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因为他们内心里对中国人的痛恨!
这里是图林斯克,一座位于伏尔加河西岸的城市,距离阿斯特拉罕二百公里,算是在阿斯特拉罕与察里津的中间吧。一个不大的小城市,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也没有太多的居民,总人口还不到一万人——连同外围二三十里内的村落。
但由于这里是伏尔加河下游一个不小的码头,同时这儿也是从阿斯特拉罕到察里津陆上的交通要点。因此,图林斯克就成为了东西方交通的重要枢纽。这座城市在半个月前就收到了陈汉的通知,要他们在十天之内撤离城市。现在,距离这座城市还有百十里的西北方向,狭窄的路段上正挤满了难民和增援的俄军部队。
阿斯特拉罕就在上个月才刚刚被陈汉拿下,后者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于是公布的战报上就说明了一个‘事实’——由于俄军抵抗顽强,要塞的堡垒里他们常常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也不投降,是以自波克罗夫少将一下,守卫阿斯特拉罕的七千俄军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人被‘俘虏’,就是全部‘战死’。
怎么看这样的战报都有些假,这个时代不可能存在全员战死,无一投降的军队。
梅洛亚尔斯基还坚持在察里津城,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据悉已经赶到了巴拉绍夫,而俄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了察里津。距离图林斯克也仅仅只剩下一百多华里了。
图林斯克就是陈汉给俄罗斯准备的第一个战场。
虽然这座刚刚被陈汉完成了驱赶任务的城市并非要塞,甚至不能算是多么大的一个城镇,同样也没有什么有利地形,但魏宝成、陈威等都觉得陈汉不能再退了。
阿斯特拉罕还需要时间来修补城防工事、修复外沿阵地,在俄军的增援部队抵达察里津的时候,陈汉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退。但陈汉在察里津可以选择后退,可在阿斯特拉罕却退不得。
一退,陈汉在高加索战场就趋于劣势了。
所以阿斯特拉罕,陈汉是不会退的。而图林斯克就是他们来掂量西线俄军战斗力的第一个战场。
西线俄军可不比东线的同僚,他们在之前可是举着三色旗把拿破仑狼狈不堪的赶出了俄国。
拿破仑留在华沙的缪拉代表法国与俄罗斯火速签署了停战协议,立陶宛被彻底卖给了俄国,同时之前被俄罗斯侵占的大半个波兰也成为了俄罗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其他就再没有任何条件了。
俄国人急着去对付奥斯曼和东方的陈汉,亚历山大一世再痛恨拿破仑,也不可能在老巢不稳的情况下派出军队参与对法作战。
所以两国摒弃了不现实的条件,在维持战前俄国势力范围不变的情况下,火速签署了停战协议。唯一的变化就是拿破仑对俄罗斯承诺,不支持波兰复国。
华沙大公国只能是华沙大公国。同样的,立陶宛也只能是沙皇的立陶宛。
俄罗斯得到了他们最想得到的保证。如果战前的拿破仑愿意给圣彼得堡如此的许诺,或许俄罗斯就不会那么坚决的站到英国人这一边了。
当然,欧洲的政治人物都清楚,协约、条约对于实力强劲方来说,那只是一张废纸。对于强者,签署条约就是为了来日好撕毁条约。
如果可以,圣彼得堡也希望把拿破仑彻底的埋葬进地狱。但他们无能为力!
