立即下令把袁绍在洛阳的宗族,不管多远的亲戚,统统杀掉了,也包括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看来董卓是恨透了袁绍,把他当作罪魁祸首了。
其实董卓非常忌惮袁氏这样的名门大族,灭门是为了不让他们继续发挥家族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可是他此举适得其反。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本就有着极大的号召力;袁绍这次起兵又是打着为国除害、匡扶汉室的旗号,更是深得人心;现在袁氏满门被杀,人们自然而然地同情起袁绍来,就连原来作壁上观的诸侯也纷纷投入到讨董大军中来。而且只要有人起兵,必然打着为袁氏报仇的旗号,袁氏家族现在还在世的只有袁绍、袁术,而袁绍的名望又比袁术好得多,所以一时之间袁绍人气暴涨,成了众望所归、万众敬仰的明主、英雄。
看着英雄豪杰蜂拥而至,袁绍不禁暗自得意,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有了其他的想法。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五节
(更新时间:2007…6…18 17:11:00 本章字数:2367)
他一开始只是想借机扩大地盘,扩充实力。可这时候能占领的土地早就被诸侯们占领了,袁绍一直在朝廷做官,没当过地方官,所以错过了这次势力范围的划分,现在要想找块地盘就只能从别人手里抢了。抢谁的呢?抢谁的都不好,只能大义灭亲抢袁术了。
袁术占领南阳后与刘表、孙坚等人关系密切,刘表表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请注意,虽然在官职上孙坚比袁术大,但实际上孙坚甘愿听命于袁术。眼下孙坚正忙着和董卓交战,作为盟主的袁绍却利用这个大好机会派人夺取孙坚的豫州。袁绍的部将周昕刚一进入豫州,袁术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可把他气坏了!谁不知道孙坚和他是一伙的?袁绍来夺孙坚的豫州那就是赤裸裸的向袁术宣战!袁术当即应战,三下五除二就把周昕赶走了。
这是袁绍、袁术之间第一次兵戎相见,公然撕破面皮大打出手。感觉这件事的责任完全在袁绍,《吴录》记载,孙坚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慨然”长叹,大家一起兴义兵,救社稷,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呢?如果都这样,“吾谁与戮力”?孙坚的感叹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袁绍作为盟主指挥别的诸侯冲锋陷阵,自己却在后面抢这些诸侯的地盘,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大跌眼镜,使很多人开始对他失去信心,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大家不再把他当作明主,甚至干脆告辞了。袁绍这次夺豫州是标准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既没得到豫州,又丢掉了民心。
没过多久袁绍又冒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另立一个皇帝!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夺豫州还是另立皇帝,袁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当时的皇帝刘协年纪幼小,只有十岁,根本就没能力处理朝政,而且又落入权臣董卓的手中,与傀儡无异。当然除了这些原因外,袁绍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当初董卓欲立刘协为帝时曾问过袁绍的意见,袁绍坚决反对,还因此得罪了董卓。现在袁绍干的就是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大业,如果真的成功,铲除了董卓,刘协还会是皇上,他现在年纪还小,可以后年纪大了,能亲政了,会不会记恨袁绍当初反对立自己为帝呢?袁绍不敢想象。
于是他决定另立一个皇帝。如果成功,别的不说单是这拥戴的大功就是别人比不了的。到那时,不但已经衰微的袁氏家族就会重现生机,就连自己也可以名垂青史。可是这样的大事要成功谈何容易?袁绍知道单凭自己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联系几个人一起来干,他首先找到了自己的上级冀州牧韩馥。韩馥虽然是袁绍的上级,但同时也是袁氏的故吏,所以他对袁绍一直言听计从。这回一听是这么大的事,韩馥也没犹豫,当即表示愿意听袁绍的。
可是推举谁为新皇帝呢?袁绍为这个人选定了两条标准:一、这个人必须是皇室成员,这是个大前提,是必须保证的,如果新皇帝不是皇室成员,那袁绍此举就与篡位无异了;二、这个人必须德高望重,只有这样才能服众、才能获得大家的支持。虽然只有两条标准,但这样的人选实在难找。袁绍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他就是幽州牧刘虞。
刘虞也算皇室成员,虽然是远亲。他的祖先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强,刘强的母亲是郭皇后,因此他作为嫡皇长子被立为太子。可后来郭皇后被废,他惴惴不安,主动要求废掉自己的皇太子,只想当一个藩王。一开始刘秀不同意,可架不住刘强一求好几年,最后刘秀只好同意了,封他为东海王。刘秀也觉得对不住这个皇长子,就“大封”他,除了东海外,还把鲁郡也作为刘强的食邑。所以说刘虞的祖上虽然是东海王,但却差点当上皇帝,而且刘虞与祖上刘强和光武帝刘秀的关系比起刘备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来要更近一些,如果刘备都算皇室成员,那刘虞就更是了。
刘虞在幽州任上颇有作为,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当地“百姓歌悦之”。当时天下大乱,只有幽州还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后汉书》记载,那时幽州地区每石谷是三十钱。《三国志》记载,几乎就在同时,曹操与吕布在徐州大战,当时正值饥荒,一斛谷卖到五十余万钱。看看相差多少!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幽州当作避难的世外桃源,纷纷逃往这里。
刘虞因政绩出众,被汉灵帝拜为太尉、封容丘侯,这个“容丘”县还是位于东海郡境内,不知道灵帝此举是不是有意为之。后来董卓当政,为了争取民心,重赏了一批有才学、有名望的人,刘虞又被拜为大司马、封襄贲侯。在袁隗被杀后,董卓更是任命刘虞为太傅,只是那时已经天下大乱了,道路隔绝,这个委任令也没到得了幽州。
刘虞的条件恰好满足袁绍的两条标准,于是袁绍立刻联合冀州牧韩馥等人立刘虞为帝,然后派乐浪太守张岐来通知刘虞:你已经是皇帝了。刘虞一听就火了,他厉声叱责张岐,并严正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袁绍、韩馥等人还不死心,又派了个使者来到幽州,请刘虞先“领尚书事”,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不当皇帝也行,但是可以先处理政事,其实就是让刘虞无皇帝之名而行皇帝之实。刘虞一看,你们烦不烦?说了不行还来!一怒之下,把使者杀了。
这回袁绍算是彻底明白了刘虞的心意,只好作罢。其实别说刘虞这样的忠臣,就是一个普通诸侯,你突然告诉他要拥立他为皇帝,他紧张之余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在这之前袁绍和刘虞并不熟,这么大的事如此冒昧的就提了出来,除了袁绍只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干出来。袁绍此举名义上是为了江山社稷,其实还是为了他自己。如果刘虞同意了这个要求,那袁绍就为新皇帝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且他还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发展势力、打击异己,到那时皇帝虽然姓刘,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