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点相同的话也没什么,更重要的是。本局开局的前20多步棋,和第2局一模一样!李小强什么意思呢?
同时张大记者也理解。李小强说“应该很快”是什么意思了。是的,今天这个速度当然很快,第2局是人家李石佛的胜局,人家作为胜利者,你既然愿意重来一遍,那人家当然没有理由主动求变。更何况这样的布局,正是人家所擅长的,前面20多步棋一下后,“铺地板”的格局几乎无法改变。你既然愿意配合,人家当然不介意重新和你练一遍。
总之当张大记者理解了李小强的“有惊喜”之后,他不知道说什么好。
对局室内,李石佛对李小强的选择显然也有点意外。他抬头看了李小强一眼,李小强冲他一笑,两个人的落子速度开始放缓。
在上午的比赛时间,研究室内一般不会有多少棋手出没的。今天毕竟是决胜局,在研究室进出的棋手比起以往还算多,有很多人本来准备先看一眼,然后去忙其他的事。但今天的情况好像有点不一样。比如常韧圣,他早早来到研究室,他看到这个开局后就再也挪不动窝了。还有就是马小飞,他飘进研究室看了一眼,也在研究室停留了很长时间。
“嗬嗬,重新练一次?看来小强还真的很重视这个李石佛呀。在小强面前,能拥有这个待遇的棋手可真不多。”
马小飞瞄了一眼棋盘后,其他倒是没有评论,他先来了一句玩笑话。听到马小飞的话后,常韧圣和张大记者对视一眼,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李小强这种特殊的“重视”方式,在国内棋坛也是有说法的。自从李小强出道以来,李小强的布局就以变化多端而闻名。当然,李小强之所以能给大家留下这个印象。主要是因为他的“套路”非常多,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他的“套路”几乎是不带重复的。到了最近几年,李小强虽然已经不用依赖“套路”了,他布局的时候更多是依靠自己理解在下棋。但是他“多变”的特点依然没有改变。
因为李小强这个特点,马小飞还曾经说过一句玩笑话。这是有次曹大方俞彬等人谈及李小强的“变化多端”,大家都说为此很头疼,因为要和李小强比赛的时候,赛前根本不知道怎么准备。这是马小飞信心满满的说他有办法。众人大惊,连忙追问,马小飞洋洋得意的说道:
“要对付小强嘛,他的规律我早掌握了,大家只要看他上一盘下的是什么棋就可以了。只要他上盘用过什么布局,那么他下盘保证不用。因此大家和他下棋的时候,就可以少准备一种布局……”
后来大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还真是这样。李小强基本很说重复相同的布局。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李小强有时候偶尔也会重复一下的。有心人甚至还发现,只要是李小强采用重复布局,一般都是在他特别重视的对手或者说他特别想赢的比赛中。因此国内棋坛就悄悄流传一句玩笑话:
“能让李小强用重复布局和你练一次,这是一种很高的待遇……”
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棋手享受过这种待遇呢?在第3届“东洋证券杯”决赛,李石佛享受过一次。国内棋坛,据说刘大锤享受过一次,那还是李小强很年轻的时候。马小飞也享受过一两次。除了他们两个外,其他人甚至包括聂旋风在内,据说都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到了今天,这种传说中的“待遇”又出现了,而且是在大家认为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发生的。李小强什么意思呢?
“归根到底,小强还是想在对手最强的地方击倒对手啊。啧啧,虽然我早就知道小强这家伙十分骄傲。但是我还是不得不问一句,他这样做真的好吗?”
看到李小强给自己带来的“惊喜”后,张大记者也只能摇头苦笑。的确,目前的情况很清楚,而且除了这种情况外,根本就给不出其他解释。而且说实话,对于李小强今天的选择,张大记者也说不清楚这样做好不好。在他的内心,他当然也渴望李小强能用这种打击力度最大的方式赢下李石佛。但另外一个声音告诉他,这可能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他现在很纠结。
“你认为小强只是因为骄傲吗?”