半残废的拿破仑回到了自己的老巢迎接更艰难的考验了。因为英国人,因为伊比利亚半岛,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
俄军的主力一分为二,一部分转入乌克兰,转入黑海;另一部分踏着冬天的大雪,从欧洲北部的西端来到了东端。
对比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显然更看重中国。亚历山大一世连圣彼得堡都没回一次,就跟随着军队直接来到了东线。
现在俄军的总司令不再是图库佐夫了,体重严重超胖,身体不好的库图佐夫在把拿破仑赶出俄罗斯之后,就卸职了。接替他的是在博罗季诺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巴克莱,但东线俄军的总指挥这是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幸运的捡回一条命的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
一个冬天让巴格拉季昂的伤势得到了痊愈,同时‘铁将军’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多赫图罗夫担任他的副手。
现年五十六岁的多赫图罗夫是这次俄罗斯为国战争中的英雄,他有着三十二年的从军经验,去年俄法战争爆发,他担任第6军军长一职,在利达地域率领军队强行军突围,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保卫战。博罗季诺战役中最初开始担任俄军的中路指挥,巴格拉季昂负伤后,任左翼指挥。当法军从莫斯科撤退时,他指挥的部队及时地前出到小雅罗斯拉韦茨,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拉耶夫斯基将军指挥的部队是紧咬着拿破仑不放的两头‘饿狼’。
俄军向东线增援的部队足足有十四万人,同时超过五万的俄军新兵正在莫斯科集结。相对巨大的人口和有力的动员机制,廉价的士兵成本,让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变得十分巨大。
如果不是俄军的新式步枪生产量始终有限,大量的军械都需要英国人通过海路运抵到圣彼得堡,在先天上限制了俄军兵力的扩张,圣彼得堡绝对能一下子把自己的军队数量堆到一百万人。
现在俄军把主力从与拿破仑的战争中解放了出来,圣彼得堡身上的压力大大减轻,可俄军的主力军团数量也大大的减轻了。
一连串的西线战斗让俄军损失了十几万人,这还只是正规军。俄国民众组织起来的反抗武装也付出了血淋淋的惨重代价。亚历山大一世这次把十四万主力带到了东面,俄罗斯在乌克兰和黑海的战斗,只能去用一群新兵和二线部队来打。
驻欧办送来的信报早早就被陈鸣送到了西北前线,十四万与拿破仑鏖战后的俄军主力,这显然是俄罗斯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直接放到阿斯特拉罕有点冒险,于是,位于阿斯特拉罕和察里津正中间的图林斯克就成为了试探的战场。
几乎没有携老扶幼的难民愿意跟随着俄国人的军队杀回老家,战争不平息,他们是不会重新回到伏尔加河的。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他们必须去到一个有着社会秩序的城市,这样才好获得救济,获得他们所最需要的粮食。
并且这也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和对俄军的不信任。
虽然他们在西线刚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但是他们现在的对手是强大的中国人。虽然中国同俄罗斯的交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可是中国的强大却是所有俄国人都心知肚明的。
再爱国的人也不能枉顾事实。这就像一头荒原野狼和一头大象的较量。野狼很凶猛,可大象更无敌,没有人会看好野狼的。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图林斯克战斗
图林斯克的景色很平淡,这里地势平坦,没有高高的山岭,没有大片的森林,也没有伏尔加河对岸那数量众多且曲折的河流,就跟俄罗斯内陆无数普通的城镇一样,平平淡淡。
上万俄罗斯人在这座城市和其周遭区域里繁衍生息,他们中很多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对于图林斯克的地理地势烂熟于心。这是俄军的一个优势。
伏尔加河左右两岸的水文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左边只有寥寥几条支流,而右岸则分布着大量的曲折小河和大小不一的水塘湖泊,二十公里之内几乎没有贯通相连的陆地。
那图林斯克为什么能成为伏尔加河下游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呢?那就是因为图林斯克当面的伏尔加河水流平坦——伏尔加河流经图林斯克的时候水道猛然变宽,从上游的不足一公里陡然增长到了四公里,而且河对岸——伏尔加河右岸,是少有的一段没有纵横交错的小河、支流和湖泊水洼的地方。
只可惜中国人在伏尔加河的多处狭窄处堵塞了河道,他们破开厚厚的冰面,浸身在冰冷的河水里,将沉船、暗桩、木排,一一布置在看伏尔加河的水面下,各类手段层出不穷,直接废掉了伏尔加河的水运。以至于俄军在向阿斯特拉罕进军的时候,只能通过泥泞的陆路来转运物资。当初的里海舰队可是有不少战船通过伏尔加河,转移到了察里津以西区域,现在也全成看了瞪眼瞎。
带领部队先行的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多赫图罗夫直接就引着三万俄军奔赴了这儿,而光是为这三万俄军运输物质的俄罗斯平民就有四五千人。
俄罗斯的春天是淤泥遍布的世界,融化的冰雪让这里的交通变得一塌煳涂。四五千俄罗斯平民运载的物质大部分是军火,而粮食则仅仅够俄军先头部队一月左右的食用。
百十公里的道路俄军足足走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