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先可不是省油的灯,当时虽然是脱脱不花当皇帝,但顶多算个挂名皇帝,没有实权,瓦刺和鞑靼两个部落的统治权一直在也先的手里,也先操纵着兵权,南征北战、东打西斗,把北方的蒙古、西边的哈密、东边兀良哈三卫都逐一击破,控制了西域的交通要道,威胁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地区,一举成为明朝北部的一大隐患。
当时,明朝朝廷里有个太监是英宗身边的大红人,叫王振。王振这家伙本来是个流氓,犯了罪,被判充军。其实流氓不可怕,但最怕流氓有文化。王振就是我们最怕的人,因为他小时候也念过点书,有那么一点文化知识,他知道充军之后也不知道哪天就当了炮灰,而且当时朝廷正在招太监,他把心一横,主动跑去报名净身,进宫当了太监。
能做出这种利弊权衡的男人可不多,王振的观念就是自己的命比子孙重要,所以他拿自己的子孙来赌了一把人生,谁料到给他赌中了。
当时进宫里当太监的男人大部分都是家庭困难且食不果腹的穷人,要不是为了吃饭,谁愿意把自己的子孙根赔上去,穷人自然也是没有什么能力接受文化教育的,而读过些许书的王振一进宫,就像一把手电筒放到了黑夜当中,亮了起来。
宫里的太监都非常仰慕他,会写字的太监可不多,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都去请教他,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他为王先生。
当时明英宗还没当皇帝,他老爸明宣宗也逐渐听到了太监里面有那么一个王先生的存在,然后就安排王振教小英宗念书,那时英宗还小,小孩子都不喜欢念书,贪玩。王振就想出各种游戏来陪他玩,哄得小英宗很开心,小英宗很喜欢这个太监。
后来,英宗即位,王振自然也跟着皇帝继续干,当了司礼太监,帮这英宗批阅奏章。那时,明英宗才9岁,哪知道什么是国家大事啊?结果国家大家就给王振这家伙包揽了。
又是一次太监弄权引发的血案。
公元1449,在蒙古混得很不错的瓦刺首领也先派了几千人来到明朝进贡马匹,然后摊大手板向明朝拿赏金和路费,顺便替他儿子向明朝要个老婆。当时明朝的大小事务都由王振主持,王振这次的工作做得非常仔细,亲自带人到马匹队伍现场清点。
清点完数量后,官员回来说:“禀报王公公,数点完,没那么多啊。”
王振一听就说:“来了多少匹马就给多少钱,一分也不要给多他,这帮野蛮人想用玩数字游戏我就陪他们玩到底!”
官员继续说:“王公公,也先来这里除了要赏钱之外,还说要帮他儿子找个老婆,身份也不需要多尊贵,就随便挑个漂亮的一点的公主就可以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王振一听就马上火冒三丈,以他自己今时今日的权势,如果不是公公,找个公主当老婆自然也不成问题,可是自己就没那“本事”。冷静下来后,王振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让他们滚吧。”
就这样,在蒙古混得相当不错的也先来到明朝后就给王振直接无视了,蒙古大汉怎能受如此屈辱?也先一收到明朝发回来的消息就气炸了,马上率军南下,直接攻打大同。
这时王振紧张了,怎么,这小子也懂忧国忧民?并不是,因为他的老家刚好在蔚州,他当官发家后,回家购置了大片田地,又是建房子又是建庄园什么的,光宗耀祖了好一阵子。而蔚州离也先进攻的大同非常近,这自私自利的家伙怕自己家的田地被也先糟蹋,整体缠着英宗说要出兵和也先干一架,而且一定要皇帝亲征,为士兵们壮壮士气。
英宗年纪小,什么也不懂,看着这个从小和自己一起玩大的太监如此煽动自己亲征就说:“好吧,朕就随你们一起出去玩玩。”
就这样,王振带着英宗,还有50万大军从北京向大同进发,准备和也先部队大干一场。王振带兵打仗?这不是笑话吗,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流氓,充其量也只是个有那么丁点文化的流氓。陪小皇帝玩游戏过家家还行,带兵打仗那是一窍不通。
这50万军队在他手上惨了,别人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他是连干粮都没带够就起兵出击,而且从北京到大同路程大概350公里,50万人走这么长的路,口粮没带够,补给又跟不上,一路上明朝士兵是饿死遍地,“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
