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历四年-第8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去年有过两次,鞑子甚至连那些驻防大城市的驻军都没有派去,只让那些邦子就镇压了下来。”

  “果然如此啊。”

  那一次召见过后,那几个朝鲜流亡官员也求见过几次,报上了一些与他们有联络的义军的情况,并且表示一旦王师开进朝鲜,这些朝鲜义士可以成为王师助力云云。

  这些家伙一次次在齐王府里慷慨陈词,说的有来道去的,可惜陈文是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相信的。

  壬辰战争,不是明军越过鸭绿江,朝鲜早就被日本灭国了,抵抗的也不是没有,但却绝大多数都是些废物,唯独出了个李舜臣,倒是被后世的那个半岛民族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甚至就连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明军也被他们极力丑化,因为不这样做根本没办法凸显出他们的那位英雄在壬辰战争中的卑微作用。

  就算是后世,日本殖民朝鲜,朝鲜人的抗日烈度也低得可笑,反倒是更加踊跃的加入日军。像是那几个朝鲜官员所说的什么各地已然烽火四起,鞑子在朝鲜损失惨重,差的只是王师的致命一击云云,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陈文是不会相信。

  当然,设身处地,亡国之臣竭力救亡,哪怕是利用欺骗的手段来求取到大国的助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又不是朝鲜人,自然还是要顾着江浙明军自身的利益,总是要分得清轻重缓急才是。

  “末将前往朝鲜,小野则在日本搜集在日朝鲜人的情报。现在得到的情报汇总表明,鞑子在完成对朝鲜的灭国之战后,很快就建立起了对朝鲜的统治。”

  “早期,鞑子借着反清拥明的罪名,杀了一大批朝鲜朝臣,将宗室也都押到了京城,威吓住了文武两班的余下之人,没了领头的,朝鲜人也就闹不起来了。接下来的日子,靠着给招募来的蒙古驻军和邦子分地,以及组建所谓高丽八旗和开科取士,朝鲜一国就轻而易举的变成了鞑子的两个行省,根本没费什么气力。”

  所谓邦子,即是朝鲜的贱民阶级,中国明清以来乃至后世的那个高丽棒子的蔑称也是从朝鲜向中国派出的使者的那些贱民仆从身上来的。

  对于朝鲜人是个什么尿性,陈文早有预料,听了郑奇的粗略讲述,他对朝鲜的现状也有了一个基本上的了解。细节的东西在情报汇总里有,陈文在召见他们前来之前也详细的看过了,有几个问题却还是要向他们做出问询的。

  “本王看过报告,鞑子在朝鲜没有竭泽而渔,反倒是用了类似于汉地的统治方式。本王记得那个朝鲜官员说过,朝鲜一年的岁入只有二十万石,鞑子这么统治,如何补充江南丢失后的漕粮断绝问题?”

  八旗从满清入关之后就已然是趴在华夏这棵参天大树上吸食营养的蛀虫,现在满清对八旗的优待还没有后世那么夸张,但是漕粮断绝,八旗军的粮草也会成为问题。满清此前进攻朝鲜,为的就是重新获取一片产粮区。奈何江南区可不是江南,就凭这点儿岁入,满清还没有竭泽而渔,实在是奇怪得紧。

  “回大王的话,朝鲜的粮食产量其实没有那么少,都是那些东西两班的文武大肆兼并普通百姓的土地,而他们有不缴纳税赋,才落到这般田地。鞑子在攻破汉城之后,狠狠的杀了一批文武两班的官员,把他们的家产和土地都没收了,土地除了分给驻军和邦子以外,还分给了不少的无土平民,让他们自行屯田,收入的具体数字还不清楚,但是两百万石左右还是有的。”

  岁入二十万石这个数字,这对于朝鲜这么一个千万人口级别,全国不下两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同时代的明朝,一个中等的府也有十几二十几万石粮食的岁入,而且这还是在明朝那么奇葩的税收制度之下产生的。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在壬辰战争时的计算显示,朝鲜的岁入应该是八百万到一千两百万石之间。这个数字,夸大是肯定的,但是和那个二十万石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而这里面的差距,就来自于朝鲜的文武两班。

  “鞑子收上税来,是要供应京城的八旗军的。按照你们的报告上显示,那些粮食其中的一部分用以供应驻军,大部分则取道海路,用朝鲜的粮船运往天津,再行转陆路运往京城,可是如此?”

