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1958-第4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身处第一线的部门,在国家还没有认识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克格勃先就要做出一些反应,同志们,你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进攻性战略的前兆,或者是试探性的进攻。”身为克格勃主席的谢洛夫,开始对自己的同事们进行战前动员。

  政变看似简单,但哪怕就是在非洲也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实现的。中央情报局的经验不能作为克格勃行动的指标,两个国家的战略投送能力有差距,这种差距谢洛夫必须承认,所以行动必须快而有成效,不能给美国人干涉的机会。美国可以够得到非洲,苏联却够不到南美洲,谢洛夫认识到这种差别所以必须小心行事。

  “苏丹都周围的军地集结点有两个,分别是尼罗河左岸的恩图曼和右岸的北喀木耳,这两个城市和苏丹都喀木耳成倒三角形,不但可以控制尼罗河的航运,距离苏丹都也很近,我们以这两个地方为据点,在突然袭击的情况下很快就能控制住苏丹的局势,这是我们军事管理总局的意见!”军事管理总局局长罗曼中将站起来走到地图旁边,拿起教鞭圈定了主要的行动地点,介绍军事行动的。

  倒三角形?倒是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形状呢!把脑海中少儿不宜的因当想法甩出去,苏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尼罗河周围,以苏丹都喀木耳为中心画一个圈子,能辐射大部分重要的城市,考虑到北方苏丹的人口和南苏丹的人口比例,用搞定都圈就能搞定苏丹一半的问题来形容并不为过。

  军事管理总局的意见和斯塔西方面的计划大同小异,马库斯沃尔夫那边送过来的计划也是如此,毕竟民主德国和苏联都是6地国家,从出点都很相似,两国在二战中利用装甲力量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到了今天自然会出点相当一致。

  “罗曼局长的意见非常中肯,但我要提醒一点,这次作为试探性的进攻,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以成功为结果的前提下,行动的结果最为重要,达成目的过程不重要。”谢洛夫看着自己的同事们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如果不动手,资本主义永远都不会自己改正错误,所以国家转入进攻性战略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我们克格勃要作为一个先行者。”

  苏攻美守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直到古巴导弹危机,说来非常奇怪,赫鲁晓夫执政确实是以缓和为主要方阵,但却事实上的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情况,这是因为斯大林时期苏联还在恢复战争的创伤,虽然斯大林能力上明显比赫鲁晓夫更强,但苏联国内的情况却无法支撑斯大林的想法实现,而赫鲁晓夫时期虽然推行缓和方阵,但苏联渐渐从卫国战争时期的创伤恢复,实力增强的情况下虽说赫鲁晓夫已经尽力和美国缓和,但苏联国家的政策还是在缓慢的转入扩张,这不是赫鲁晓夫本人能阻止的。

  这个阶段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终点,苏联领导层认识到了苏联虽然恢复了不少,但仍然和美国有实力差距,所以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前期,苏联又开始积攒力量准备下一次的进攻,通常人们认为的苏攻美守其实是勃列日涅夫中期开始的,这也可以认为是苏攻美守的第二阶段,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级大国的控制。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利用美国深陷越战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展经济、军事实力。在这同时,他巩固了“东欧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动“缓和攻势”,此后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并制定了一套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全球攻势战略: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战略优势。

  看起来苏联的政策是没什么问题的,谢洛夫仔细观察这段历史,找到了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那就是在同样时间中,苏联在积攒实力,中国却在进行战略进攻,目标则是东南亚,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中国进攻的时间和苏联进攻的时间正好是错开的,中国进攻的时间苏联正好在积攒实力为古巴导弹危机雪耻,等到苏联觉得自己差不多实力够了,中国已经开始准备改革开放了。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尝试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时候虽说没什么效果,但态势还是明显的,但在苏联两段时间的攻势政策的同时,正好和中国进攻的时间是错开的。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现阶段谢洛夫的折腾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至少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局,苏联的领导层还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那么进攻性战略还可以继续下去,至少可以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战略。可以在非洲做出一点成绩表明中国在东南亚努力的同时,苏联也没有闲着。

  所以苏丹的变色非常必要,它可以让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苏联领导层看到成绩,同样提升自己盟友的信心,从这两点上都十分必要。几十年后社会主义阵营取得胜利,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可以美化历史,就算是说自己从冷战开始一直运筹帷幄,从头到尾都在推行进攻性战略也没有问题,胜利者是不会受到任何谴责的。

  一九六四年二月,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议,和苏丹签订了合作条约,至少从条约上表达了非常大的诚意,只不过这份诚意不是给阿布德将军政府的,而是准备和下一个政府继续拧长期合作,同时在苏联国防部的肯定下,苏联向苏丹军方移交了十二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作为苏丹军方的6航力量补充。

  “我完全可以说,十二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和我们获得的收获相比,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点希望马利诺夫斯基叔叔明白!”谢洛夫对着苏联国防部的元帅们强调着重要性。8



第四百六十二章 斯塔西在苏丹


第四百六十三章 酝酿


  苏联的扶持人选有着自己评判的一套标准,出于国家理念苏联必须寻找**,再不行至少也是进步势力偏左的代表,但通常情况下这种扶持都是不成功的。<网 远远比不上美国那种荤腥不忌的扶持,这个原因谢洛夫曾经想了很久,现当今活下来强大的**势力都存在一个共同点,他们见过血……

  把这些进步理想传播出去放任不管,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拥有进步思想的人被杀的一干二净,这种情况距离苏联越远的地方表现的越明显。西欧的**在苏联眼皮底下不会遭到镇压,顶多会遭到限制,经济越好的国家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越会做这种表面工作。但除了西欧就不同了,连中国眼皮子底下的越南**都面临被抓住枪毙的风险,更别提中东、南美那种地方。

  所以只教会这些进步青年如何争取平等是行不通的,从刚开始就必须让他们明白,**只有在战斗中才能浴火重生,这一点**宣言已经说的很清楚,一个幽灵,**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为了不让这些苏联的学生变成土地肥料,所以必须交给他们如何武装保护自己,敌强我弱的时候学会隐蔽蛰伏,有条件的情况下就要消灭自己的对手。简单来说就是潜伏和肃反,这两点恰好克格勃都会,谢洛夫把克格勃压箱底的东西都教了出去,为的就是不要让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屡次送人头的情况生太多。

  “我们的优势在于,苏丹这个国家资本主义势力不是很强大,不过是一些不太成气候的对手,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势力,比如那些阿訇。这点我们可以留着以后在解决,但第一批被干掉的势力当中,必须有资本家,明白么?同志们!”谢洛夫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部下们斩钉截铁的喊道,“在政变之后一刻都不能停留,把所有上的了台面的苏丹资本家全部斩杀。”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收集那些苏丹资本家情报,谁是敌人谁是可以拉拢的,不过我认为不需要进行拉拢动作,除非对方有搞乱苏丹的资本。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