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定下来了,慈禧太后还有话说,“皇帝是五岁的时候入宫的,由我亲自抚养教育,十几年如一日,外头的朝政忙着,可皇帝的教育学习也放松,这里头的感情多深,自然不用多说,皇帝今年已经二十岁了,不能再拖下去,若是现在不抓紧时间学习朝政,将来必然会耽误时候,我垂帘了这么些年,经验之谈是有的,皇帝若是有拿不准的地方,若是来问我,我必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心传授才是,皇帝是我的儿子,我不帮衬着他,还帮衬着谁呢?这是我身为皇太后的职责所在,不容推卸,另外,我在这里也提前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难听的话说在前头总是没错,皇帝虽然年轻,到底是天子,是天下之主,亲政之后,凡事可以多劝谏也可以指点,但决不可指指点点,你们若是敢有不尊敬的行为举动,别说是我了,就连天下人都饶不过你们,明白了吗?”
一番柔中带刚,感情和道理和威严并存的话语说下来,无人不叹服,就连光绪皇帝也十分感动,一起鞠躬,“臣等遵从皇太后懿旨,绝无更改之心。”
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七,光绪皇帝下诏,这是朱笔亲书的诏书,“上谕:现在国事艰难,庶务待理。皇太后勤劳宵旰,日综万几。就业之余,时虞丛脞。恭溯同治年间以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故此请皇太后于朕亲政之后多加教导,仿高宗纯皇帝内禅之例,行训政之事,本年十一月初一行亲政大典,钦此。”
同时也下旨明,训政的时间为一年六个月,规定在皇帝亲政后,所有谒陵、祭祀等大典,均循旧制由皇帝出席,或循旧制由礼部提出具体方案;凡遇皇帝召见、引见事宜,建议参照礼臣会议规制,暂设纱屏为障,皇太后在幛后升座训政;凡中外臣工呈递皇太后、皇上的奏折,均按照通行的规制书写;凡须接见的各部臣工,仍按旧制一律带领引见,至于皇太后是否出面接见,由皇太后届时自行决定;至于乡会试等各项国家大考,仍建议循旧制由相关部门拟题,呈皇太后审定,由皇上宣布,录取结果也仍由皇太后把关;内外臣工所递奏折需要批示、批复的,拟照旧制均请朱笔批示,由皇太后审定后下。
慈禧太后也出懿旨,说明垂帘听政之举,实在是出于万不得已。十余年来深宫训导,欣见皇帝典学有成,特命十一月内举行亲政典礼。这个决定经过反复审慎权衡,是最后决定,不容再有游移。但皇帝及各位王公大臣再四恳请,情真意切,力陈时事艰难,军国重要,提出了不少应对方案,读后令人深省。所以当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何敢固持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一年六个月。俟一年后即可荣养天年。
这样的话一下子两件事儿都办了,亲政之前自然是继续垂帘听政,亲政之后就改为训政,慈禧太后的态度十分的清楚,那就是在训政的这一年半之内,快着些让皇帝迅的成长起来,可以熟稔政务,接手这个国家,故此,大婚和亲政是连在一块的,这亲政的日子定下来了,可如今大婚还没有个具体的头绪,醇亲王拖着病体,也不先出宫,料理了训政的章程之后,就和礼亲王一起去内务府看选秀的事宜,“这事儿不能再拖,”醇亲王对着礼亲王说道,两个人在大内都是享受坐轿子的待遇,礼亲王还年轻,素日是不用轿子的,只是今日醇亲王一起,他身子不好,故此陪着他一块坐轿子,免得醇亲王一个人尴尬,“英宗皇帝大婚,是早早就定下来了,可如今都快要到四月了,秀女选的差不多,可这最后的人选,怎么还没定下来?”
推荐、订阅、打赏、月票,都要。
十、皇后人选(一)给第一粉丝!