  陈文的问题问在了点子上,郑奇也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回大王的话,正是如此。末将以为,当设法拦截鞑子粮船,就算是无法缴获,将其击沉或是焚毁当也可以削弱鞑子的实力。”

  有此一问,陈文要的就是这句话。不过嘛,具体的东西,陈文还需要拿到联席会议上进行会商,现在却也不是着急的时候。

  点了点头,陈文不再继续与郑奇问及朝鲜的事情,而是转向了小野一郎,问起了此前他让船队给日本送去的那些东西。

  “回大王的话,卑职亲自带着东西去见了天皇和幕府将军,也将其交给了长州、萨摩等各藩的大名,他们对上面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其中萨摩藩在私下与卑职表示,如果幕府横加干涉的话,可以在琉球展开合作。”

  “琉球?这狐狸尾巴不藏着了?”

  说出了这话,陈文也哈哈大笑了起来。继而又问及了小野一郎准备入汉籍的事情,表示此番事了就会同意他的申请,又是引来了一番千恩万谢。

  对于朝鲜和日本,陈文有了计划,但却还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实行。不过这份力量其实已然存在于江浙明军,差的只是如何展开而已。

  接到新军击败吴三桂的消息没几天,陈文便启程出发,赶往南京上游的太平府。那里的马鞍山铁矿早已开始了挖掘,如今更是已然形成了规模,江浙明军军工司工坊搬迁之后,所使用的铁料也都是在那里的炼铁工坊生产出来的,此前陈文曾多次前往视察,不过这一次却是有着更新鲜的东西。

  “大王,这就是杂志上刊登的那个轨道。”

  看到了游标卡尺,陈文干脆以当年与李渔相交时用过的那个鲁迅的笔名向杂志投稿,只说是在河南的山区里看到过,据当地乡民说是秦人制造用来运输货物的。

  此时此刻,呈现在陈文的眼前的正是一条从远处的矿洞绵延而来的铁轨,上面正有一只健骡拉着几车的铁矿石向远处的炼铁工坊的库房驶去。

  坚实的夯土地基上是较软的枕木,枕木上面则是两道铁轨并排而来。光看那几车铁矿石,怎么也该是一两只牛才能拉得动的,可是现在一只骡子都够了,谁说非要有了火车才能用上铁轨。

  “本王也看过杂志上的文章,说是铁轨上摩擦力较小,所以能够拉很多货物。”

  “大王博学多闻,下官钦佩。”

  苦瓜脸排起了马屁,陈文也笑着摇了摇头,继而对这位军工司的主事说道:“这东西成本如何,损坏率还过得去吗?”

  “回大王的话,损坏是常有的,主要是铁轨的用料,硬度和韧度上现在还在继续实验。不过,这东西确实是派上了大用场,平常都是那些矿工靠着人力背出矿洞的,现在矿洞可以挖的大一些,光靠着这一条轨道就能节省很多人力,矿山的产量也直线攀升。”

  马鞍山的矿场里面,多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虽然挖矿的矿工还都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和绿营,尤其是前者更是消耗的对象,但是陈文关心的是产量,为了确保产量矿场的管理方——军工司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如今看上去也是颇为喜人。

  铁矿产量倍增,炼铁工坊也大量使用了从明时现有技术和欧洲传来的技术。陈文对此了解不多,也将以前在网上看过的那个排气口和进气口并排以提前加热空气的办法拿了出来,此外照着以前的惯例,炼铁炼钢都要使用焦炭以确保质量。新技术和旧传统交织,如今的炼铁工坊也享受到了技术的福利,钢铁产量也在逐步提升。

  “不出意外的话,到了明年,这里的钢铁产量就可以支应其他方面了,光是一个军工司工坊已经吃不下这么大的产量了。”

  产量倍增,徐毅这个主管官员可谓是深有感触。当年他接手军工司工坊的时候,那还是个金华府城里的用高墙围起来的作坊群,后来由于大量使用水力机械,工坊搬到了城外,但是生产能力提高了,他也陷入到了每天为原料发愁的境地。记得那时候,有能力从鞑子占领区运来原料的商人,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甚至就连当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