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次根本就是日本人无理践踏中国主权的入侵行为,自己打不过还怎么有道理要钱?别急,《专约》里还有一项,就是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入侵台湾的行动是为了保护琉球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发起抗争的义举,并不是侵略。
厚颜无耻到这等地步我也是醉了。
当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日本的这次入侵行动是一单亏本生意,劳民伤财地跑到台湾建了房子,修了道路还被当地人打一顿。但从整个日本的扩张计划来讲却是意义重大,因为这次不管结果如何,日本已经踏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随后,日本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入侵中国。1884年,日本把枪口对准了朝鲜。
☆、第90章 抢滩登陆战之中日对垒
其实日本和朝鲜是老对手了,明朝时期就是相互干了一场,结果给朝鲜叫的外援明朝部队打了一顿灰溜溜跑回了老家。
当时的明朝部队是实力雄厚而且没有外国势力的干扰所以在抗日援朝战争中展现了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可如今的清朝四面受敌,特别是当时清朝正忙着和法国打架(后面会讲),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哪还有时间去管朝鲜的事情,这种局面就给日本钻了空子。
不过这次日本不是给朝鲜直接开炮,而是耍阴谋、玩政治,操纵朝鲜的亲日派开展了一场“甲申政变”,希望通过操纵亲日傀儡掌控朝鲜的政治,从而使其成为日本的附属国,以便为将来驻扎军队全面侵略中国做准备。
其实在朝鲜的防御问题上,清朝当时是不含糊的,朝鲜在明朝时期被日本第一次侵略的时候就得益于明朝的部队外援而得以取胜,中朝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关系,所以朝鲜对中国的部队很放心,清朝也安排了政府军常驻在朝鲜,以防有什么入侵事件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最起码能保全朝鲜的政权稳定。所以这次日本人发动的“甲申政变”被驻朝政府军迅速镇压了,没成功。
按照日本人这种“跌倒在地都要抓把沙子”的传统,这次政变就算失败了也要捞到点好处,结果真给他们捞到了,清政府在日本的要挟下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这个条约使日本得到了一个权力,就是在日后如果朝鲜再发生类似的动乱之时,日本可以向朝鲜派兵协助镇压。
开什么国际玩笑?我说朝鲜出问题,作为接壤国的中国在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保持两国领导人的友好合作交流的前提下派兵协助朝鲜平乱是合情合理的。说俗点,中朝是两哥们,兄弟有难拔刀相助很正常。
可日本算什么?之前还多次侵略朝鲜,根本不是兄弟,连朋友都算不上,签订这样的条约真是“司马昭之心”啊!这样的话,朝鲜再发生一次动乱的话(哪个国家没有过动乱?),日本可以手持着这个条约,光明正大地派兵进驻朝鲜,美其名曰协助当地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实目的路人皆知。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朝鲜政府根本无力阻挡,只好向清朝报警,希望清朝派兵来帮助镇压。
这时的日本人异常兴奋,他们终于可以去朝鲜开展维和行动了,不过日本人挺会装,为了不让清朝起疑心,日本人按捺着欢呼雀跃的内心,派出外交官员带着平静的口吻向清朝驻朝鲜大使袁世凯打了电话:
“凯哥,现在朝鲜太乱了?到处都是东学党在吵吵嚷嚷,你们怎么还不帮忙整治一下?”
袁世凯:“是挺乱的,我已经和中央说了,估计他们也差不多派兵过来干活了。对了,朝鲜那么乱,你们打算怎么样?”