大婚成为了亲政的前提,而亲政意味着慈禧太后要撤帘归政,以后就是用训政来代替听政,所以选秀的事儿,现如今是显得十分重要,由不得醇亲王不急,他已经很久没有管过具体的政事了,昔日张之万算是和他有交情的,可这一次张之万要入阁,醇亲王也是袖手旁观看的时候更多,只是这一次是不一样的,慈禧太后在大家伙再三恳请之下同意训政,这倒也不是醇亲王完全做作,甚至光绪皇帝也没有太多别的心思,那么已经定下来训政,亲政就是要大婚,这个时候,醇亲王也不怕人讽刺自己是“太上军机”干涉政事了,一定要把大婚的事儿办好,“这事儿不能再拖,再拖下去,误了吉时就不好了,”醇亲王咳嗽了几声,虚弱的说道,“礼王,你这里到底选了多少人出来,有没有请皇太后瞧过。”
“目前还没到这个地步,”礼亲王摇摇头,“如今还是初选,不过外头有几家才貌双全的,我已经悄悄的请宫里头的嬷嬷去瞧过了,多多少少有了个定论,皇太后的意思,嫔妃不拘满汉,可我心里的意思,总是咱们满洲的闺秀最合适了。”
“这话原是没错,”醇亲王说道,“最关键还是要看皇太后属意谁,若是和英宗皇帝以前那样自己个做主选后,只怕是皇太后心里不舒服,心里不舒服,后宫之中就容易出乱子,这对皇帝的前朝政务是没有助益的。”
两个人到了南熏殿,下了轿子,预备看秀女的花名册,礼亲王看着左右没人,悄声对着醇亲王说道,“七爷,我在外头听到了一些谣言,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说皇太后心中已经有了一位皇后的人选了。”
“哦?”醇亲王久在病中,加上一味的躲懒,不问世事,许多传闻都无从知道,听到这个消息不免来了兴致,“是什么人?说出来,咱们心里好歹有个数。”
“说是皇太后娘家的侄女,叶赫那拉氏!”
皇帝到了毓庆宫,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今日的课,先是翁同龢讲,是光绪皇帝颇为精通的,讲这些到底有些无聊,于是他耐着性子听了一会,于是发问,“翁师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篇毛诗说将的是后妃之德,翁师傅你是怎么看的。”
御书房上课的规矩,是允许皇帝打断师傅的讲课提问的,有些调皮的皇帝,比如同治皇帝,经常用无聊的问题来戏谑师傅,光绪皇帝从来不会这么做,两个皇帝是绝对不一样的风格,一般来说,光绪皇帝若不是深思熟虑,将一个问题想了再想,是绝不会将问题说出来的。
翁同龢心里了然,为何皇帝要如此的问,“毛诗的讲法自然是有些偏颇,这是教化之功,而非此诗之本意。君子好逑淑女,两情相悦,就和水鸟在河洲畔嬉戏一样,这是人之常理,绝不是用一个后妃之德可以掩盖的过去的。”
光绪皇帝颇有些不好意思,“只是我困在宫中,也不知道哪家的秀女人品高,虽有好逑之意,却,哎!”
“皇上何须叹气?”翁同龢笑道,“内务府已经在选秀了,秀女都是这么一关关选上来的,他们是老行当了,绝不会有什么错处,立后选妃,最要紧的是贤德,后宫贤德和睦相处,后宫妥当了,能伺候好皇上,这对朝政也是有帮助的。”翁同龢有件事却不知道该不该说,正想说出口,见到光绪皇帝皱眉有些忧心的模样,心里微微一软,也就没有说出口了。
皇帝的担忧,大家伙都是知道的,选秀女,立皇后,到了最后没有赐如意之前,最多只是对人选的家世有一些了解,将来这终身的伴侣,母仪天下的皇后,****都要相处的妻子,到底是什么个性格脾气,为人如何,都是听下面的人瞎扯,实在是不靠谱。
到了立后的那一天,只怕是就看着那个顺眼那个就是皇后吧,第二节课就是王恺运的课,光绪皇帝又问了这个问题,王恺运的回答,倒是和翁同龢的不一样。
“翁师傅的回答不能算错,却也不能算对,”王恺运点头笑道,“立后选妃,贤德是要紧的,但绝不是最要紧的。”
“王师傅的意思,什么是最要紧的?”
“是助力,”王恺运说道,“是给皇上的助力。”
“助力?”
“后宫后妃自然需要具备贤德,这是必须的,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要看这些人的家室,这些嫔妃的父兄,会不会给皇上添助力,既然我主讲史书,那么就按照历史上的例子来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