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围剿抗日武装第1期(1931年9月至1933年春)    
    一东北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战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随之开始。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抗日救国的号召,主张“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也积极反对内战,主张一致抗日。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抗日救国浪潮。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鼓舞下,东北爱国官兵和广大民众,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阻挠,以武装斗争与日寇殊死搏斗,前赴后继,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东北战场,用血肉之躯与日寇战斗了14年。与此相对应,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政权,为扑灭抗日烽火,以武力和“谋略”等手段,对抗日武装进行残酷镇压,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在东北大地展开。    
    东北抗日战争初期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全民性和自发性。    
    在东北的爱国官兵、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群起抗日,在各地自发地组织起许多抗日武装,东北义勇军是沦陷初期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统称。从组成上看主要有:①由原东北军爱国官兵转化而来;②由绿林武装发展而来;③由各阶层爱国人士、青年学生组建而成;④由大刀会、红枪会等帮会组织发展而来。从武装性质看,可分为:①正规性武装(原东北军);②地方性武装(如自卫团);③民间、社会性武装(如大刀会等);④绿林武装。从成分上看:爱国农民约占50%;原军警官兵约占25%;绿林出身者约占20%;政、工、商、知识分子等约占5%。从组织指挥系统看主要有:①东北军系统(名义上仍服从国民政府);②救国会系统;③后援会系统;④其他分散各自独立的系统。从特点上看,义勇军未能建立统一的领导体系和建制,发展不平衡,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群众性。从时空看,义勇军遍及东北四省;大规模武装坚持到1933年2月,小规模活动持续到1935年。义勇军累计总人数达55万。参见孔令波《对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为55万人论证》;《东北地方史研究》1992年第1期。    
    1辽热地区的抗日义勇军    
    在辽西、由爱国将领黄显声(时任辽宁警务处长)等人在由沈阳向锦州撤退途中,将散在的抗日武装编成“辽宁抗日义勇军”, 为东北义勇军成立最早的。后由救国会继续组织,于1931年12月改称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委任22路,约6万人。较为著名的有耿继周、王显廷、潘士贤、郑桂林等部。此外,绿林武装高鹏振部等也有一定的影响。还有朱霁青组织的“辽吉黑国民救国军”活动于辽西、热边,其中马子丹、李海峰部较为活跃。    
    在辽南,最早有项青山,张海天、王全一等,后李纯华在救国会的帮助下,将各部联合起来,于1931年底组成以海城为中心的辽南义勇军,逐渐发展到8路。4个支队,总人数达3万人。    
    在三角地带(辽宁三角地带系指“满铁”路,安奉路所夹面临黄海的地区,主要有凤城、安东、岫岩、庄河等县);卸任警官邓铁梅,回故乡凤城发动抗日,于1931年10月组成“东北民众自卫军”,初时二、三百人,不足1个月就发展到1700人,到1932年3月总兵力达16万人,编成18个团,3个支队,1个大刀队。后被救国会委为第28路。还有刘景文、李子荣,鞠仁清等部也相当活跃。三角地带的义勇军总数达到3万人。    
    在辽东,原东边镇守使于芷山投敌后,驻桓仁第1团团长唐聚五起而反抗。在救国会的帮助下,联络东边各县实力人物及抗日武装,于1932年4月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推唐聚五为总司令,初编18路,加上王凤阁部为第19路。直接控制兵力为7路,约7000人。8月发展到37路,13个大队(支队)编成7个方面军。兵力达10万人。成为辽宁义勇军最大的一支队伍。    