日本外交官:“我们没啥打算,就这样呗。”
袁世凯:“哦。。。。。。”
日本人把电话一挂,马上进行部署安排,调动兵力准备出兵朝鲜。
而清朝方面居然相信了日本的鬼话,以为日本真的没有任何出兵的打算,仅仅安排2500人政府军进入朝鲜协助平乱,而且按照《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清朝也把朝鲜动乱和自己出兵的情况告诉了日本。这样日本人又得到了清朝的兵力情况,马上借口要保护日本驻朝鲜使领馆派了400个日本兵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
不但如此,日本还继续往朝鲜派兵登陆驻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日本在朝鲜的兵力就超过了10000人,战舰10多艘,兵力相对比清朝政府军是压倒性的。
这时清朝才知道日本往朝鲜派了那么多的兵,这么不成比例的两国部队在朝鲜对阵,稍不留神就会出乱子了,清朝惊恐之余马上向日本提一个建议,中日两军同时从朝鲜撤兵,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你当小日本傻啊,这10000多日本人来到朝鲜是参加自由行还是购物团?强盗下山不干上一票难道敲门化斋?日本对这种清朝的撤兵建议给予了严词拒绝,而且嚷嚷着喊出“要中日两国共同为朝鲜的政治稳定出一份力”这种厚颜无耻的口号来。
目的只有一个,我要打仗。
此时的清朝中央内部针对日本的挑衅开展了一场打还是不打的辩论赛。
以光绪帝为首的正方选手们积极支持对日开战,他们认为小日本贪得无厌,如果这次被他们占领了朝鲜,中国的东北必定唇亡齿寒,日后中国的大好河山也将一步步遭到蚕食。
反方选手自然是以“议和必占人先”,主张忍辱负重的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大臣,他们还是认为应该息事宁人,要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发展经济。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通过洋务运动刚有点起色,一旦中日开战,巨大的军费开支必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重新陷入困境。
这两个论调都各有各的说服力,双方也没法拿出对自己更有利的论点。那到底打不打呢?先不打,为什么?
因为当时反战方的代表李鸿章掌管着清朝的军事和外交大权,虽然光绪帝身为一国之君是主战的代表,可惜当时的清朝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作为清朝后期权力最大的妇女代表西太后慈禧也站在了李鸿章那一边的。然后在日本向朝鲜不断增兵的情况下,清朝却有意示弱,根本没有和日本对抗的意思。
结果在驻朝清军请求中央政府派兵支援的时候,李鸿章婉言拒绝;日本部队不断骚扰甚至开始攻击驻朝政府军的时候,李鸿章让部队君子动口不动手,最起码不准先动手。
李鸿章所依据的先不动手原则是万国公例,两国开战,谁先动手,谁就是没有道义的表现,做了不讲道理的事情。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表现出了愤青的心态。你说一路上两行人不小心碰了一下相互道个歉,讲点文明和道理息事宁人啥的还说得过去。可是那小日本当时干的是专职碰瓷的勾当,故意找茬来了,这样还认怂,别人不欺负你还欺负谁?
当然,李鸿章虽然说不想和日本干架,但还是希望通过其他方法去解开中日部队在朝鲜对峙的局面。到底怎么才能既不打架又能使日本回老家呢?李鸿章想到了鸦片战争的那伙强盗,他觉得自己与强盗们建立起多年的钱财输送关系,也算是合作伙伴了,所以看看能否通过这层关系,以夷制夷,把日本赶回老家。
李鸿章第一个联系了俄国的驻华公使喀西尼,希望俄国方面给日本施压,让日本从朝鲜撤军回家。其实当时的俄国也是一肚子坏水,鸦片战争阶段就吞并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与中国接壤,它比日本对中国的土地更流口水,早就想拿下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所以俄国在劝退日本这个问题上是有点支持的,因为日本对朝鲜的入侵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俄国在中国的利益。
但国际形势并不是简单的过家家,所以俄国也考虑到另一个问题,如果自己通过出兵等强硬态度逼迫日本撤军,很有可能使远东地区的对手英国与日本结盟,反而对自己不利。在这个利字当头的时代,任何结盟都是以利益为前提的,没了利益,朋友马上变成敌人,而且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仗没打多少,利益却占了大头,使英国方面很妒忌很恼火。俄国不想做得了便宜还卖乖那些专门招仇恨的事情,所以思前向后,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给了李鸿章一个这样的答复:
“我们都是文明人,不能通过野蛮的武力强迫日本方面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能通过友好的方式劝他们撤兵。”
然后对于俄国的这个友好的劝退建议,日本理所当然是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