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击下,军部不得已做出了某些妥协。但从实际情况看,陆海军官制,明文规定其大臣的次官只能由现役将官担任。至此军部的武官大臣一直由武官担任。1900年藩阀山县有朋内阁时期,便伺机修改了陆海军官制,明文规定其大臣和次官只能由现役将官担任。至此军部的武官专任制正式确立起来。然而到20世纪10年代初期,日本民主运动再次出现高潮。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军阀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舆论的压力下,山本权兵卫军阀内阁不得不做出让步,将陆海军大臣、次官的任用资格放宽,规定可由预备役将官担任。但这只是策略上的妥协,实际上仍继续由现役将官充任陆海军大臣和次官。不过从法制角度看,武官专任制中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36年军部法西斯政权确立之后,才恢复了军部大臣武官专任制。同时也标志着近代天皇制在政权形式上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
军部的“独立”,表明军部势力在近代天皇制统治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明治政权一开始就是以天皇为元首的带有浓厚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权。把持政权者基本上是藩阀、军阀和官僚。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他们主张天皇集权的专制主义,当然不肯将作为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军事权拱手让给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薄弱,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虽然出现过几次高潮,对近代天皇制及军部专权给予了很大的冲击,但总体上仍然很难撼动天皇制。再者,第一次大战后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自身发展存在很大缺陷,没能引导人民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形成统一战线,也就未能对天皇制产生有力的冲击。相反与共产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相对抗的法西斯主义,与天皇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反动逆流,特别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法西斯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使天皇制军国主义朝着法西斯天皇制的方向发展。天皇制的独裁日益增强,军部“独立”的政治地位也自然得到加强。
第一部分:前言军部在近代天皇制中的地位(3)
3军部的政治化过程
如果说军部“独立”所显示的特殊政治地位是静态考察的话,那么军部政治化就是军部“独立”的动态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军部“独立”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政府对军部的要求和行动无法制约和控制,相反军部可以利用其权力和手段干涉或主导国家政治,从而造成国家政治二元化。这也是近代天皇制政治的一个特点。
按照西方政治学原理,国家政治应该是一元化政治,国家的内政、外交等方针、政策应该是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因此作为国家权力的统一,应实行政府一元化领导。军队应是政府的工具应服从政府的领导。这就是所谓“兵权从政主义”。与此相匹配,就要实行“差别主义”。所谓“差别主义”,就是在履行宪法和所规定的权利和责任方面,军人与普通公民有所差别。要求军人不得干预政治,应采取中立主义。这一点在明治宪法、选举法、陆海军刑法等法律中都有规定。但另一方面法律也规定了“帷幄上奏权”和“武官专任权”。所以法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而在政治实践中,权力的转移和消长,并不完全依赖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确定的差别主义原则,在实际上由于缺乏文官控制的必要条件,可行性基础薄弱。差别主义在根本上无法抑制军部的“独立”,相反军部倒是利用“介入主义”,不断增强自身地位和实力,控制了国家政治权力。
所以说,军部政治化就是突破差别主义,干预国家政治,实行军人专权,军部左右政府的过程。而“帷幄上奏权”和“武官专任权”则是军部政治化的两把利剑。军部政治化的范围包括内政、外交两大方面,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即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是第一个时期,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是第二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是第三个时期。各时期还可分为若干阶段。
明治前期是近代天皇制藩阀政治时期,执政者多是长州、萨摩等藩出身的维新功臣。他们既是藩阀、又兼有军阀、官僚的性质,因此军阀(军部)与藩阀是浑然一体的。军部势力依附于藩阀,尚未显现出独立的政治势力。毋宁说统治阶级所担心的是防止“军部政党化的危险”《明治军制史论》下,第505页。。军部势力处于孕育阶段,还谈不上政治化的展开。
明治后期,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军部政治化已开始崭露头角。这主要表现在对外关系特别是殖民地政策上。甲午战争后,日本将中国台湾变为其殖民地,设立了台湾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总督由武官担任,掌管军政、民政大权甚至还有立法权。这样军部政治化首先在殖民地打响了第一炮,“军队把台湾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日本军国主义》(三)第64页。。这种总督制成了日本进行殖民地统治的模式。后来日本在朝鲜、关东州(旅大租借地)进行的殖民统治都是这种模式的翻版。这种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军人总督勾结军部中央,越过政府推行自己的政策。因此可以说军部通过总督统治的殖民地,已经掌握了日本对外政策主动权的一大半。
进入20世纪,随着“武官专任制”的确立,军部干预国家政治更加有恃无恐。其中一个重要的举动是1907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这个方针及相关文件属于国家政治的重大方针政策;远远超出了“军令”的权限。但是在“方针”确定之前,军部既不与内阁协商,也不向议会报告,而利用“帷幄上奏权”单独上奏天皇后,再由天皇下旨给内阁总理,作为国家的意志和方针确定下来。日本学者井上清对此评论道:“国家存亡攸关的最高政治方针——国防方针,只由军部来策划,首相只能就天皇下达的方案发表意见,这就等于首相只能承认陆海军的决定。”《日本军国主义》(三)第72页。这样,军部将其权力置于政府之上,擅自决定国家大事,露骨地干预国家政务。因此可以说军部是“政府之上的政府”。
此外,像军部利用“武官专任制”倒阁事件也不胜枚举。如1912年,因西园寺内阁不赞成增设两个师团,陆相上原勇作单独辞职。而军部拒绝推荐后继人选;致使内阁垮台。还有在对外政策方面,特别是对华政策,军部介入国际政治的趋势日益增强。
第一部分:前言军部在近代天皇制中的地位(4)
这一时期军部势力增强及其政治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日本在乡军人会的成立。前面提到军部政治化不只是统治上层的政治权力的转移,而且包括对社会基层的政治控制,通过在乡军人会自下而上地推动军部政治权力的强化,是军部政治化的重要途径。早在甲午战争后军部就产生了组织在乡军人会的想法,日俄战争后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对统治基础的农村产生了很大影响。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国民思想的恶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军部提出了“良民良兵主义”(即以良民来保证良兵),于1910年建立了在乡军人会。这个组织既是军国主义的战争后备力量,也是军部政治化的基层力量,在从思想上组织上控制国民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军部法西斯主义的“高度国防国家思想”的形成,在乡军人会成了军部政治化的极端形式——军部法西斯化的重要工具。
但是,军部政治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势力代表人民的呼声,反对军部干预国家政治。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也为争夺权力互不相让,因此军部政治化在某个时期、某个方面也表现出退缩和妥协。特别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到20年代末,在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下,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斗争错综复杂。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和运动此起彼伏。日本社会政治处于一种变动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军部政治化在一些方面表现出退缩。如1913年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扩大到预备役军官,1919年殖民地官制改革中军政与民政的分离,以及20年代的两次裁军,都是军部退缩和妥协的表现。还有出兵西伯利亚的惨败,更使军部威信扫地。但是这种退缩并没有从