    在辽北、热边,1931年10月原东北军军官高文斌受张学良之命组建辽北蒙边专员行署,收编蒙古军包善一、韩色旺部,组成辽北蒙边骑兵。还有于德霖、张士林、贾秉彝、赵殿良等部在这一地区活动。    
    辽宁义勇军的兴起与发展,与救国会和后援会的关系密切。至1932年3月,接受救国会委任者发展到54路,27个支队,6路骑兵,人数达到10余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编《东北义勇军概况》。6月初救国会整顿所属义勇军,设立5个军区。辽西为第1军区,彭振国为总指挥。辖16个梯队、6个支队,约7万人;辽南为第2军区,王化一为总指挥(由李纯华代行),辖17路、6个大队,约3万人;辽东为第3军区,唐聚五为总指挥;辽北、吉南为第4军区,熊飞为总指挥(因熊时任东北军骑2师团长未能到任,故该指挥系统未建立),主要队伍有孙光烈、赵亚洲等部,约万余人;辽北、热东为第5军区,高文斌为总指挥,编成9个梯队,10个支队等,约数万人。9月,救国会与后援会合作,将军区制改为军团制。辽宁境内的5个军团及接受两会指导的义勇军达30余万。    
    2吉林省抗日义勇军    
    关东军进占吉林后,原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投敌,原东北军李桂林、吉兴、赵芷香等随之附逆。但冯占海、李杜、张作舟等部坚决反对。9月24日,冯占海通电表示“坚决与逆寇抗战到底”《吉林文史资料》(1);第24页。。随即率部进军舒兰、五常一带,收编绿林武装宫长海、姚秉乾部;开展抗日斗争。11月12日,吉林省临时政府在宾县成立,张学良命原省府委员诚允主持政务,任丁超为护路军司令,冯占海为吉林警备司令,所部编为3个旅。李杜、张作舟、赵毅等亦服从宾县政府。    
    1932年1月,关东军指使逆军进攻哈尔滨及宾县政府,冯占海、李杜率部进军哈埠,联合丁超、邢占清、赵毅等部御敌。1月31日,以上各部将领会于哈市,成立“吉林自卫军”,公推李杜为司令,冯占海为副司令兼右路总指挥,邢占清为中路总指挥,赵毅为左路总指挥,王之佑为前敌总指挥,丁超为护路军司令。形成了一支以原东北军为主的抗日队伍。    
    这支义勇军基本是与吉林抗日政府同时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国民党政府领导。1932年7月1日,南京政府任命李杜代理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丁超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冯占海为哈绥警备司令,王德林为宁安警备司令,均受副司令长官节制。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1期(2)

    1932年5月,依兰失守后,冯占海部脱离自卫军,成立“吉林抗日救国军”,冯任总司令,全军编成6个旅,9个支队,不久发展到12个旅,4个支队等,最盛时达10万余众,活跃在哈长路,吉敦路之间,给日伪很大打击。    
    在吉东另有一支较大的义勇军,是王德林领导的“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王部原为东北军27旅676团3营,驻守延吉瓮声砬子。1931年12月,王部阻止日军测量队,毙敌2人。敌欲消灭王部。王德林毅然奋起,于1932年2月8日宣布起义,成立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为总指挥,孔宪荣为副总指挥。初为千余人,后发展迅速,3个月时已达2万余人。该部在吉东敦化、汪清、宁安等地非常活跃,成为吉东地区的抗日劲旅。    
    此外,原东北军营长田霖率部起义,联合大刀会及绿林武装,成立了“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转战于桦甸、蒙江一带。吉南有宋国荣,毛作彬等义勇军。吉西有姜荣耀、张广文、任子青等部活动。还有规模不等的大刀会、红枪会及绿林武装等也纷纷组成义勇军抗击日寇。    
    3黑龙江省抗日义勇军    
    1932年2月,马占山一度降日,黑省军队大部随之。但原绿林出身的新编旅旅长李海青和张锡侯部愤然起义,各率部冲出省城,首举义旗。张部开往兰西、青冈等地。李海青率部3千余人南下,于3月上旬进军扶余途中,将所部改称为“东北民众自卫军”,李自任总司令,进而克复扶余,围攻农安,对伪满震动很大,不到一个月就发展到万余人,成为黑省义勇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4月初马占山反正,于黑河重建黑省军政两署,并成立“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马自任总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