部队踉踉跄跄地走了一个月,终于到了大同附近。其实王振在行军途中就不断收到前线的飞鸽传书战报,明朝部队的连连溃败使他认为这场仗根本打不赢,早已萌生退意。
正所谓,有信心未必能赢,但没信心就一定输。
王振自己已经打了退堂鼓,又看到大同郊外横七竖八都躺着被瓦刺部队杀死的明军尸体,心里更是不寒而栗,马上要求退兵回京。
其实退兵也没什么问题,像王振这种瘪三如果真的布阵打起仗来必定全军覆没,所以他这决定算是比较英明的。可是王振太想家了,就盘算带这50万部队回自己老家威风一下,所以他又极力怂恿英宗到他老家坐坐,喝喝茶什么的。
蔚州虽然离大同近,但和北京根本就是不同方向的地方,王振拉大部队这样走,延缓了回京的速度,而且更要命的是,这脑袋长在屁股上的家伙还没回到老家又下令大部队离开了,原因居然是他认为50万部队去他老家会把他家的庄稼给踩坏。
明朝50万部队就被这种狗屁智商的家伙指挥得东奔西走,晕头转向。这时候,瓦刺部队追上来了,好了,不打也不行了,干架吧。
结果明朝部队完全不是对手,被瓦刺打得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瓦刺部队把这地方团团围住,这是王振吓尿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好,瓦刺部队开始猛攻,并占据了优势。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打围城战对于瓦刺部队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城内没有水源,附近最近的水源只有城外南边十五里的一条河。被困在城内的所有人都**难耐。明英宗认为突围是没可能了,只好向瓦刺部队求和。
也先假装答应了,英宗和王振开心啊,终于有水喝了,王振马上下令安排士兵出城寻找水源,结果被瓦刺部队一举击败。禁军将领樊忠使的是一把大铁锤,孔武有力,他一看王振下令使明军士兵惨遭敌手,大喊一声:“我为天下百姓给你一锤子!”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直接把王振爆头(漂亮)。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悲壮)。
此时的明英宗虽然年轻,但是毕竟出生于帝王世家,面对这身边的将士纷纷倒下,他并没有惊慌,反而下马盘腿而坐,从容被俘。
败讯传回京师,朝廷地震,群臣哭的哭,骂的骂,乱做一团。一般剧情发展到了这个时候,照例都会有一个力挽狂澜的人出现,把局势扭转。所以电影一般都是这样拍的,这样的戏才有看头,一播片头就能猜到结局的电影谁看?
历史也是如此,明朝的那个时候也是这样,救国难于水火之中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于谦。
于谦是杭州人,他是是一个有节操的清官。当时他还在地方当官的时候,经常要到北京办事,而一般的官员都会借到北京公干的机会巴结京官,送钱送礼什么的一大堆,以求自己将来的仕途晋升,而于谦上京的机会很多,但他偏不这样干,还写了首诗臭骂这种上京送礼的风气,诗名就叫《上京》: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看看第三句,原来“两袖清风”就是出自于于谦的手笔,这已经足够给与于谦一个至高的评价了。
土木堡败阵之后,皇太后为了稳住朝政,安排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暂时代理皇帝管理国家。但是朝廷已经乱作一团,甚至有人说要迁都南京,躲避瓦刺部队的进攻。
一听到这的时候,身居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大骂:“谁敢再说迁都就砍谁的头!北京是国家的根基,根基都放弃,国家还有生存的机会吗?你们忘记南宋是怎么灭亡了的吗?!”
就这一声呐喊,于谦赢得了中央守城派大臣的拥护。但拥护是没有用的,拥护于谦对稳定政局没有一点帮助,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对于被绑架的英宗,于谦也联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他把心一横,与众大臣拥立英宗的朱祁钰为景泰帝,以稳定军心。于谦也火线升职任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