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他们是拿天地会做幌子。就像李唐要找老子做祖宗一个样,为的是一个名声。而如此之情况归根结底还是东南沿海一带民间蔓延着的反清意识和反清思想。
特别是台湾,康熙间,台湾新附,不过四十年,乱民三起。三十五年秋七月,台湾县民吴球谋乱。众未集,台湾道高拱干、总兵王国兴设计擒之;不一月,乃平。四十年冬十二月,诸罗【嘉义】县民刘却复乱。及六十年夏五月,凤山县民朱一贵乱作,震动天下。朱一贵假托朱明后裔,攻据冈山汛,号永和。台湾镇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先后战死,道府以下官咸遁澎湖。台湾府城及凤、嘉二邑同日陷。清廷调集了小两万精兵东渡,费时月余方堪堪削平。这期间还有多次台湾土着闹乱,可以说康熙、雍正两朝的台湾,根本就不安稳。
进入了乾隆朝,台湾迎来了二三十年的和平时期,但也只是相对的和平。台湾地方上依旧年年闹乱子,只是台湾的大族大户很厉害,虽还没发展到后来的雾峰林氏那般五大家族一样的巨无霸,但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拢在一起的台湾族群大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兵有兵。只要民乱不大,各地的宗族大户就可以自行剪灭。
而这些大户,在利益上是很坚定地站在满清这一边的。因为满清对于台湾的赋税相当有优待。
乾隆元年,钦奉恩谕,台湾丁粮着照内地分中减则,每丁征银二钱,以舒民力,岁征银三千五百六十余两。及十二年,乃议匀入田园征收,其番众所耕田地,概免完赋,照旧就丁纳粮。
至今乾隆三十三年,台湾垦熟田园较前多至数倍,而统计全台之税粮额度,陈亮打台湾府衙门拿到的数据显示,全台仅征额银四千七百四十六两,又谷十万八千五十七石,二十年无报丈升科。而现在整个台湾光汉民就有近百万啊,只收了这么点银子,你不能不说满清对台湾的轻徭薄赋,是亘古所无。
而如此优渥的条件下,台湾民众还能屡屡掀起反清高氵朝,那就绝不是‘反清思想’四字可以解释的了。你完全可以想象那些狗大户对底层的平民佃户的剥削有多么的沉重,这也是让人醉了。
台湾不安宁,福建又如何安宁?
陈亮在福建之工作,成果显着,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汇聚的。但甭管是多少原因汇聚,当福建的烽烟燃起,照耀整个东南的时候,复汉军所面临的压力必然大大减少。
……
陈州府城。
盛夏的骄阳横照当空,地上像是生起了火,滚滚热浪席卷一切。街边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陈友河府上,看门狗都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不住的喘着气。自大夏收后一阵暴雨结束,河南的气温是一日比一日提高,人走在太阳地儿下,简直要晒化了一般。
陈友河利索的打马车上跳下,老天爷啊,这太热了。马车里就像一座蒸笼,他浑身衣服都被汗水打的湿透。
而比炎热的天气更让陈友河遭受打击的是,陈辉祖那张不要脸的老脸。
陈家虽然关闭了陈义和商行,对外宣称自家做生意赔本,赔的都干不下去了。也一样被陈辉祖‘捐献’了五百两纹银和三百石小麦。陈友河当时都恨不得拿起茶杯盖上陈辉祖那张没皮的老脸上,他这是‘勒捐’,是‘强索’!
