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晶体管刚刚出现,有多大的潜力谁都不知道,既然有了突破的进展我们自然还是要支持,这就是克格勃替换电子管设备的初衷,我们只是自己单独的行动,并没有要求别的部门和我们一样。”谢洛夫对克格勃采用晶体管设备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尤里,你是克格勃主席,相信你更加明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晶体管十分容易受到干扰,你应该明白这一点。”乌斯季诺夫想了一下说道,“你不考虑一下战争时期的情况么?”
“研究还在进行,也许以后这个问题会解决不是吗?我们不能因为刚刚出现的新东西就断言以后晶体管也不行,什么都要发展嘛。”晶体管优点:体积小,成本低,放大倍数高,便于集成化生产。这时候瓦莉娅端上来了最后一道菜,谢洛夫看了一瓶伏特加,人家是客人,总不能和自己一样喝格瓦斯吧?
谢洛夫的酒量就是超水平发挥能和别人一起喝多,正常情况下都是自己先跪了。显然乌斯季诺夫的酒量不是超水平发挥就能刚过的,不出意外谢洛夫这次又跪了。强打着精神把乌斯季诺夫送走,他迷迷糊糊的进浴室洗澡,准备好好睡一觉。
不一会瓦莉娅推开门进来给自己的丈夫搓背,红着脸娇声道,“除了我哪有人这么关心你?喝醉了就知道老婆的好了?”
“我一直都知道老婆的好!”谢洛夫打着酒嗝眯着眼道,“听说喝酒了战斗力强……”听到这句话瓦莉娅的脸变的更红了,但没有反驳,显然比较意动想要试试。
时间已经到了八月份,谢洛夫这个克格勃主席化身成了施工队长,在克格勃的宿舍小区检查完工的情况,从去年提出解决安全系统人员的住房问题开始,到现在时间已经整整一年了,去年已经挖好地基的工地今年已经快要收工了。
谢洛夫想要的意思的是,把这批的建设大楼当做苏联的住房建设的样板进行推广,影响苏联建设住房的标准,所以才这件事上下了很大的精力。与其未来还要拆掉建造新的,不如一步到位,要知道苏联的建筑成本很高,拆都非常费劲,还是保持质量最好。
当然不是所有标准都按照后世的标准来,因为很多材料六十年代的苏联无法弄出来,比如塑料门窗这一块,谢洛夫收集了全世界的情报,最终在联邦德国发现了PVc塑料窗。
PVc塑料窗抗风压性能:关闭着的外门窗在风压作用下,不发生损坏和功能障碍的能力。水密性:关闭着的外门窗在风雨同时作用下,阻止雨水渗漏的能力。气密性能:关闭着的外门窗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外门窗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缝长的空气量。保温性能:在门或窗户两侧存在空气温差条件下,门或窗户阻抗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传热的能力。门或窗户保温性能用其传热系数或传热阻表示。
但苏联的仿制出现了困难,至少今年是肯定是不乐观了,但大楼已经接近完工,谢洛夫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铝合金门窗凑合着用,等到PVc塑料窗技术成熟,以后的大楼肯定要用上的。
前方不远处,一座座巨大的塔吊正在施工,谢洛夫带上安全帽穿着蓝色工作服进入了工地,和谢列平一起来的勃列日涅夫很新鲜,两人都是头一次看到克格勃主席做出这样一副打扮,他们不知道苏联的特务头子在民主德国就曾经做过这事。
“相当不错的房子,不论从哪里看都非常好。”勃列日涅夫对着旁边的谢列平说道,显然对这批宿舍小区十分满意,在他看来这就是苏联人民应该住的地方。
这种小区的出现是绝对超前的,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也绝对不能说落后。克格勃必须感谢谢洛夫这个上辈子还算阅历足够的普通人,不然的话至少要到十年后苏联才会出现差不多的勃列日涅夫大楼。
“大楼外面的墙体要贴上瓷砖,如果国内有困难的话,意大利的产品可能成本会增加,所以从中国进口一些怎么样?他们的瓷砖技术也不能说落后。”谢洛夫拍着厚实的墙壁,显然对工程的质量是非常满意的。瓷器虽然源自中国,但这个年代瓷器技术强国早已经是西方国家,苏联的瓷砖防冻性不错倒是真的,没办法,苏联冷。
