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斯伯格同志,我估计要过一两个星期才能就任第一副建设人民委员。因为我还要回新西伯利亚一趟,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才能卸任州委书记。”
“好的,那你尽快吧。我的助手会给你申请住房,如无意外的话,你应该可以入住滨河街公寓(Дом_На_Набежной),那里居住环境很好,每个单位的面积都超过200平方米。”
滨河街公寓位于莫斯科河畔,克里姆林宫的斜对岸。高层的单元都可以看到莫斯科河的景色,面向北面的高层单元更把整个克里姆林宫尽收眼底,是全市景观最好的公寓楼之一。但曼图洛夫并不喜欢住在这个地方。
这幢公寓楼里,住了很多政府高官,当中有工业部门的,也有来自内务部的,甚至是在克里姆林宫里工作的官员。“未来”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还有“未来”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也住在这里。
在大楼里,如果说错什么话,或者做错什么事,都有可能会被其他的“同志”们发现。而且,到了晚上的时候,穿着内务部服装的人有时还会在这座大楼的走廊里走来走去,逮捕他们的目标人物,或者监视他们有兴趣的人。住在这样的地方,总是有点不自在的感觉。
而且,1931年落成的滨河街公寓经过8年的岁月洗礼后,已经显得有点旧,外表并不讨喜,看上去只是一座普通的混凝土建筑。
最重要的一点是,滨河街公寓离建设人民委员部有点远,附近买东西也不太方便,去哪儿也要开车。这对于讲求方便的曼图洛夫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点。
“我不想住在滨河街公寓里。”曼图洛夫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金斯伯格扶了圆框眼镜,说:“那里的环境这么好,很多同志们都抢着申请入住滨河街公寓呢。”
“那里离工作地点太远,我在莫斯科又没有车。听说特维尔广场旁边兴建了一幢新的公寓,那里离工作地点很近,附近交通方便,而且公寓的设计很好,不知道能不能考虑那里。”
“我想你说的是特维尔大街6号和8号吧。那两座公寓的设计确实不错,只是还有一点内部工程还没完成,要等三个星期后才能安排入住。”
“没错,我说的就是那里,您看能不能安排我入住特维尔大街8号?毕竟那里的位置比较方便,临近工作地点,居住环境又舒适。
最重要的是,那里附近有很多商店,可以方便我妻子购物。工程没完工不要紧,我这段时间可以先住在附近的莫斯科大酒店,或者住在伏罗希洛夫同志的家里。”
“那好吧,我会向住房分配的部门反映你的意愿。另外,我也会给住房建设局那边分配多点人手,争取在两周内完成内部工程,这样,你过两周,来到莫斯科后,应该就可以安排入住了。”
“那谢谢您了。”
离开建设人民委员部后,曼图洛夫并没有急于去火车站,而是去了共青团总部,找他的“情敌”,共青团第一书记尼·亚·米哈伊洛夫。
这个地方,他曾经来过很多次。在他还是国立技术大学共青团委书记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代表学校团组织开会,或者出席活动。当年还是个小鲜肉,一个表面上挂着天真笑容的他,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神态成熟,但样貌依然年轻的人民委员。
“曼图洛夫同志,想不到我能在这里见到您。”米哈伊洛夫把手伸向旁边的沙发,说:“请坐。”
“米哈伊洛夫同志,我这次来,是为了喀秋莎的事情。”
米哈伊洛夫还以为曼图洛夫是以“情敌”的身份上来说话的,趁在对方发火之前,连忙澄清了关系:“曼图洛夫同志,我知道您指的是什么,我和她之间半点关系都没有,请您不要误会。”
但米哈伊洛夫这次猜错了,曼图洛夫并不是一个公私不分的人。他基本上只会在人家的办公室里谈公事。当然,私事有时也会谈一点,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公事。
“米哈伊洛夫同志,我想您误会了,我从来都没有误会过您和喀秋莎之剑有什么关系。我这次上来,是想跟您谈谈公事上的事情。”
“和卡蒂娅·克里缅娜有关的公事?”米哈伊洛夫很好奇,这个州委书记千里迢迢跑来这里,是想说什么公事呢?
