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笑用的是别的办法。
第二百四十二章喜欢才是好
林笑的办法就是更新接下来的章节。
第二章首先就说到了元朝的灾情问题,书中依旧是用诙谐的方式来讲述的元朝的赈灾方式,和任何黑暗的时代都没什么不同,赈灾最后,其实是怕官员饿死……
朱元璋的命运,其实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改变的,当然,那时候他还不叫朱元璋,而是朱八八,或者朱重八。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朱重八的家人,在一个月之内,死得就剩他和他二哥了……
然后书中写朱重八去找地主刘德,刘德没有给一块地安葬他的家人,朱重八和哥哥抬着死去的家人,觉得天大地大,却没有一块地安葬亲人……心中那种愤怒和悲凉,所有的读者都能感受到。
这一点,就比很多正史强的太多,很多人第一次看关于明朝,关于朱元璋的过往,所以。看到朱重八悲惨的遭遇。都很心酸。心中也跟着愤恨那个时代。
而看过明史,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却知道,大多数的史书在这段故事的时候,都是写的一板一眼,并会大声痛呼当时的黑暗,都是着重讲述当时的社会怎么黑暗,百姓如何疾苦。可是谁也不曾写出朱元璋心中的感受,而林笑,却用现代手法,从朱元璋的角度来描写这段历史,让大家轻易的有了代入感,能够感受到朱元璋的感受,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能让读者投入感情的历史,还不好吗?
整个第二章,就是讲述朱元璋家破人亡,然后历尽艰辛的安葬了亲人。又做了和尚,乞丐……朱元璋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自己心灵的锤炼,为以后成就霸业打下了基础。
故事是这么个故事,但是林笑在这本书中的分析,却是最为重要的,历史故事,几乎所有的书中都会有所提及,但是分析,却不是每本书都有的,而且能分析如此到位的,也的确不多。
“如果说,在出来讨饭前,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在他经过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很多人可能究其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朱元璋从此变的内心强大,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成功者的心!
林笑是两章连更的,没等读者们有喘息的时间,他又更新了第三章。
第三章一开头,就说明了元朝灭亡的原因,而且同样与其他所有的史书不同的是,他用这种写作手法,把元朝灭亡的最大因素,描写的极为逼真,让人一下子就能看明白。
最后还是有压迫就有反抗的戏码,各地农民开始造反,起义大军如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纷纷燃起,而朱元璋并没有像很多书中写的那样,听到起义,立刻从军,然后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
这是本书中第一次开始与其他正史不同的地方。
这本书中,朱元璋依旧在寺庙敲钟,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也还是一个普通人,会考虑失败之后被杀头等事情,所以林笑在书中特意说明,他认为这才是真实的朱重八。
因为朱元璋的遭遇,造就了他的性格绝不会鲁莽,所以作为一个正常人,而且是在这乱世中能够吃饱喝足活得下去的人,他是不会做出掉脑袋的决定的,他知道生命的可贵,所以他不会选择一条没有回头路的路。
看到这段的时候,很多读者认为林笑写的很真实,很自然,但是有一些经受多年传统正史荼毒的人,却觉得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应该有常人所不能有的气魄,怎会贪生怕死?所以心里对林笑所写的很不以为然。
但是他们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品味出,如果一个人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怎能成为皇帝?
在林笑所写的书中,朱元璋至始至终没有想过走造反这条不归路,汤河给他写信,要他一起造反,他把信烧了……本以为这样可以相安无事,可是却被人发现,要告发他。
他终于被逼到了绝路,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想着造反,而是去算卦……当然,算卦的结果也是不怎么好的。
朱元璋的造反道路,其实就是一条逼上梁山之路!
大元朝步步紧逼,迫使朱元璋去造反。
第三章以朱元璋选择与汤河一起造反而结束。
其实第二章和第三章,所讲述的,就是朱元璋的成长历程,走上起义道路的原因,同时也形象的描述了当时元朝的黑暗,民生的疾苦,以及人心的冷漠。
虽然依旧是诙谐幽默形象的现代写法,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却完全没有胡编乱造,都是有根有据的,同样的内容在许多书中都出现过,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使得林笑所说的故事更加形象生动而已。
还有就是在个人观点的分析之上,这两张最出彩的就是关于朱元璋本人对于起义的态度,这点是存有争议的。
就连其他的史书也是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朱元璋是英雄,第一时间参加起义,甚至说,朱元璋一直在等着起义,有的说朱元璋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投靠义军的……
但是不管什么版本,只有现在林笑这个版本的,是认可度最高的,因为林笑给出的分析很深刻,很到位,能够让读者们看到其中的道理,体会到当时百姓的状态,从而看到朱元璋的心态。
他们喜欢的就是林笑的这种历史。
ps:今天第三章,接下来还会有更新的,十点之前吧
第二百四十三章历史新风向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一更出来,也为整本书的风格定下了基调,通过这几章的质量和文风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已经成形,而通过读者的态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
这种新类型的历史书籍的出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明朝那些事儿》走向两种极端,几乎是没有对这本书感觉平淡的,对于这本书的态度,只有两种表达,一种是爱的不行,赞不绝口,另一宗泽是,恨之入骨,恶毒的骂。
以牛黄山和张德开为首的专家依旧不依不饶的在不住的对《明朝那些事儿》进行抨击,丝毫没有一点要罢手的意思,两个人纷纷在自己的微型博客上面发表对这本书的诋毁之词,尤其是林笑在第三章时候,对朱元璋造反的分析,更是被他们死死抓住不放,在这点大做文章。
“如果说之前扶摇对于当时社会现状和民生的分析还算是中规中矩的话,那么第三章中对朱元璋的分析,就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扶摇在书中说,朱元璋至始至终,都不想造反,他一步一步的分析,让我感觉可笑之极,朱元璋越是不想造反,越是被逼的走投无路,这种分析不知道扶摇是怎么分析出来的,我实在不敢苟同。
而根据我的分析,也是多数史学专家所分析的,朱元璋这个人童年过的很苦,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对当时的元朝统治非常不满了。再加上痛失亲人。他对社会的仇恨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而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是打破这个临界点的一个契机,在农民起义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的时候,作为极度痛恨元统治的朱元璋,又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所以,他必然是在第一时间投身于义军,为推翻元统治而战斗。
扶摇所分析的那些,是站不住脚的,我不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朱元璋会独善其身,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这是不现实的。”
张德开在微型博客所发表的这篇文章,立刻引来无数捧臭脚的专业人士的热捧,纷纷表示林笑对朱元璋当时情况的分析,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张德开的阵营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全都是专业人士,林笑的阵营虽然庞大,但大都是他的粉丝,目前为止。并没专业人士站出来力挺他。
其实对于现在的情况,林笑心里非常清楚是为什么。这是一个领域的掌控力的原因,首先,张德开,牛黄山等人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有着一定的威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