“五百两银子,三百石小麦?”陈友河的大儿子一听眼都红了。“陈辉祖这狗官,他是要把陈州府刮下去三丈地皮啊。”三百石小麦至少能顶五百两银子,现在河南的粮价依旧偏高很多,夏收是缓解了民间缺粮的现况,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陈辉祖欺人太甚。一次捐献,两次捐献,这都多少次了?缺钱缺粮该去找皇帝要,怎么趴在我们家身上不停的喝血?我陈家再大的家业也顶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捐献啊……”陈家夫人拍着桌子,发泄着自己的气愤与不满。
“什么捐献啊,娘,这是勒捐,勒捐。我们该向朝廷告他……”陈家大公子激动地都要蹦起来。
自从去年开始,陈家光是被陈州府【后才是陈辉祖】照着‘捐献’就有五次,等到陈辉祖在周家口安了家,陈州府的乡绅富贾是全遭了罪,倒了大霉了。一个月至少被捐献一次,这是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勒捐。
前前后后,陈家已经捐出去了三千两白银和七八百石粮食了。而这一回陈辉祖下手尤其的狠,显然是陈州府库被烧,他手中钱粮皆紧缺,就又没脸没皮的伸手来了。
“爹,怎么办啊这?这样下去……”陈家都真的要干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清忠良是晋商
乾隆估计都不记得他在复汉军手下折过多少军队了。从去年开始,满清前前后后调动的大军多达十余万,损失的军队也数以万计,而绿营兵战死后也是有抚恤的,如此国库里便是又金山银海也花光了。
复汉将军府刚刚成立的时候,洛阳城里有个举人写了一篇攻击复汉军的檄文,赞美乾隆朝,物阜民殷,兵力强盛,皇帝励精图治,疆吏咸凛凛,是非好恶,一秉大公,不敢逞私徇情;苟涉欺妄,诛谪随之。故西北连岁用兵,而天下晏然共享升平之福;即难静易动如台湾,亦三十年不见兵革。
可就如这位举人写的那样‘西北连岁用兵’,再有乾隆这个会玩会逛会花钱的皇帝,满清国库里真就存不住什么钱来。现在复汉军突然暴起,满清国库已经榨干了。
进攻复汉军的满清大军,现在全靠地方财力支撑,比如山西。
打清初的八大皇商起,山西晋商在中国历史上就进入了自家的全盛时期,虽然当年的八大皇商已经已经相继落败,剩下一个范氏还在苟延残喘。但新的晋商豪族早已经崛起于山西,比如榆次常氏,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是经营最长,规模最大者。茶、布、绸缎、皮毛,还有往来莫斯科与中国的多家银号钱庄,家业何止数百万。
太谷曹家,也是现在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万余人,总资本千余万两。
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都说其家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
还有祁县渠家、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后者是众所公认的山西首富,自身资产就达千余万两白银。
这些豪商家族,家家户户都经营着银号钱庄。每一家与满清官府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关系。
范家已经没落了,真正的家底儿根本不能同这些豪强巨富媲美,可范家还是山西晋商的一张名片,其他之家族,你再是富有,能跟官商双双得意的范家比吗?
打范毓宾兄弟给康麻子节省了几百万两银子,转运了上百万担粮草之后,范家就被康麻子保护了起来。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康熙打准噶尔的时候,范毓宾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表现出了对满清令人无比感慨的忠诚。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
范家的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范氏毓字辈和清字辈计,有20人任官职,范毓宾任太仆寺卿,范毓奇任布政司参政,范毓覃以武举破例升为正定总兵官,后署广东提督。范永斗、范三拔等也以子孙而贵,被追赠为骠骑将军、资政大夫、奉直大夫、儒林郎等,他们的妻子也追赠为夫人、宜人等。
康麻子和雍正两朝的范氏是上通朝廷、下连市廛、半商半官的豪门富商之家。
即使进入乾隆朝后范氏明显衰败了,可范清济还是晋商中的头一号。
早在四月里,范清济就联合山西各大豪族巨富,为满清筹银四百余万两,粮布无数。然后还出面牵头,在各大票号中给满清借银近千万两。
这是很不正常的。
清朝的朝廷官府朝廷向山西票号借钱,这本该是晚清时候才出现的现象,因为陈鸣的穿越,竟然一下提早了百十年。
山西的这些商贾巨富对满清还是很有信心的,白花花的银子送到了清军手中。他们自己拿到手的只有几张轻轻的纸片,还有乾隆皇帝的片言嘉许。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真真的解了满清的燃眉之急。至少,时局发展到现在,清军也没断过军饷粮草。再有就是各路领兵大员对地方的搜刮、压榨,比如陈辉祖对于陈州府,那地皮刮的已经不是天高三尺,而是地减三丈了。
战争依旧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