“没错,是公事。”曼图洛夫进入了话题,说:“是这样的,我最近被任命为第一副建设人民委员。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要在莫斯科这边工作。”
“您的意思是……”米哈伊洛夫一听就知道曼图洛夫向表达什么意思,“请我把卡蒂娅掉回莫斯科?”
“没错,就是这样。您看莫斯科这边有什么空缺的职位适合她?”
“这个……我要查一查。如果她是普通干部的话,那就好办,这边还有很多空缺需要人手。但她现在的身份已经是团州委第一书记了,这个级别或以上的位置实在是没有空缺。”
“我明白,所以我才来找您。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就等等,或者把她安排到雅罗斯拉夫州或特维尔州,只要她愿意就行。”
米哈伊洛夫翻了些文件,然后说:“雅罗斯拉夫州、和图拉州州委都可以安排。但您觉得她会接受吗?”
“应该会的,这几个地方离莫斯科比较近,至少我们俩每周都能见面。”
米哈伊洛夫皱着眉头,说:“这几个地方还是太远了。但没办法,莫斯科这边真的没有空缺,也没有准备离开共青团,去其他干部工作的人。
这样,我先把情况反映给党中央组织局的同志们,还有负责人事的中央书记马林科夫同志,看他们能否在莫斯科市委、州委,或是党中央机构里安排合适的工作。”
“好的,那麻烦您了。”
“不客气。”
……………………………………………………………………………………………………………………………………
注1:七姐妹是七座位于莫斯科的,斯大林式高楼,分别是:莫斯科大学主楼、艺术家公寓、库德林广场大楼、莫斯科列宁格勒酒店、乌克兰酒店、外交部大楼和红门大楼。
第一百二十三章 人事特权
到了十一月底,新西伯利亚已经下了第一场雪,温度也下降到了零下十度的水平。
这对于穿越前的曼图洛夫——一个来自中国南端的男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可以忍受的水平。但穿越后,在西伯利亚生活二十多年的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从来都没有试过冻伤,更没有患过有关的疾病。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西伯利亚是一个寒冷的地区,这不单只是人们的印象,还是铁一般的事实。到了冬天,那里确实比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要寒冷,但这并不代表那里不适合耕作和畜牧。
事实上,新西伯利亚州的农业和畜牧业一直都很发达。在鄂毕河西岸的广阔地区,有着一大片肥沃的可耕地,面积超过三十万平方公里。
这两年来,在曼图洛夫的努力经营之下,那里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大型国营农场,以机械化,系统化,集团化的方式,高效地生产大量的粮食。
除了国营农场以外,当地的集体农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1939年秋季,新西伯利亚集体农场的数目已经上升到了五千个。而且这些集体农场还有一定的规模,绝大部分都是中型集体农庄,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型集体农庄,大部分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设备由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业机械工厂——新西伯利亚179厂提供。
把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数字加起来,新西伯利亚州的粮产量其实已经达到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三分之一,白俄罗斯的三分之二,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有望在二战爆发前,成为苏联的后备粮仓。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新西伯利亚州的食品工业也被发展了起来。多家食品加工厂在新西伯利亚市、卡尔加特市、克麦罗沃市等各个城市设立。
除此之外,新西伯利亚州的畜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对象。直到1939年秋季,猪的存栏数目已经达到了40万头,奶牛的存栏达到了36万头,牛奶的产量增加到70万吨,肉类产品的产量也提升到了11万吨。
当地生产的肉类也会被送到新西伯利亚州的肉类食品加工厂里,制成罐头,送到苏联各大城市,还会送到驻扎在苏芬边境的红军手上,为即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