这次参观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都十分满意,充裕的室内面积和不错的布局都给两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勃列日涅夫抬起头看了好几圈道,“我真想要看看完全竣工的时候到底有多么漂亮,这才是我们苏联人应该住的房子。不是美国人只有好房子住。”
美国人的房子好?听了这句话谢洛夫脑子里面总是闪过卡特里娜飓风中那些上天的美国小木板。
第四百八十八章 普戈
“总体来说还算不错!”化身为包工头的谢洛夫比较满意的点点头道,“一些基本的设施,必须每个小区的公众浴池、游泳池、健身馆的配套设施也要搞好,电影院就不用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和军事情报局三个部门的人加起来,也达不到配备电影院的人数,首都又不是比较偏僻的集体农庄,用不着的东西还有幼儿园和学校,不过加油站可以考虑设立一个,这些配套设施可以在小区完工之后,在整个联盟上马。”
详细的把自己理想中的想法都说出来,谢洛夫对着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提起了这些事情,同时也是告诉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这种规划。
这种计划经济中的配套设施追求的是小而全,不管多小的地方都应该有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只有一千多人的林场,也会有这种东西,比如幼儿园、学校和电影。这种小而全的配套设施谢洛夫倒不是没有完全见过,只不过在他几岁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摆设了。小时候在林场的电影院最后关闭,林业局的电影院最后卖出去拆掉,成了一个商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企最重要的是养人,中国人口又是世界第一。本来应该一百人干的活,企业中有五六百人同时去做,就算是有利润,光工资钱就能把这些利润全吃了。更不要谈一些潜规则方面的原因。
就拿谢洛夫最为熟悉的林业工作来说,如果一个木制品加工的厂房如果在中苏边境的话,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林业采伐大部分时间都在冬季,因为山里的采伐道路除了冬季是进不去的,每次采伐只要春季就会停止,因为道路开化会把装满木材的车辆陷进去,修水泥路也不可能,因为山区本来就不平,冬季下雪水泥路会打滑,这会造成交通事故。装满木材的重车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只有车毁人亡。再者每年的采伐区都是不一样的,修出来一条路明年也许就用不上了。
难道因为采伐区的不同,每年都新修一条路么?先不谈这个问题,每一条路都需要定期维护,哪怕是水泥路也要维护,众所周知东北的冬天比较冷,属于那种夏天三十度冬天零下三十度的气候,这种气候热胀冷缩这个基本原理比较给力,所以一条东北的路往往需要的水泥量往往要比南方要多得多,因为这条路水泥层必须要厚。按理来说这样一条路只要修成就能用很多年,但其实不是这样,山区的水泥路本身就不容易受到地形的影响,加上冬夏交替很容易开裂、翻浆。
一根原木从采伐区下来储存,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因为采伐季节在冬季,所以生产季节也是在冬季,以谢洛夫的家乡为例子,冬天白天温度为零下二十多度左右。这种情况下人是不能再室外工作的,所以需要厂房保持温度。生产出来的木制品也不能放在外面,有些特定的东西必须马上烘干,不能放在外面冻着。所以需要一座巨大的烘干窑厂房,烘干窑厂房要烧煤。一直不断的保证气温和木材烘干,不论是烘干窑的建造还是后续的煤炭都是钱。
所以同样一个生产同样产品的工厂,一个在中苏边界那种气候工作,一个在黄河流域做同样的事情,哪怕在黄河边上的距离原料产地非常远,制造出来的东西也远远比中苏边界的工厂要便宜,首先烘干窑就不用建造,不要烘干窑就不用烧煤。加上这座黄河流域的工厂远远比中苏边界的工厂距离人口聚集区近得多,可以把原料运输的成本从下一个环节上省下来。
最终的结果就是中苏边界的工厂因为成本高昂产品卖不出去,老板如果想要继续下去的话要么把工厂搬走,要么老老实实的去卖原材料,把生产的环节关闭,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