“哦?难道马小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对了小常,你也说说。”
马小飞和常韧圣相视一笑,由马小飞首先开口:
“今天这种局面,与其说小强准备斗官子,不过问题的关键恐怕还是在中盘吧。”
张大记者把目光转向常韧圣,常韧圣很肯定的说道:
“是的,从现在以后的几十步棋,很可能才是本局最关键之处。”(未完待续)
。。。
第四八九章 教科书般的对局
首届“中韩国手对抗赛”决胜局较量,当对局双方花费10分钟时间把第2局棋前面20多手复制在棋盘上以后,双方的落子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全局进行到30步棋左右,最终还是李小强率先变招,结合第2局比赛的赛后研究心得,李小强把自己的下法修正了一下。这个时候,双方的落子愈发谨慎,到中午封盘之前,棋盘上的总共手数还不到40手。
中午的时候,张大记者有事出去了一下。等他重新进入研究室,这时下午的比赛已经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棋盘上一共下了40多手棋。等他重新坐到棋盘边后,张大记者一看就乐了:
“这是……这个地板铺的,这棋也太搞笑了,棋盘总共才4条边,却一共摆出了6个“拆二”,看这个架势,他们俩从这个时候开始好像就要准备收官了吧。”
听了张大记者的话,一旁的常韧圣笑道:
“才6个“拆二”,这个数量也不算多嘛。你还记得几年前大竹英雄对小林光二那盘吗?人家那盘可是整整摆出了7个“拆二”……”
常韧圣说的是几年前日本“名人战”挑战赛中的一盘棋,由大竹英雄向小林光二挑战。那盘棋和今天这盘棋的格局很像,由于棋盘上到处都是“拆二”,这点让人印象深刻,同时那盘棋的质量也很高,最后以极小的差距分出胜负,因此被有些棋迷戏称为“地板流的巅峰之作”。
“呵呵,人家那盘可是号称巅峰之作,那小常你觉得,今天这盘又会下成什么样子?”
常韧圣歪头巡视着整个棋盘,他想了一会后。摇头说道:
“不知道,这棋我不知道怎么下,这棋太难聚焦了,好像下哪都可以,又好像下哪都不对……对了,这棋应该请教马老师。这种局面是他最拿手的。”
当张大记者和常韧圣把目光转向马小飞的时候,马小飞干脆就是双手一摊:
“你们别看我,这棋既然没有正解,因此我根本想都不去想。我看最好的办法,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等着欣赏他们两位的高招吧。”
马小飞说得没错,大部分“铺地板”的棋,有个特点就是不容易聚焦,也就说棋盘上没有特别的所谓“急所”。对于这样的棋,棋手选择起来相当困难。
打个简单比方。假设棋盘上存在这样2步棋,一步棋的官子价值是18目,另外一步棋的官子价值是15目。那是不是一定就选择那步价值18目的棋更好呢?未必。因为你选择那步价值18目的棋以后,你的棋在总体上会变得薄,如果你选择那步价值15目的棋呢,你的棋就可能变厚一点。
目数好计算,但是棋的厚薄就没那么好量化了。这种厚薄上的细微区别到底有没有3目棋的价值,哪怕是顶尖棋手都很难判断清楚。
比如第2盘比赛。李小强就碰到一个类似的选择。当时他是选择价值15目的棋准备构筑攻势,按照李小强当时的判断。他认为自己应该能够在攻击中把那3目棋赚回来,甚至还有富余。没想他没注意到李石佛的一套组合拳,李石佛把李小强的攻势轻松化解。那么这样一来,那3目棋就变成实实在在的损失了。这也是李小强第2局失利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种铺地板的格局,想要很好的把握住其中分寸,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呢?
这就需要传说中的均衡感!
这就是大家公认目前李小强还有所欠缺的。这也是大家质疑李小强的选择。为他感到担心的主要原因。
“小常,你说这盘棋的关键,就在于后面的这几十步棋,指的就是这个吧?”
常韧圣点点头:“没错,不过这可不是我的观点。我是听老大自己说的,他说如果没让李石佛在这段期间占到什么便宜的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