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6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将整个夏天滴雨未下,这下大伙都慌了,眼看着就上秋了,余粮也都见了底儿。再呆在家里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活活的饿死。

  于是大明北方数省的农户。几乎都加入到逃荒的队伍里。而且逃荒的人群里还增加了城里的小商人和相对富裕的人家。

  因为他们的余粮都吃没了,而现在的粮价,在当地官僚、士绅地主、商贾大户和各地藩王、军头的哄抬下,早就成了天价,一般比较富裕的家庭为了吃饭只能花天价买粮,很快倾家荡产。最后一样没有了余粮。

  所以逃荒的人群中已经不光是农户了,小商人、手工业者、工匠手艺人等城里各行各业的都有,很多商铺关门歇业,有的商贩干脆扔下铺子逃荒去了外乡。甚至还包括了大批的穷苦的秀才,各色人等都随着奔涌的人潮。向东向南逃荒而去。

  李明在吕梁山根据地刚刚呆了不到半个月,就接到公司的电报,让他赶快去河南,组织大明各地的流民收拢工作。

  接到公司的电报,李明也意识到今年流民接收工作的形势,肯定是极为严峻。所以他连忙放下手中的工作,乘船沿着汾水一路来到了蒲州。

  在回去的途中,李明的心就已经跌入了谷底。沿途黄河两岸的流民,真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无数的逃荒的流民扶老携幼,举家向南而去。逃荒的人群里包括了大批的老弱妇孺,每天死在路上的流民不知道有多少。

  李明知道坏了,这和公司预想的完全不同。他们还是低估了崇祯大旱的严峻性,远东就算是砸锅卖铁,也救不了这么多的流民啊。就算是想救,也根本运不回去,人实在是太多了。

  李明连忙向公司董事局发报,把他看到的情况,详细的向董事局委员会进行了汇报。董事局委员会接到李明的电报,连夜召开了会议,商讨公司在大明接收流民的事宜。

  高建国和王和等常委、委员齐聚公司会议室,会议室里的气氛极其紧张。大家的表情也都很严肃,大都皱着眉头,会议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面对如此汹涌的流民潮,任谁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李明的电报描述的场景是流民铺天盖地,这还仅仅是山西一地的情况,大明北方数省都遭了灾荒,加在一起那得是多少流民,想想就觉得不寒而栗。

  王和看到会场比较沉闷,就苦笑着道:“现在不是我们救不救流民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救啊。光是各地流民收拢点,目前已经挤爆了,现在每艘船都是能装多少就装多少,而且每个流民只分了两天的口粮,据各个流民收拢点的报告,几天后流民就得饿着肚子上船了。

  我们的运粮船正在装粮,这几天就会陆续前往大名沿海。可是等我们得粮食,最后转运到河南山西,最少要十几天。我们再河南的流民收拢点,已经没有存粮了。这几天远东商行为了买粮,已经将他们的流动资金花了个精光。

  可是现在的粮食简直是天价,远东商行手中的银子根本买不了多少,就这人家还不愿意卖给我们呢。如今远东商行正在想尽办法四处筹粮,他们已经将所有的粮食都运到各个流民收拢点了,可依然是杯水车薪。同志们,形势严峻啊……”

  ps:

  感谢头疼也不行、兔子哥哥0的月票支持。

第七百零二章 崇祯大旱(二)


  

  高建国一拍桌子,阴沉的道:“麻痹的,那我们也不能干坐着,什么也不干吧。我们意见还是那句话,救一个是一个,尽人事,听天命吧。马上调集远东所有能用的船只,全都开到大明沿海,再把南洋、锡兰等地的海上力量也都调过来。对南洋和锡兰回来的船只下达命令,不管他们是抢还是买,回来的时候,必须都给我装满了粮食。

  另外,仓储中心、农林部、军委会后勤部,马上打开各个战备仓库,动员各地的基层民兵协助转运粮食,支援公司在大明的各个流民流民收拢点。建委基建处停下所有的工程,在辽河入海口,沿着辽河两岸建设流民营地,建的越多越好。军委会各部队、预备役部队也要进行总动员,协助公司接收银民。民委会的基层干部,给我挨家挨户做工作,争取从辽东各地的农户家买粮,跟他们说,我们远东出高价。”

  旁边的胡伟也沉声说道:“我同意老高的意见,公司还是进行动员吧。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的灾民不管吧,虽然我们远东救不了所有的灾民,但最起码要尽最大的努力。”

  高建国和胡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后,会议室又陷入了安静,半天都没有人发言。

  大家的心理挺复杂的,若是让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的那些流民,就这么活活的饿死,他们还真的不忍心,但谁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崇祯大旱,那绝对不是闹着玩的。他们从李明发来的电报,就感觉到这次大灾的情况,肯定不是闹着玩的。

  如果远东开始动员,发动所有的力量,大规模的收拢流民,哪每年从大明各地运来的流民,可能会突破百万。现在远东各大战略储备仓库里存储的粮食,也仅仅够远东控制区目前人口消耗两年。

  可是崇祯大旱会一直持续近十年。而且流民的数量会逐年增加,远东若是每年如此规模的接收流民,光是每年耗费的粮食等物资,就能把远东拖垮了。

  目前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公司一直以来,都是遵循稳扎稳打的发展规划,如果大批的流民蜂拥而来,势必会对远东的各项工作带来影响。

  王和看了眼会议室的各位委员,然后深吸了口气。肃然说道:“我也同意高建国的意见,无论怎么样,也不能见死不救吧。虽然大批流民的到来,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压力,但长远的来看,又何尝不是一次机遇呢。只要我们熬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旁边的郭松也发表了意见,他笑着对大家说道:“目前公司开发南洋也需要大量的人口,我建议将部分大明的流民,送到南洋各岛各地。农林部应该有开发南洋农业资源的计划吧。完全可以提前几年实施吗。”

  胡伟点了点头道:“嗯,这个想法好。东南亚农业发展的条件非常好,高温多雨,土地肥沃,地势也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而且那里还是现代社会全世界天然橡胶、马尼拉麻、油棕、咖啡、甘蔗、木薯、甘蔗、烟叶和椰子的主要产区。虽然目前公司还没有控制南洋各岛,但是每年安排二三十万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另外,我建议公司制定攻略中南半岛的计划,中南半岛大都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尤其是湄公河流域光、热、水、土资源非常丰富,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水稻可以一年种三季。目前公司的粮食储备。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暹罗进口的。”

  李玉坤苦笑道:“我们军委会倒是有攻掠中南半岛的计划,但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太复杂,大明北方人口去了那里势必会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军委会的计划是,公司挥师江南以后,再逐步蚕食中南半岛,然后迁徙岭南地区的汉人去中南半岛。”

  高建国想了下道:“等解决了日本。就在日本大规模征集武士组成敢死军,然后吧他们送到中南半岛。我就不信我们训练出十万小鬼子,还推不平中南半岛吗。以那帮小鬼子的操行,只要给他们政策,用不了几年就能把中南半岛的猴子杀光。反正日本遍地都是流浪武士,这帮家伙以后也是隐患,让他们都消耗在中南半岛的丛林里,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乔海鹏笑着道:“我认为现在解决中南半岛,时机并不成熟。就算是我们占据了湄公河等地的大面积耕地,大明北方的流民去了那里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而且那里的炎热的热带丛林气候,北方汉人去了那里,光是疾病什么的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难题。

  与其现在解决中南半岛,还不如先解决印度。现代社会的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据统计,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气候资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