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道:“数月前洮西大战的时候,我方将士有的英勇战死沙场,有的宁死不屈,投水自尽,他们的遗体没有人收拾,以至于弃尸荒野。朕感到非常难过。今天我命令征西将军和安西将军立刻派部下到战场旧地和附近河道中清理、寻找我方将士的遗体并一一收殓安葬,以慰藉死者,安定生者。”
这三道诏书句句都有笼络军心民心的效果。司马昭如果执行就是将大魏皇帝的爱兵如子、体恤百姓广为传播。如果不执行那司马昭怎么跟军队百姓交代?傀儡也有傀儡的优势,曹髦在靠他仅有的一点优势做最大的开拓。
15岁,曹髦眼看司马昭一如当年的曹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为笼络士子之心,亲临太学,与学者们讨论《易经》《尚书》《礼记》,他犀利的提问将一众学者问倒(这当中也有话题敏感使这些知识分子不敢表态的原因)。
16岁,曹髦与郭太后被司马昭裹挟前往淮南讨伐帝国境内最后一位能对司马昭构成威胁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足见司马昭对这位少年天子不放心到了什么程度。
17岁,将年高德劭的模范树立为“感动魏国”的先进典型。下令在全国掀起尊崇老年人的道德教育。
19岁,司马昭谋划着晋封公爵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曹髦继位五年的表现来看他是打算步步为营,逐渐收拢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司马昭明面上虽然一直没对他怎么样,暗地里却步步紧逼,自曹操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剑履上殿——晋封公爵——晋封王爵——篡位这一标准化流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再也没有时间去谋划,他选择了拼死一击,率领仅有几百人的队伍杀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这支少得可怜的队伍中军人很少,大半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仆人。在以卵击石的战斗中,曹髦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司马昭的部下当场刺穿。这便是震惊三国的曹髦惨案。
曹髦的遭遇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广泛同情。公开弑君的巨大污点成为了笼罩在司马家族头上挥之不去的阴云。司马昭的篡国大计被迫停滞。
陈寿在《三国志》中表现出的节操和笔法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赞扬,作为晋朝的史官,他却能甘冒风险,在最大限度上对司马家的敌人诸葛亮、夏侯玄等人给予公正的评价,但要说最难写的无疑是司马家族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曹髦。陈寿以春秋笔法,在结尾处摘录了司马昭逼迫郭太后发表的官方声明,这份声明对曹髦极尽污蔑,说他丧心病狂,弯弓搭箭想要射杀太后,所以被废云云。但除了结尾这段鬼都不信的完全应付差事的定性文件,陈寿通篇都是在记录曹髦的彬彬有礼、好好学习等正面信息。
我常想,如果换了一个没有骨头的史官来为曹髦立传,会不会写曹髦跟他爹一样是有着特殊的癖好?会不会把弑君的凶手写成为民除害的英雄豪杰?会不会写“司马昭忠心路人皆知”?
十六、小时代
曹髦用生命给曹魏争取了几年时间。只可惜他身后的魏国,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了。时代不同了,时代也不行了。
当年差点当上首辅大臣的燕王曹宇之子,14岁的曹奂被立为皇帝。
曹奂是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彻头彻尾的傀儡,与49岁的司马昭相比,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唯一的指望就是熬死司马昭。
司马昭好不容易平定诸葛诞之乱积攒的一点威望在曹髦被弑后又荡回谷底。为了挽回声誉,司马昭蓄意伐蜀,他挨个问大臣们支持不支持,没想到只有钟会一个人说支持。此时的钟会恰似街亭之战前的马谡一样,是一个没有独立领兵经验的参谋型人才,但司马昭管不了那么多了,就派钟会作主帅伐蜀了。
谁曾想这一战役竟然出奇得顺利。先是姜维退守剑阁,蜀汉战略要地汉中被占领,司马昭迫不及待地当上晋公、相国。不到半年竟然再次喜从天降——那个令曹魏几代将星都束手无策,诸葛亮时代一度对帝国构成巨大威胁的大汉第三帝国竟然投降了。司马昭高兴地有如第二次中彩票,以灭蜀之功将晋王宝座拿到手。
封为晋王的第二年,司马昭在准备改元开国时突然病死,这时司马家的气候已成。如果司马昭生前没能迈出这么多步,以司马炎的水准……一切都有可能。
世人皆知刘禅的投降葬送了刘备、诸葛亮、蒋琬、姜维的梦想,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蜀汉的灭亡竟然也让曹操世家失去了最后的一点指望。
司马炎毫无障碍地登上帝位,将曹奂贬为陈留王。很有意思的是,76年前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在登基之前的封号正是陈留王,也就在那一年,有一个叫做曹操的热血青年满怀着报国的梦想,投奔了他的老朋友陈留太守张邈,于陈留起兵……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比例损失最为严重的时代,我们常常听说的“十室九空”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词汇。曹操、曹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威加海内、令后人心驰神往的大时代。及至曹丕,时代缩小,格局变小,梦想褪色为反英雄主义的恩怨情仇。曹植前不见屈原,后不见李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睿欲再现秦皇汉武的荣光却在最后时刻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下沉的巨船上,三少帝先后掌舵,懦弱的以苟且换来了偷安;刚烈的嘶吼着末路悲歌飞蛾扑火;懵懂的走进了历史的圆圈尚不知不觉,浑浑噩噩。
汉室宗亲
在公元2世纪末的华夏大地上,汉室宗亲无疑是最好的招牌。然而刘氏子孙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何以最终只有刘备能够一站到底,成就霸业?
公元14世纪末的成都,武侯祠香火不绝,比邻而居的昭烈庙前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朱元璋第十子蜀王朱椿身为皇室成员看不过眼,将武侯祠与昭烈庙合并,搞起了捆绑销售,看来《三国演义》流行之前人们对刘备的感情属实一般。
那么问题来了,罗贯中一生著作等身,笔下英雄豪杰无数,何以对刘备集团情有独钟,写得最是感同身受,情真意切?
本期以刘备为主角,以他的广大亲属为配角,为您讲述汉末三国首席家族——汉室宗亲!
最强大脑
公元1367年,由于“再世萧何”李善长和“再世诸葛”刘伯温的辅佐,朱元璋击败割据江浙的吴王张士诚。不久朱元璋称帝,收复燕云十六州、将大元朝廷赶回大漠,成就不世之奇功的朱元璋团队充斥了最强大脑中国战队。而江浙人民由于对张士诚的支持和怀念,遭到了大明集团长达三百年的歧视和报复,赋税高出其他地区数倍。
我国最早的畅销书作家罗贯中和施耐庵愤恨难平。
一来他们两位曾经是张士诚的幕僚,直到公元1363年才因为看不惯其后期的腐化堕落、不思进取负气出走。可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他们的政治前途再无一丝希望。
二来,这两位老牌谋士就生活在江浙,不仅仕途无望,做老百姓还成了二等公民。
罗贯中年富力强,他的老师施耐庵虽垂垂老矣但想当年与刘伯温是同榜进士,眼看着刘伯温成为智慧的化身、帝国最强大脑,不服气的两大才子干起了老本行,将一生见识的血与火,光与暗融入了历史小说,这才有了中国最早的畅销小说家,明代最伟大的作家。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的经历,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相对较好,于是把前期的张士诚融入刘备这一角色,后期的张士诚则写成了刘禅。施耐庵一开始就不太瞧得上张士诚,曾经拒绝过老张的聘请,只是因为与他的部将友善才间接为他出力,于是在施耐庵这里,张士诚也就被融入了宋江。
张士诚早年仗义疏财有求必应(这像不像宋江?),靠兄弟张士德、张士信、张士义起家,在最能征善战的弟弟张士德被俘获杀害后开始走下坡路,在安于享乐中走向衰败,但依然爱民如子以至苏州人民直到今天还在纪念他。(这像不像刘备父子?)由于有关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史料匮乏,没有确凿证据,以上仅为笔者猜想,信有信无,随君所好。
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实在太像张士诚而不像刘备。笔者既然是说史,必须卸去老罗的化妆以及很可能存在的张士诚面具,还蜀汉的昭烈帝以天下枭雄的素颜。
极限挑战
割据一方,有志于极限挑战的汉室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